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
【摘要】:作為文學作品朗誦中的主體,“人”的意識應該是朗誦者最為重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無論是朗誦者的角色意識,還是朗誦者平時對于生活的觀察和訓練意識,歸根到底都是要駐足于朗誦主體“人”的塑造。朗誦文學作品時刻把握好“人”的概念,并且注重對文學作品朗誦的訓練、總結、歸納、梳理,在舞臺上積累經驗后,文學作品朗誦的水平自然會提升。
【關鍵詞】:觀察;體驗;感受;傳遞情感。
人,是文學作品朗誦過程中的主體,是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橋梁,也是呈現(xiàn)內容、傳遞情感的主要角色。朗誦是一門“傳情”的藝術。將真情實感傳到受眾的心里,是朗誦最主要的目的。
首先,朗誦者應具有一定得角色意識,因為他可能即是文學作品中的“人”,也可能是旁觀者,既要投入的理解和扮演角色,又要理性的認識與講述旁白。當然,無論是扮演或塑造的人物是誰,表達的是人物語言還是旁白。都要以傳遞情感為己任。這使傳情藝術中情感的發(fā)源地。我們可以把朗誦者理解為一種角色,一種職業(yè)。就像新聞播音員,他雖然時刻在播報著國家法令、條文、政策等,但他卻不是這些內容的制定者、規(guī)劃者。那朗誦者的角色化也一樣,面對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都應該首先讀懂他的“用情”之處,了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與目的,也就找到了情感的根源。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為“生情”作準備,為“傳情”做鋪墊了。這也是文學作品朗誦前的一個難點工作。很多朗誦愛好者可能都會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閱讀文學作品時,非常有感覺,畫面感也很強,甚至情到深處,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淚。但是一張口,一說話,一背誦,一面對觀眾,感覺瞬間全無,腦子一片空白,一時慌亂無措。相信以上描述的情景,很多朗誦者都會有感受,甚至也有很多人為此而感到懊惱。但我認為,這種狀況其實沒有那么可怕,朗誦者也大可不必心灰意冷,因為至少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還是有心理活動,以及情感變化的。因為我們是有感受,而非無感覺。我覺得,造成這種現(xiàn)象原因,應該是朗誦者從書面語言變成口頭語言之后的不適應狀態(tài)。是一下子從閱讀時的“靜”,變成口語朗誦時的“動”,朗誦者的心態(tài)、體態(tài)、狀態(tài)發(fā)生突變所導致的。換句話說,要想解決這一現(xiàn)象,必須要有足夠的舞臺經驗。有了一定的舞臺積累,適應能力才能變強,這是客服心理障礙的第一步。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把精力、注意力投入到作品中,投入到塑造人物的形象上,投入到所描繪的社會環(huán)境上,以及投入到生動的故事內容上。不分心,不走神,不開小差,是凝神聚力,朗誦好作品的關鍵。所以就需要我們在朗誦訓練過程中,特別注重環(huán)境、景物的還原,把注意力轉移到作品上來,也就是我所特別要強調的情景再現(xiàn)。
其次,朗誦者敏銳的觀察與細致的體驗也是文學作品朗誦中重要的內容之一。我們都知道在表演教學中,觀察人物、體驗生活,是專業(y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毋庸置疑,因為演員在舞臺上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要服務于所刻畫和塑造的人物。人物的身份、職業(yè)、社會地位等內在因素,以及高矮胖瘦等外在相貌都是能夠將其活靈活現(xiàn),真實生動的在舞臺上、鏡頭中呈現(xiàn)出來的元素。
