閆禹 徐曉風
[摘要]與消費社會同生共長的消費文化,對人們的消費理念、價值取向產生了重要影響。帶有明顯消費主義特征的消費文化,使消費者往往把消費品彰顯自身價值的符號,對消費品、消費品的追逐體現(xiàn)為對符號的追逐。由此產生的種種負面效應,不但異化了消費本身,而且昭示出消費文化的人文缺憾。構建具有時代特征的消費文化,必須為消費文化注入人文精神,通過人文關懷提升消費文化的層次。
[關鍵詞]消費文化;人文缺憾;消費社會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6)02-0151-04
與消費社會同生共長的消費、消費文化及其相關的各種議題,一直為學術界所關注。鑒于日常消費中種種理性欠缺的行為,以及各種不健康消費帶來的一系列負面效應,已有諸多學者分別從低碳環(huán)保、綠色消費倫理、符號消費、消費異化等諸多視角,進行了剖析或批評。然而,筆者認為,這些研究似乎對消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缺乏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或者說,當代國人消費文化中的各種屢遭伐撻的非理性、不健康現(xiàn)象,產生原因之一是人文精神的缺乏;當代中國消費文化中最大缺憾是人文缺憾。
一、消費文化的人文缺憾及其表現(xiàn)
1遭遇尷尬的人文精神。消費社會,消費往往不是簡單的經濟行為或經濟現(xiàn)象,各種商品、消費品,除了價值、使用價值,符號價值及其意義越來越被人看重。許多時候,消費者在選擇、購買商品時,優(yōu)先考慮的是符號價值,價值和使用價值退居次席,甚至疏離符號價值與價值、使用價值之間的關系。由此形成了當代社會消費文化符號學意義凸顯的流行文化——突出符號價值的消費文化。這種文化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理念,營造了一種新的消費模式,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更加注重消費品的符號價值,試圖通過消費、消費品表達自己的身份、社會地位等,原本與物的消費并無直接關聯(lián)的內容左右了消費行為或消費模式。物的消費本身即是一種符號消費,屬非物質層面,各種物的消費實際上包含符號的消費,但物質層面與非物質層面的關系,是必須正視的?;蛟S沒有理由認為,符號消費完全主宰了消費文化,但對符號價值及其消費的追逐,實際上異化了消費的本真,異化了消費品、商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此外,我們還會意識到,無論是對符號價值意義的看重,還是一系列不切實際的消費行為,都從不同層面折射出當代消費文化濃重的感性色彩,即許多消費行為過程是感性的——為消費而消費,目的也是感性的——在乎的是符號價值,并非使用價值,追求的是類似一擲千金般“瀟灑”的表征;消費者對各色商品、消費品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感性層面,只是對物——商品消費品外在的理解,獲得的是一種平面化快感,甚至是一種扭曲了的占有欲望;通過消費品表達自己的身份、地位的消費行為,甚至僅僅為了顯示富有,消費“符號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①。關于時下消費文化的感性色彩,最突出的表現(xiàn)莫過于對商品、消費品使用價值——物的功能及其實用性的淡漠。此即人們議論紛紛的對商品、消費品符號價值的追逐。如此一來,商品、消費品的符號價值遮蔽了使用價值,使用功能被人為地忽視或弱化,符號成為一種建構機制,釀造出一個物質至上的烏托邦。過分感性的消費不僅消解了消費本身的意義,更主要的是人們一貫倡導的人文精神遭遇了尷尬。人文精神主導下的消費不應是感性的,不應以物——商品、消費品——的符號意義為取舍,更不是追逐物的符號價值的烏托邦。要求每一位普通的消費者以人文精神拷問自己的消費行為是不現(xiàn)實的,但營造帶有人文精神的消費文化,既是全社會的責任,也是每一位消費者的義務。眾所周知,消費活動、消費行為是社會活動、社會行為,社會活動、社會行為永遠離不開人文精神的主導。因此,主張消費文化注入人文精神,旨在倡導消費者消費過程中,減少一些感性色彩,增加一些理性選擇,會使消費趨向合理與健康。
