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際化已逐漸成為國家高等教育政策和高等院校的關注焦點。國內外學者也投入大量精力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對其內涵、發(fā)展、動因、各國政策、面臨的挑戰(zhàn)和我國高等教育現(xiàn)狀等幾個方面進行綜述,并進行評價與總結。
關鍵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國際化;國家政策
中圖分類號:R7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9-0249-01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概念的界定
高等教育學界在界定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概念存在著諸多不同的見解,并且衍生出了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概念的“過程說”、“趨勢說”和“結果說”的爭論。汪永銓趨于將國際化作為一種發(fā)展趨勢,各國高等教育實際在面向國內的基礎上再面向世界;奈特則強調將國際化作為一種發(fā)展過程,在高等院?;驀腋叩冉逃叩哪繕酥朴喖皩嵤┻^程中實現(xiàn)全球維度的跨文化交際。[1]。還有的學者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可以理解為一種結果,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適應社會競爭和未來發(fā)展的大學教育模式[2]。
二、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動因
高等教育國際化起源于古希臘與古埃及的高等教育,并不是近年來才剛剛興起的新教育現(xiàn)象[3]。而現(xiàn)代高等教育國際化作為一種趨勢,則產生于二戰(zhàn)后的美國,并且逐漸發(fā)展成一種國際思潮,為教育界所認同。20世紀90年代之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進入一個不同的階段,國際合作已經成為高等學校的第四職能[3]。
關于推動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的原因,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一是高等教育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是為了提升教育質量以及促進高等教育體系建設而推動國際化[1]。二是世界各國國力的發(fā)展,高等教育轉變成為國家的關注重心以后,動力則主要來自國家社會經濟以及教育自身發(fā)展的需要[4]。三是利益使然,有些教育國際化項目的重要動機之一就是營利[5]。
三、各國不同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不同國家在國際范圍內的教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不同國家相互影響并共同發(fā)展。通過對各國教育政策的研究與分析,將其分為三種模式:國家政治安全主導型、國家經濟需求主導型、國家教育能力建設主導型。
丁玲在《從聯(lián)邦政府的行動透視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中提到,美國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倡導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6]。美國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政策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推出前所未有的“國際教育周”,構建國際教育交流新環(huán)境;增加美籍非傳統(tǒng)大學生教育交流資助項目,促進參與者的多元化;構建百萬人留學海外的宏偉藍圖,倡議更多的美國學生走向海外;大力增強“請進來”力度,廣泛吸引海外留學生等等。
英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國家。鐘醌茂在《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解讀》中認為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有六大特點:以利益為導向;樹立品牌;擴大范圍;引入競爭;利用語言優(yōu)勢;發(fā)揮英聯(lián)邦的影響力[7]。李振全,陳霞在《英德法三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比較研究》中進行對比分析英德法三國最終得出三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存在著一定的共性:高度重視高等教育國際化;制定有關法律、政策指導高等教育國際化;大力發(fā)展留學生教育;加強對外合作交流[8]。
四、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現(xiàn)狀與策略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機會和潛在的利益與風險是并存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給世界帶來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其中最受關注的主要是國際化的標準與質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以大踏步的速度加快了國際化的進程。早在二十多年前,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個面向”中,教育國際化已經暫露尖角[9]。袁本濤,潘一林以清華大學為國內大學代表,著重探究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問題,分別從學生、教師、教學與課程以及國際研究與合作等四個方面進行探討,并指出這是我國高校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趨勢、全面提高辦學水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必要手段[10]。
五、總結和評價
從總體來看,目前學術界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日益關注,也有很多學者就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但是還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深入的地方。首先,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大多是從概念界定、各國政策梳理和戰(zhàn)略規(guī)劃幾方面進行研究,大多還是居于理論的范疇,并且研究的主要特點是側重對不同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經驗的探討。其次,對于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fā)展歷程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總結和反思,對于發(fā)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相關政策還有待完善,在把握參與國際化教育競爭和政策制定方面缺乏主動性。
(作者單位:武漢工程大學法商學院)
參考文獻:
[1]金帷,溫劍波.如何定義高等教育國際化:尋求一個本土化的概念框架[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3,3.
[2]申超.高等教育國際化概念辨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4,(6).
[3]楊會良,王悅欣.二戰(zhàn)后世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演變與發(fā)展[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0(2):61-64.
[4]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從歷史到理論到策略[J].上海高教研究,1997,(11).
[5]菲利普·G·阿特巴赫,簡·萊特.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前景展望:動因與現(xiàn)實[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6]丁玲.從聯(lián)邦政府的行動透視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4):97-102.
[7]鐘醌茂.英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解讀[J].世界教育信息,2013,(12).
[8]李振全,陳霞.英德法三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比較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11):31-33.
[9]張樹泉.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若干對策[J].江蘇高教,2006,(2):54-56.
[10]袁本濤,潘一林.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清華大學的案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