同樣,朗誦者作為文學作品呈現(xiàn)的主體,他的感受、體驗,同樣關乎著朗誦整體的質量。雖然現(xiàn)在朗誦作品的題材,朗誦呈現(xiàn)的形式等多種多樣,但作為一門“傳情”的藝術,情感的真實與否,便是朗誦表達藝術的關鍵。我們聽到過很多優(yōu)秀的表演藝術家來朗誦文學作品。像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濮存昕老師,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焦晃老師等,他們都是國內優(yōu)秀的表演藝術家,在面對文學作品朗誦時的嚴謹、投入,讓我們由衷的感到敬佩。這兩位朗誦藝術家,都曾經朗誦過李白的經典名作《將進酒》。雖然風格不同,呈現(xiàn)過程中語調、節(jié)奏、語速、情感控制點不同(這種不同,在文學作品朗誦中是被允許的,就像莎士比亞說過的“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位朗誦者對作品理解,以及被作品內容觸動的點不同,力不同,所以呈現(xiàn)出的感受與狀態(tài)會不一致。從而也提醒我們,在作品分析與朗誦過程中,沒有尋找大同的必要,更不要刻意的,一味的模仿藝術家,甚至模仿他們的聲音、停連、手勢動作等,相反這樣會造成一定的局限性,是自己不能自如的、真實的表達心聲),但他們對細節(jié)的處理,對場景的感受,對人物的把握,對情感的運用等,都是那么的有理有據(jù),耐人尋味,將作品完成的淋漓盡致,生動自然。反之,我們也聽到過一些朗誦愛好者的作品呈現(xiàn),總覺得真實感欠缺,語言表現(xiàn)力不夠,人物語言的把握和處理欠妥等等問題。其實找出問題的根源,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朗誦者不是不愿意將文學作品真實、生動的呈現(xiàn)出來,問題的關鍵是對作品呈現(xiàn)之前的分析、理解不充分、不到位造成的。所以,積累一定的生活經驗,增加一定的生活閱歷,善于總結、勤于思考,是塑造和表現(xiàn)的基礎。許多人誤認為,朗誦是一門簡單的藝術形式,無非就是將文字換化成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最多就是突出一下重音、注意一下停頓、起伏罷了。當然,這樣的理解不能說是錯誤的,或者是完全不對的,但問題的關鍵是他們只抓住了朗誦的外形,也就是朗誦的外部技巧,而忽略了真正影響朗誦水準,也是最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內部技巧。使得朗誦的作品,只有其形,沒有神韻。而且會顯得松散物理,層次脫節(jié),無精打采,拖泥帶水。那何為內部技巧的精髓?換句話說內部技巧最集中的體現(xiàn)是什么呢?就是我們所要探討和研究的“情感”。“情感”的真實、生動、自然、感人是“傳情”的前提。所以,作為專業(yè)朗誦者,只注重外表而不注重內涵是不對的,外為形,內為神,內外兼修。方能形神兼?zhèn)?。我們所說的,以及我們一直不懈追求的所謂“感人至深 生動至極”就是對朗誦者理解和完成文學作品朗誦的最高評價。
所以說,朗誦者在完成文學作品分析和朗誦之前,要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對生活中所發(fā)生的、發(fā)現(xiàn)的一些細節(jié),進行觀摩、感受、體驗、儲備并記憶,這個過程與積累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不能保證每一個生活細節(jié)和感受,都能夠順利準確的運用到文學作品朗誦當中,但是如果在朗誦過程中,內容當中所涉及的環(huán)境、人物關系等細節(jié),作為朗誦者沒有體驗和感受,那表達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在此我還是要強調“厚積薄發(fā)”。
最后應該加強主體的感受訓練,也可以理解為訓練自己的感覺。比如一種味道對人味覺的刺激,比如爆炒辣椒的味道,對人的口、眼、鼻等器官產生強烈的刺激,使人的表情、呼吸等發(fā)生明顯變化;再像顏色對人視覺的沖擊,像是長期受到霧霾天氣影響,大家的心情比較沉重,但忽然有一天,晴空萬里,藍天白云,相信人的心情一下子會變得豁然開朗起來。