2人文關懷的淡漠。在時下消費文化中,更多地“被弘揚”的是為消費而消費,激發(fā)的是無盡的消費欲望,消費者似乎并不顧及是否應注意對消費行為的某種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本身是一個內涵復雜的概念,且一定貫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文關懷。消費行為和消費文化亦是如此。在消費及其消費文化中,人文關懷不但會使消費趨向理性,而且會表現(xiàn)出對消費及其文化的深層次理解。學術界有人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視角,提出“代際關懷”的消費理念,目的是告誡消費者,消費從根本上說是對資源的消費,而且許多資源不可再生、不可復得,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壓力不言而喻,因此,西方學者特別強調:“消費問題是環(huán)境問題的核心?!盵1](p. 87)今人的消費必須考慮代際公平,不可以“寅吃卯糧”。就這層意義而言,當下國人諸多不健康、不合理的各種消費,某些近乎瘋狂的消費,考慮的僅僅是眼下占有欲的滿足、短暫的快感,是一種對物的占有。時下,國人許多消費行為本身并不是由于需要或對使用價值的需要,而是對物的符號意義的追求或奢望。于是,在諸多消費行為中,商品、消費品本身的使用價值并不被看重,反倒是符號意義得到了過度張揚,各種消費品所代表的所謂“意向”被前所未有地強調,且呈愈演愈烈之勢。消費本身是對物——消費品——的占有、使用與消耗,即是對某種、某些資源的占有與消耗。當消費成為生活、生存必需時,各種消費是合理的或是趨向合理的,人文關懷自然囊括其中。而當感性、心理或欲望滿足、符號價值左右消費行為時,則不會顧及資源、環(huán)境等與個人消費之間的關系,人文關懷自然會被棄置一邊,遭遇淡漠。
3以人為本理解上的種種誤區(qū)。文藝復興以降,人本精神得到上升趨勢的發(fā)揮,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總體上是積極的。但涉及消費行為、消費文化,應當倡導怎樣一種以人為本的消費理念;或者說,在消費過程中怎樣理解以人為本,卻值得認真反思。就當下各種消費行為而言,對以人為本曲解多于正確的理解,認識誤區(qū)多于理性的解讀;甚至可以認為,非理性的種種理解層面的誤區(qū)成為引導消費的信號。在消費主義的影響下,各色消費品是“無條件”為人服務的,只要手中持有能夠滿足消費欲望的貨幣,任意揮霍、“瀟灑”即是以人為本;許多消費行為為符號消費所決定,隨之而來的是飽受詬病的“過度消費”“奢侈消費”“炫耀性消費”“揮霍性消費”等,不一而足。這些現(xiàn)象至少可以簡單歸結為兩方面的后果:其一,消費過程中的個性張揚,并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只是某些欲望的滿足;其二,人與物——消費者與消費品之間的關系,許多時候被人為顛倒,消費既是過程,又是目的,消費者往往被消費品、琳瑯滿目的商品的符號價值意義所累;為數(shù)可觀的消費者,對商品、消費品的購置,往往并不是出于對使用價值的需要,而是對符號價值的追逐。正如鮑德里亞所形容的,消費者受到了物的包圍[2](p.1)。因此,媒體和輿論每每抨擊的各種狂熱的、“任性的”消費,與以人為本的本真意義相去甚遠,只是使人成為商品、消費品符號價值追隨者,背離了人文價值層面的以人為本。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是,在消費者——貨幣持有者愈加“任性”地消費時,不是在接近自我,反而是在逐步遠離自我,逐步與以人為本疏離。原因很簡單,許多消費者過分張揚、追求的“瀟灑”不過是商家與媒體聯(lián)手布下的消費陷阱——各種令人目不暇接的時髦、流行、新潮,把商品、消費品打造成符號,營造了永遠推陳出新的符號表象,消費者被動地聽任擺布,所謂“個性消費”只是在他人“設定”的范疇之內,自掏腰包,實現(xiàn)了自我的炫耀,消費成為時下某些人炫富的最佳方式。如此消費理念、消費模式不僅在異化消費,還異化了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
