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文
【摘要】:新課程改革帶來了課堂教學的可喜變化,但是我們要冷靜地看到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著的許多問題。例如教師課堂評價浮于表面,濫用物質獎勵、懲罰不當以及忽視多數(shù)學生的課堂參與等問題。對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元化評價學生,引入競爭機制,激起學生的好勝心,師生應民主平等的參與課堂教學,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關鍵詞】:小學教師;教學行為;反思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教師們的教學方式也發(fā)生了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得到了改善和提高,然而也仍有一部分教師沒能深刻理解新課改對教師教學方式的要求,以至于在教學中仍有一些問題出現(xiàn)。
一、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中的若干問題
(一)教師課堂評價浮于表面,未能起到鼓勵、引導的作用
學生發(fā)言出彩時,教師表揚的語言匱乏、單一,未能起到評價的鼓勵作用。例如在育才小學數(shù)學觀摩課上,老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簡單、匱乏,如good、好、很好、不錯,有的連表揚的話都沒有,只是揮手示意其坐下,這使學生的積極性被打消。有時教師評價言過其實,評價內容缺乏依據(jù),導致學生不知所措。課堂教學評價除了鼓勵學生,也要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囊龑В箤W生的學習態(tài)度能更積極。在觀摩語文課《趙州橋》時,實習老師讓同學們用“即……又……”造句,其中一個小男孩造句,“我即調皮又不好好寫作業(yè)”。當時大家一陣哄笑,老師似乎也覺得可笑,但由于是新老師,經驗不足,就沒有對這位學生及時給予適當?shù)闹笇?,而錯失了機會教育
(二)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濫用物質獎勵
在《趙州橋》語文課上,實習老師準備了一些小卡片,類似于畫片,作為表揚學生的小禮物。在課堂上,只要是回答問題的學生,老師都給其發(fā)小畫片。其中一位女同學得到畫片的時候,一副不屑的樣子。如果這個獎勵運用恰當?shù)脑挘瑫鸬椒e極的作用,但是由于老師的過度濫用而使其喪失了該有的價值。在一些小學課堂上,有相當一部分老師會精心準備些禮物,以獎勵上課表現(xiàn)好的學生。第一位學生受到獎勵后,其后接二連三的教學活動必然是格外受歡迎,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課堂氣氛相當熱烈。事實上,學生并非被教師講課吸引,而是被那獎品誘惑。
(三)教師懲罰不當,傷害學生自尊,影響師生、生生關系
受傳統(tǒng)“師道尊嚴”的影響,很多教師覺得自己是課堂中的絕對權威,對學生的發(fā)言不夠尊重。很多老師僅僅把教育教學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缺乏責任感,無法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在XX小學觀摩課上,一位年輕的女老師,對其中一個小男孩,多次進行言語挖苦,甚至用手打學生的臉,導致班上其他學生也瞧不起這位小孩。同樣,對于其他學生也會用用尺子打臉,雖然打得不重,但這會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自尊心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他要極為小心,要小心的像對待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1]然而,學生受到不恰當?shù)膽土P,不僅使他們喪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還會降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行為主義者認為:如果學生的動機沒有得到強化(如沒有得到好分數(shù)或贊揚),就沒有學習動機;如果學生的學習受到了懲罰(如遭到老師或同學的嘲笑),則會產生避免學習的動機。[2]
(四)忽視多數(shù)學生的課堂參與
在本學期的觀摩課中,學校為了體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或者是教學習慣的影響,在課堂上提問學生時,總是讓那幾個成績優(yōu)異學生來回答,而忽略了占多數(shù)的中等生和學習困難學生的參與。優(yōu)秀生學會了“逢場作戲”式的回答,中等生和“差生”成了課堂上的“陪襯”。這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打擊了學習積極性。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具備的第一個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讓每個學生得到發(fā)展。作為教師,一定要關心愛護所教的每個學生,尤其關注后進生,應注意讓每個學生得到均等的機會,讓學生共同發(fā)展。
二、改進小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策略
(一)多元化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發(fā)展
隨著新課改的進行,越來越強調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對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價、建構性評價。劉志軍認為發(fā)展性評價作為一種評價思想,是對當前教育評價思路的完善和調整,并具體表現(xiàn)為一種教育評價的理念。他認為發(fā)展性教育評價作為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為目的的評價,是立足于評價對象的過去,服務評價對象的現(xiàn)在、面向評價對象未來發(fā)展的評價。[3]鐘啟泉認為發(fā)展性評價是一種尊重個別差異、基于學生實際表現(xiàn)的評價方式。[4]不管哪種定義,都強調用評價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價時,應多激勵學生,不要盲目的夸獎和表揚,可以多用一些期待性的語句,如用“如果……”,“假設……”這些詞語來激勵學生做得更好。