心情決定狀態(tài),決定表情和肢體動作。所以以上兩種感官刺激,看似是對人的一種普通感覺影響,但它會制約整個文學作品的真實性與可信度。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人處在某一環(huán)境中,受到環(huán)境影響或制約后,有感而發(fā)的語氣。比如海邊、山頂、沙漠、草原等等。為什么人們爬到山頂或站在海邊,會情不自禁的高聲呼喊,分析其原因,其實這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是一種情緒宣泄,是受到環(huán)境影響和刺激后產生的不自覺狀態(tài),也就是這種狀態(tài),可以與每個到過類似這種環(huán)境中去的人產生共鳴,因為它是生活的、自然的。相反,為什么人們在喧囂的街道和嘈雜的鬧市沒有高聲呼叫、吶喊,其實還是受到了環(huán)境的制約,我們的感官面對此環(huán)境時會給大腦發(fā)出指令,是宣泄還是控制,從而使自己的行為不出格、不另類。當然除了環(huán)境的制約,還要加上前面我們提到的感官刺激,其實就是感覺帶給我們后續(xù)的感受,是一種持久的、延續(xù)的狀態(tài)。像是大海的味道,它的腥味,咸度,這種特殊性是其他水質無法比擬的;再像站在山頂俯瞰山巒,微風拂面,使人心情豁然開朗,這種心理變化,是站在任何一條街道,任何一座樓頂都無法相提并論的;再像廣袤無垠的草原,一眼看不到盡頭,這種一望無際,放空心靈的視覺沖擊不是簡單隨意的遙望所能夠替代的;當然還有最后一種人與人之間交流、交往過程中的刺激影響,像是朋友、閨蜜之間的談話,放松、自然、無話不談,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沒有障礙,夸張出格的狀態(tài),通常語調偏揚、聲音偏大;但與領導、長輩的談話,可能就要多一些尊敬與恭維,表現(xiàn)應該謙遜、誠懇,語氣積極但聲音偏小;面對自己反感的人,甚至是討厭的人,以及害怕的人,擔心碰到的人等等,人的語氣、節(jié)奏、語速、語調等客觀因素也都會發(fā)生變化,我們也應當善于觀察和體驗這些所謂的變化,使它們成為我們素材積累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像以上我們所假設的這些場景,還有很多,其實它們皆為細節(jié)感受訓練內容中的一部分,所以為了能夠在舞臺上,鏡頭前真實的投入表達,自然的表露情感,我們一定要養(yǎng)成一個勤于思考、善于總結的好習慣。
當然,在完成文學作品中細節(jié)感受之余,更為重要的就是對作品內容的分析。分析與體驗結合,才會盡善盡美的完成最終的表達與呈現(xiàn)。
在《演員藝術語言基本技巧》一書中,作者專門拿出一個章節(jié)來進行分析與體驗的探究,雖然內容對演員與臺詞之間關系解讀的針對性更強。但我認為,同時也可以為朗誦者朗誦文學作品做指引。
朗誦,是一門以聲音為傳播媒介,建立在真情實感的基礎上,用語言表達的聽覺藝術。朗誦的過程,也是用聲音傳遞情感的過程。除了文中我們提到的文學作品的朗誦前期需要準備的案頭工作以外,朗誦的主體:朗誦者。他的情感經歷,生活閱歷、生活經驗等因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朗誦好文學作品,也是一個需要時刻訓練、總結、歸納、梳理的漫長過程。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長。
在學習和舞臺實踐中,要養(yǎng)成多聽、多看、多感受的良好習慣;聽自己、看別人,取長補短,查漏補缺。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細節(jié),在舞臺上積累經驗,久而久之,我們的文學作品朗誦水平便會穩(wěn)中有進,達到自己以及受眾的滿意。
參考書目:
[1]方偉 《演員藝術語言基本技巧》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第二章第四節(jié) 第89頁)
[2]張頌 《朗讀學》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1999年2月第1版 (第九章 第二節(jié) 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