關于消費理念、消費行為、消費過程中對以人為本的遮蔽,不妨換一個角度簡單界說。眾所周知,在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危機、氣候變暖等熱門“關鍵詞”為大眾所熟知時,“人類中心主義”遭遇前所未有的批判,人們渴望生活在一個環(huán)境友好、生態(tài)友好的世界里,并不希望“人定勝天”。同理,當“人類中心主義”屢屢遭到批判時,也不應成為消費行為的圭臬;消費過程中的“人類中心主義”應當受到批判。關于消費行為、消費過程對以人為本的誤解、曲解,可謂俯拾即是。姑且不談各種帶有炫耀色彩的奢靡消費,即便是普通消費者也懷有“我有錢,我愿意”等消極心態(tài),仿佛人作為貨幣持有者,理所當然擁有了支配、消費自然資源的“權力”,長此以往,勢必導致環(huán)境惡化,資源枯竭。由此可知,消費行為、消費過程中對以人為本的最大誤區(qū)與曲解即是“人類中心主義”大行其道。因此,從環(huán)境、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等視角考量,國人在建構新型消費文化過程中,擯棄“人類中心主義”是必要的,必須強調,人各種消費行為都是在給地球、環(huán)境增加壓力,這種壓力越小越好。還應當看到,當下流行的消費文化不會給以人為本及其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條件;相反,卻是在消解人的主體性,使人在異化的消費中遠離自我。
有人認為,當代社會的消費既是物的消費,也是文化的消費。此種說法是否嚴密,有待進一步商榷。在消費社會,消費文化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無孔不入的文化,且是一種影響力難以低估的文化:既具有“潛移默化”的能量,也可“明目張膽”地“促進”消費。面對時尚、沖擊力非常強的消費及其文化,現(xiàn)實生活中是關注“被文化了的”消費,還是選擇“被消費了的”文化,顯然前者的意義大于后者。也就是說,面對五光十色的消費及其文化,不應當主張“盡情地”、毫無節(jié)制地釋放對文化的消費,而應把注意力集中在使消費真正體現(xiàn)文化的意義。誠然,從文化的視角議論消費有多重路徑,但我們更看重消費文化的人文內涵。因此,為消費社會的消費行為、消費理念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使我們的消費文化凸顯時代特征的文化,既是努力的目標,也是當下必須付諸行動的時代要求。
二、人文缺憾的解決之道
1和諧。沒有和諧內容的文化是我們應當改造乃至擯棄的文化,讓消費文化彰顯人文色彩,才是真正的文化模式乃至消費模式。此處所言和諧,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更重要的是人與物之間的和諧;還包括個體心靈的和諧——各種消費不為符號意義所左右。不應過分強調人是自然物的主人,但也不能因符號意義和對符號的追逐,使人成為物的附庸。倡導當代消費文化的和諧內涵,一個根本原因在于,鮑德里亞指出的消費異化。異化的消費決定了消費文化的異化,這種異化的消費文化恰恰是一種遠離和諧的文化。因此,矯正這種異化,和諧是核心內容。在此,有必要首先強調人與物之間的和諧——人與消費品之間的和諧。消費者消費過程中過度在意符號價值,忽略物的實用性、消費品自身的使用價值,往往帶來消費的浪費。消費者會因過度在意符號價值忽視價值、使用價值,導致不必要的消費,進而導致“浪費型消費”。這種浪費不僅是個人資財?shù)睦速M,更是資源的浪費。資源的有限性提醒人類,愛惜、保護資源人人有責,且應貫徹在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消費本身即是消耗各種資源的過程,滿足基本生活與生存需求的消費是合理的,那些遠遠超出一般意義的使用價值的種種以符號價值為表征的消費,則是對資源的浪費,屬典型的浪費型消費,是不合理的。我們主張和諧消費,不僅因為當下國人的許多消費帶有太多的“不和諧音符”,各種消費的“不適度”,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問題所在。這種“不適度”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整體上的消費意愿和消費行為與環(huán)境、生態(tài)的“不適度”;個體消費背離基本需求的“不適度”。前者指的是,“消費主義”來勢洶洶,熱鬧非凡的消費浪潮對資源、環(huán)境造成的壓力前所未有;后者則是指,各種奢靡、不切實際的消費,遠遠超出基本需求的消費要求,符號左右了消費的過程與目的,“決定”了消費者的需求。無論前者,抑或是后者,都與和諧背道而馳,所以,倡導和諧,必須使消費接受“度”的規(guī)約。
