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煥瓊 江少佳
摘 要 新課標以“四基”為目標,倡導小組合作、交流討論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討論熱熱鬧鬧,但有些課堂討論過于形式,沒有多大的效果,本文就如何提高課堂討論的有效性,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 數學課堂 課堂討論 思維發(fā)展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0031-02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課堂上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以“小組合作,交流討論”最為盛行,從而導致每一節(jié)數學課都少不了學生或小組或全班討論的環(huán)節(jié),但讓我深感不安的是,有些數學課堂討論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看起來熱熱鬧鬧,但沒有多大效果,是為了討論而討論。
在公開課或研討課中經常都有“小組合作、交流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經常說:“下面大家討論一下?!比缓髮W生就圍在一起,高聲地討論起來,現(xiàn)場氣氛很熱烈,其實多數學課堂討論中還存在著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
1.課堂討論的參與率低、組織效率低。根據我的聽課觀察,大部分集體討論的參與率僅為20%或更低,大部分學生只處在觀眾的地位,即使在多人小組的討論中,缺乏很好的組織或平時有效的訓練,部分學生無所適從,缺少小組合作方法的指導及評價方法。
2.缺乏足夠的時間讓所有學生都參加討論。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那里獲得信息,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
3.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能根據學生實際的情況和教學內容恰當地提出問題,而是根據自己的主觀想象,不加思考,隨意提出問題或提出一些無效問題,經常自己把結論說了,然后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在討論時,很多學生揣摩教師的思路,思考什么答案比較符合教師的心意。甚至有時,若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或提出的問題不合教師的心意,而遭到教師的忽視,使學生不敢提出不同的問題,不敢發(fā)表不同的看法。
課堂教學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包括情景創(chuàng)設、講授、提問、討論、小結、練習等等,適當的課堂討論,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課堂討論的有效性,我在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一、教師的教學應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在不同領域的廣泛應用,課程設置上要與生活中的數學聯(lián)系起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善于把握學生的思維特點,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數學思維。新的教材中對這一問題做出了許多改進。許多小標題都是以疑問的方式出現(xiàn)的,非常有趣,也富有挑戰(zhàn)性,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認真閱讀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圖,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為教學內容服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滿足學生求知心理。
例如:在講一元一次方程時,有“日歷中的方程”這類題目,上課前教師讓同學們準備一張一個月的日歷表(年月不限),再安排一個“猜日歷”的游戲,請班上的同學將日歷中豎列相鄰的三天數字之和告訴老師,老師就能“猜”出這三天究竟是幾號,在老師“猜”對日期后,學生肯定就會思考老師是怎樣“猜”出來的?這時教師抓住時機進行引導,這樣從教學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欲。當然,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不能隨隨便便,或者搞花架子,這樣容易流于形式,也耽誤教學時間、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二、教師應領會課堂討論的目的,精選課堂討論的問題
在數學課中,開展討論的目的是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得出什么結論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學生“想了什么”“怎么想的”,即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辨過程。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精心選擇學生學習中有討論價值的問題。確定的問題要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樂意接受問題所帶來的挑戰(zhàn),能誘發(fā)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再次,創(chuàng)設的問題應具有一定的障礙性,即討論的內容應有適當的難度,處于大多數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必須針對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進行具體分析,做出恰當安排,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從而全面提高課堂討論質量。
三、教師應提供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與探索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將學生教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對于一個問題,不是拿現(xiàn)成的解決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是指導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方案找出來,并能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高昂的學習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和體驗。例如:有這樣一道關于拼圖的題目,“搭1個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搭2個正方形需要7根小棒(教師出示拼出的圖形),那么搭3個正方形需要幾根小棒?4個呢?100個呢?……n個呢?”引導學生探索規(guī)律。
對于這類探究型的題目,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動手操作,通過實踐探索出規(guī)律,再得出結論,各小組派代表講述結論的推導過程。通過學生大膽嘗試,動手操作,歸納得出多種不同方法表示搭n個小正方形的小棒的個數的代數式,學生在體驗與探索、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提高能力,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課堂討論是一門藝術,如何使用得當,怎樣才能有效地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還需大家不斷探討與研究。相信當教師從內心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時,我們的課堂討論會更熱烈、更精彩、更有效,同學們也會更喜愛我們的課堂,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xiàn)新課改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崔允漷主編.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余文森著.有效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