(二)引入競爭機制,激發(fā)學生好勝心
小學的孩子學習的動力不像大人一樣功利。所以一般以有趣和好玩為學習的出發(fā)點。如果將競爭機制引入課堂就可以讓他們比一比,在同別的孩子的競爭中無形中就提高了自己的能力、調動了積極性。人教版其中一篇作文要求學生發(fā)揮想象。教師就可以別出心裁,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和一個方。讓學生想一想圓和方各有些怎樣的優(yōu)點,然后你支持哪一方就可以坐到那一邊,在接下來的辯論時間中說出自己的觀點。學生們論辯雙方各扦己見。教師在黑板上的適時評價不僅幫助學生理清了雙方的觀點,而且維持了會場紀律。
(三)重塑師德,民主平等,正視懲罰
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下,應該加強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學習,使教師清楚的明白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重塑師德。傳統(tǒng)的“師徒如父子”的觀念,將師生關系變成一種“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關系。這種關系由于教師在年齡、知識和無上權威等方面的有利條件和另一方的低下與順從的地位而變得根深蒂固[5],要打破這種傳統(tǒng)的陳腐觀念,教師就要尊重學生,把學生看成是一個完整而獨特的、有尊嚴的個體。運用懲罰手段,要正視懲罰的教學意義。這里指的懲罰不是教師對學生的體罰,,是以消除某種過失行為為目的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制止某種已經發(fā)生的不良學習行為或對可能要發(fā)生的不正確行為構成威脅,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
(四)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提升學生自我效能感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由于諸多因素,導致學生學習水平的參差不齊。平時在課堂上,盡量要給學困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及時給予正面評價,讓他們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還要努力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課堂參與影響因素很多,其中,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表現(xiàn)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既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也可以使學生陷入完全被動的境地,消極地無所適從,從而影響其身心健康[6]。沈貴鵬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言語表達內容、方式等會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及其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和理解,繼而影響學生學業(yè)的成敗[7]。邊玉芳對教師日常教學行為和學生感受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課堂參與行為和課堂情緒體驗都受到教師行為的影響[8]。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教師應考慮學生自身的學習效能感,因材施教。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對學習效能感低的學生課堂參與的影響和學習效能感高的學生的課堂參與的影響是不同的。低效能感學生的課堂參與受教師問題教學行為尤其是不公平行為的負性影響更多,而受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積極影響更少。
參考文獻:
[1]轉引自任滿娟:心靈施暴—教師的大忌[J]班主任之友,1999(4).
[2]施良方.學生認知與優(yōu)化教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p146.
[3]劉志軍.發(fā)展性教育評價探微[J].家畜教育課程.2005(2):51-52.
[4]劉建.普通高中學生學業(yè)評價中的發(fā)展性評價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9.
[5]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7.
[6]Routledge. 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 interpersonal behavior for student attitudes in Brunei primary science class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5,27: 765-779.
[7]沈貴鵬, 戴斌榮, 宋素珍. 初中課堂口頭言語互動研究 [J]. 教育理論與實踐, 1994, (1): 48-50.
[8]邊玉芳.教師教育教學行為對學生課堂情緒體驗和參與表現(xiàn)的影響 [C]. 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