2人文關懷。在一個處處強調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社會里,消費行為、消費理念中包括人文關懷是題中應有之義。涉及消費文化的人文關懷,有必要關注當代消費文化的審美化特征。消費與審美的結合除了體現(xiàn)消費文化的品位,一定與生活的質量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時下消費文化的審美是異化的,有時甚至是扭曲的;消費文化許多時候缺乏審美意境,擯棄了厚重和咀嚼,難免流于平庸?!皩徝婪簽E是大眾消費文化突飛猛進的必然結果……商品本身倒在其次了”[3](p.3)。因此,應當改變時下人們對消費審美的感性化、平面化乃至平庸化的理解,使人們對消費審美、消費文化中的審美意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主張消費文化凸顯人文關懷,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告誡消費者加深對自己消費行為的理解,使自己的消費行為既順應社會經濟發(fā)展,也符合消費倫理和道德規(guī)范。當下國人的消費文化中,貫穿著太多的“消費主義文化”,“消費至上”扭曲了一些人的價值觀,那些不切實際、不符合國情的“超前消費”、滿足表現(xiàn)欲望的奢靡消費等,都屬于對消費倫理的背離。一種背離消費倫理的消費文化是不可能具有人文精神的。因此,主張當代消費文化向人文關懷回歸,一方面有助于新型消費倫理的重構;另一方面,凸顯人文關懷的消費文化是真正意義上的高雅文化,是真正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
3合理的人文價值取向。鮑德里亞在討論消費社會時,強調了我們生活在“物的時代”[2](p.2)。此處的“物”無疑指的是充斥于日常生活的各種消費品、令人應接不暇的各色商品。人們之所以為“物”所包圍,社會之所以為“物”所充斥,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不是生產落后于消費,而是消費落后于生產;也就是說,生產除了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還有較多的剩余,使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余地。對一些不健康、不理性的消費行為持批判態(tài)度是必要的,但并非是倡導限制乃至縮減消費。至于如何把握二者之間的“度”,是一個頗費思量的話題。顯然,因噎廢食是錯誤的,放縱消費也應受到批判?,F(xiàn)實生活告訴我們,無孔不入的消費文化,時時刻刻承載、傳達著真善美與假丑惡等消費倫理的各種信息。健康向上的消費文化表達的是“正能量”的價值判斷,且不為符號所左右,會帶給人們合理、健康向上的消費模式。反之,不健康、“亞健康”的消費文化盡管沒有完全遮蔽“正能量”,但對人們消費行為“負激勵”效應也有目共睹。消費文化中人文價值取向的多寡,直接影響著人們對生活的理解,能夠告訴人們消費與生活之間的真實意義。因此,提升消費文化中人文價值取向,不但是對真善美的張揚,而且能夠使消費文化提升檔次。還必須看到,我們的國家依然是發(fā)展中國家,國民收入、整體消費水平尚未達到使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揮灑自如”地“盡情”消費的程度,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倡導“節(jié)約型消費”既是理性的消費模式,也是消費文化人文關懷的具體表現(xiàn)。
4消費文化的公共屬性。消費文化的公共屬性可以通過如下三個方面予以解說:一是消費文化關注的對象具有公共性;二是消費文化的引導功能、導向作用具有公共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個體的消費行為明顯是私人行為、個體行為,但消費文化卻一定帶有凸顯自己的公共屬性一些學者專門討論公共消費問題,但這些學者所議論的公共消費與消費文化的公共性是兩回事。公共消費專門研討屬于“公共事業(yè)”的各種消費,而消費文化的公共性,主要指向個體消費、私人消費與消費文化的關系。;三是消費文化生成于公共空間,在公共空間發(fā)揮作用。消費文化的公共屬性說明了文化與生活本身的直接關系,使與消費者沒有發(fā)生聯(lián)系之前的各色商品具備文化的意蘊。正是這種文化內涵使得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時,除了關注商品作為物的使用價值、實用價值,還會考慮到商品所承載的文化符碼。尤其在發(fā)達的商品經濟社會,文化直接影響、左右著人們對商品、消費品非實用性以外符號價值意義的追求與看重。然而,文化的公共性要求文化對社會、對公眾釋放出更多的正能量,或者說,只有釋放正能量為主的文化的公共性,才是我們向往和追求的文化。
