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史料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對相關史料的處理,讓學生自主地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的教學方法。史料教學應遵循結合重點、適度補充、多樣性和真實性原則。史料教學適用于問題式教學法和情境式教學法。為使高校史料教學達到預期效果,關鍵在于提高歷史教師運用史料的意識及提升教師處理史料的能力。
關鍵詞:高校歷史;史料教學;教學方法
一、史料教學概述
史料,通常是指那些人類社會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并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人類對歷史的認識和研究離不開史料。
史料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為書報,包括歷史記錄、歷史著作、文獻匯編和史部以外的群籍;
第二類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團體文件和私人文件;
第三類為實物,包括生產工具、生活資料和歷史事件的遺跡;
第四類為口碑,包括回憶錄、調查記錄、群眾傳說和文藝作品。
史料教學,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相關史料的處理,讓學生自主地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并利用這些歷史信息完成對歷史探究的教學方法。
史料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表現(xiàn)在于四點:
一是有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想象以往社會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
二是有助于激發(fā)和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幫助學生更深刻理解史實,還原歷史真相。
三是有助于豐富歷史教學的內容,增加歷史教學的容量或信息,拓展歷史教學的視野。
四是有助于提高學生歷史思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歷史領悟能力。
二、史料教學原則
歷史教師要“論證”史料得出結論,僅僅依靠高校歷史教材中提供的史料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進行史料教學時,遵循一定的原則適當?shù)貙κ妨线M行選擇和補充。
首先,和教材重難點相結合的原則。高校的歷史教材中都有重點、難點之分,在進行史料補充時,要有側重點,不是所有的問題都需要大量的史料進行說明的,
其次,對教材史料進行適度補充。在進行史料教學時,史料的不具或殘缺都可能給教學帶來不良的影響,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在進行史料教學時適當?shù)赜枰匝a充。
再次,多樣性原則。多樣性的史料可以幫助學生在課堂中轉換視角,引起學生的注意。比如可以運用多媒體視頻的播放,或生動有趣的圖片史料等。
最后,真實性原則。史料的補充要具有真實性,尤其是進入信息社會后,大量虛假、錯誤的影視資料或文學資料涌入社會生活中,這些不經(jīng)推敲的“虛構”史實使學生對歷史真相的認識產生一定的偏差。
三、史料教學方法
在高校的歷史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逐步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現(xiàn)代化。這就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新的歷史教學方法,關于史料教學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筆者在經(jīng)過系統(tǒng)學習和操作實踐后認為,問題式教學法和情境式教學法是最主要的兩種史料教學方法,以下僅從這兩方面進行論述。
(一)問題式教學法:設置問題引導史料運用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辨能力
問題式教學法,簡單地說,就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以問題為中心,進行發(fā)展性教學的一種思想方法,它是通過師生共同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
在學習《天朝田畝制度》時,學生了解到它規(guī)定了分配土地的方法、原則、目的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地提出問題:《天朝田畝制度》是一部反映農民階級什么愿望的文件?與歷史上農民起義提出的要求有什么異同點?它是一個什么樣性質的綱領?通過此類具有延伸性質問題的提出,激勵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產生了積極的思考,了解了歷史事件中的內在關聯(lián),從而提高了歷史思辨能力。
在高校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教學來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可以更好地發(fā)揮歷史學科的特性,達到“以史啟智”的效果,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思辨能力,達到學習歷史的目的。
(二)情境式教學法:用史料創(chuàng)設情境誘導學生積極參與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歷史場景,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一種教學方法。
講授《五四愛國運動》這一課時,可以通過播放電影《我的1919》中的部分片段,用多媒體的方式再現(xiàn)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合約”上簽字的場景,為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fā)進行鋪墊,宣揚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思維情感,讓學生參與到史料教學中來。設置歷史場景,還原一個真實的1919年,讓學生們身臨其境,并分別以學生、華僑、工人的角色寫一份書信來陳述親身經(jīng)歷五四的情感體驗。
通過諸如此類的史料情境教學的創(chuàng)設,可以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歷史教學中,充分的發(fā)揮學生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要求,并幫助學生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在高校歷史教學中創(chuàng)設最合適的史料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求知欲和認知的特點,歷史教師在史料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也可以更直觀、更生動地展現(xiàn)史料的豐富多彩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增強了史料的真實性。
四、史料教學關鍵點