5無可或缺的人文內涵。無論人們對文化的概念有何種解說,文化本身層次分明,高雅文化受人青睞,低俗文化遭人鞭撻。也許沒有理由認為當今的消費文化是低俗文化,但消費文化的低俗化或遠離高雅的趨勢,可謂有目共睹。消費文化的高雅與低俗,絕不僅僅是對某種文化的接納,因為消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們的消費行為、消費模式,影響消費過程中的價值取向。屢遭詬病的種種不健康甚至屬于墮落、瘋狂的消費行為,已經折射出消費文化的低俗化、“去高雅化”傾向,揭示了消費文化的人文缺憾,也降解了文化的孤傲與超越。對于遏制消費文化中的低俗化傾向,學術界已從不同視角進行探討,然而,筆者更傾向于為消費文化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使消費文化成為彰顯人文關懷、人文理念的文化。人們對時下消費文化的種種批評,表達出對消費文化脫俗入雅的某種期盼。提升消費文化的層次、人文精神、人文理念等,應視為較好的選擇。離開了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的文化不可能高雅與去俗;反之,對低俗、媚俗文化的抵制,最佳路徑則是免除當下消費文化中的人文缺憾,使消費者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感性;多一些對高雅文化的認知,少一些審美的異化。
消費文化不能完全決定消費模式及其價值取向,但消費文化的引領與導向作用是不應忽視的。在消費社會,人們的日常消費行為已經不是單純的物的消費,不僅是一種純粹的經濟行為,更是一種文化行為。各種消費行為反映出人們的消費理念、社會風尚等。同時,商品自身也不再僅僅展示使用價值或物的屬性,被人為地注入文化的屬性。之所以強調消費及其應體現(xiàn)人文與人文精神,歸根結底是因為所有的消費及其文化都是以人為核心,都是人的行為和文化。學人熟知的《消費社會》及其作者鮑德里亞,超越自己的前輩,并未僅僅停留在“物/人關系”層面,而是看到“物/人/符號”三者之間的關系[4]。筆者認為,鮑德里亞這種消費關系設定的合理性在于,人是這一關系模型的核心。人“夾在”物(消費品)和符號之間,但不等于人失去了主動性和主體性。在消費社會,消費者總會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消費品,消費文化多元化,消費模式多樣化盡在情理之中。然而,無論怎樣多元或多樣,人的理性選擇不應遭到泯沒,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應被淡漠,消費文化中的人文內涵應得到強化。
三、結語
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人的消費行為、消費觀念、消費模式、消費機構等最終是由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個人收入決定的。如今,國人手中擁有了更多的用于消費支出的貨幣,但如何消費、怎樣消費,消費文化的引領作用不可漠視。富有人文色彩的消費文化及其建構,對于倡導健康、理性的消費行為,以及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消費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充滿人文氣息的消費文化,會告知人們什么是高質量的生活,教導人們什么是知性和理性的消費,使消費不但合理,而且更趨向以人為本原則。
[參 考 文 獻]
[1][英]齊格蒙格·鮑曼.全球化——人類的后果[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法]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德]沃爾夫岡·韋爾施.重構美學[M].陸揚,張巖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4]孔明安.從物的消費到符號消費——鮑德里亞的消費文化理論研究[J].哲學研究,2002(11).
(閆禹:哈爾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徐曉風: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 冒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