(一)強化高校教師運用史料的意識
引用史料來進行歷史教學的原因是:
首先,由于歷史學科本身的特殊性——不可再現(xiàn)性,需要大量的史料來進行論證,使歷史事件更加真實、準確。所以,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前要針對授課內容準備相應的史料,對其認真的分析、研究,在養(yǎng)成運用史料意識的基礎上保證史料的有效性。
其次,史料在歷史教學中的角色產生了變化,在以前的歷史教學中一直存在一個誤區(qū),就是認為歷史教材中引用、敘述的內容就是真正的歷史,而教材所列史料多半是裝飾作用,通常只是起到文義說明、旁證的作用。然而,現(xiàn)在的歷史教學要求應是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化和生活化方面的延伸,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這就要求高校歷史教師主動養(yǎng)成運用史料的意識。
(二)提升高校教師處理史料的能力
在進行史料教學的過程中,要對教材的史料進行適度的選擇和擴充之后,該如何將這些史料進行融合,給學生呈現(xiàn)出完整的歷史事實呢?這就需要歷史教師提升處理史料的能力。
首先,歷史教師要有能夠鑒別史料真?zhèn)蔚哪芰Αv史教學中的價值取向就是以“真”求“實”,但是現(xiàn)在的歷史教學中常會出現(xiàn)一些“虛構”的史料素材,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鑒別真?zhèn)蔚哪芰?。從廣義上來說這種鑒別能力包括三個方面:辨別史料真?zhèn)?、鑒別史料種類、區(qū)別史與識。對于辨別史料的真?zhèn)?,歷史教師要做的就是在掌握基本史實的基礎上,盡可能多地了解一些相關學術研究成果,把握研究動態(tài),以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鑒別史料種類,因史料的種類不同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就不同,對史實的論證力也就不同。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進行史料教學時,擁有對史料良好的鑒別與處理能力,能夠為史料教學的進行起到鋪墊作用。區(qū)別史與識,就是做到“事實不變,觀點常新”。
其次,歷史教師要有綜合史料的能力。不論是單一的史料或是單一的教學模式,都不能在歷史教學中起到良好的作用,這時就需要歷史教師具有綜合史料的能力。史料可以通過圖片史料、文字史料等形式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使史料教學更加豐滿。
最后,歷史教師要有史論結合的能力。在進行史料教學時,簡單地給出對歷史問題的結論,不易學生養(yǎng)成辯證的歷史思維。如對待辛亥革命的成敗問題,如果用革命觀去看待辛亥革命的話,它基本上可以說是失敗的,但用文明觀去看待它的話,辛亥革命無疑是成功的。簡單地給出這種成功或失敗的結論是不夠的,因為要用事實說話,就是需要教師引用具體的史料來進行論證,通過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才是史論結合。
(三)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史料論證的能力
在高校的歷史教學中有許多史料需要深度挖掘其“背景”進行論證,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論證能力,而不是拘泥于“標準答案”。
比如在講到《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論證能力,筆者以楊目、趙曉《羅斯?!靶抡保涸u價及啟示》一文中的一則史料為例,進行了實際操作:
“新政”未能使美國走出蕭條,步入繁榮。由于政府對私人企業(yè)持傲視態(tài)度,對其管制過嚴,甚至政府直接參與同私人企業(yè)的競爭,因而私人企業(yè)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國經(jīng)濟反而遭到重創(chuàng),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來臨,美國通過向交戰(zhàn)雙方兜售軍火才使美國真正走出經(jīng)濟危機。
——《羅斯?!靶抡保涸u價及啟示》
依據(jù)這則史料可以提出問題:這則材料是如何評價羅斯福“新政”的?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這么回答:新政未能使美國走出蕭條、步入繁榮,美國經(jīng)濟反而遭受重創(chuàng),其得以走出經(jīng)濟危機的真正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出售軍火。
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史料的論證來得到結論尤為重要,如果片面地使用教材史料來對羅斯福新政進行評價的話,我們得到的結論明顯是肯定的,由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對羅斯福新政的評價在贊同之外,也有批評的,即使是批評的,其角度也不盡相同。
羅斯福新政改變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標志著資本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可以說羅斯福新政是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開端。通過對羅斯福新政評價相反意見史料的拓展,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到羅斯福新政的效益,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綜上所述,在高校歷史教學過程中采用史料教學的方法,會更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基于證據(jù)來學習歷史的策略。在實際的教學運用中,歷史教師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教學方法的問題,更多的還有學生的水平、教材的特點、學校的設施等條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史料教學的方法,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史料教學在高校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 楊國譽.談中學歷史新課改背景下史料教學的加強[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04).
[2] 傅智慧.利用史料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2007(08).
[3] 李稚勇.論史料教學的價值——兼論中學歷史教學發(fā)展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2006(09).
[4] 謝波.史料教學與其它教學方法的整合[J].上海教育科研,2005(02).
[5] 張小亞.談新課程背景下的史料教學[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10).
作者簡介:肖忠純(1969-),男,渤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歷史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