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義霞
摘 要: 歷史,是學生小學畢業(yè)后升入初中所學的一門新學科,開始學習比較生疏,很難產生興趣。在歷史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枯燥的歷史生動化,使遙遠的歷史形象化,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關鍵詞: 歷史教學 學習積極性 教學方法
進入初中,七年級學生接觸到一門新課程——中國歷史。如何使學生快速對本門學科感興趣,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的應用,越來越需要學生參與。我們經常聽到一些老師抱怨學生,課堂上死氣沉沉,不夠“配合”,不夠活躍,凡此種種。老師有此等感受,學生的學習效率不言而喻。
學生不主動參與學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有的是教學方式不能吸引學生,有的是評價方式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有的是學生對教師本人有抵觸情緒。那么,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和諧課堂呢?一名優(yōu)秀的稱職的教師,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和過硬的教學技能外,還必須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目的是使學生意識到教師在關注他,重視他,肯定他,他的努力是有觀眾的。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教師把學生只看成不懂事的孩子,凡事“唯我獨尊”,整天“有好心,沒好臉”,不愿與學生交流,那么學生怎能愿意接近你或接受你?上你的課也是迫不得已,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根本無從談起。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應從改善師生關系開始,要有一顆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的心。比如,剛接到班級時,教師應迅速而準確地記住并叫出學生的名字。如此學生會加深對該教師的親近感和對其所教學科的興趣。
若想使學生持續(xù)保持對該學科的興趣和新鮮感,則僅憑叫出學生名字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課堂上要不斷創(chuàng)新,提高自身素質,準備充分,使學生樂學好學。教師和藹的教態(tài),整潔的板書,淵博的知識,激情的語言,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基本條件。這些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多學多練,功在平時,功到自然成。教師胸有成竹,思路清晰,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處理課堂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才不會出現(xiàn)老師不知所措,學生不知所學的現(xiàn)象。
上課之前老師要充分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學習特點,做好充分準備。不僅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做到深入淺出,而且要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力求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達到身臨其境的境界。例如可以在課堂中巧妙利用情景導入,把學生引入與本課歷史內容有關的情境中,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身臨其境。比如在教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十八課《三國鼎立》時,可讓學生先聽一首歌曲:林俊杰的《曹操》:“不是英雄,不讀三國……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不需要多說一句話,膾炙人口的歌曲定會將學生帶到那爾虞我詐、雄爭霸的年代。
此外,可在課堂中就所學知識引導學生編順口溜,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生興趣。
在學習七年級歷史上冊《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中戰(zhàn)國七雄時,可以根據七國位置關系編撰順口溜如下:
東南西北上中下,齊楚秦燕趙魏韓。
可將七國進一步形象記憶為:
東南西北上中下,親屬請宴招胃寒(即齊楚秦燕趙魏韓)。
學習七年級歷史上冊《秦王掃六合》中秦滅六國順序時,可編撰順口溜如下:
汗招味,初咽氣。(即韓趙魏楚燕齊)。
學習七年級下冊歷史《唐朝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關系》時,為使學生快速記住四個少數(shù)民族在我國的大致分布,可編簡單順口溜如下:
東南西北,靺南吐回
即:東(東北)南西(西北)北,靺(靺鞨)南(南詔)吐(吐蕃)回(回紇)。
這樣既能快速記住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又能記住各個少數(shù)民族在我國的大致分布。
在課堂中還可以運用成語典故教學,效果不差。比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晉文公重耳,退避三舍;前秦苻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王羲之,入木三分。這些典故,既是成語,又是故事。教師除了講故事外,還可以讓學生課外搜集,課堂上講給其他學生聽。當然在講述歷史故事的過程中,要注意歷史故事的真實性,不能歪曲歷史。如此學生既了解了歷史,又學習了成語,一舉兩得。我發(fā)現(xiàn),在歷史教學中巧妙運用順口溜和典故成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農村地區(qū)的學生而言,既能提高學習成績,又能提高對該學科的興趣,引導他們探索歷史探索世界。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重視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首先要調動學生積極性,把學生的積極性放在課堂首位,讓學生感到學習歷史是有趣的、快樂的、簡單的,久而久之,他們會自覺投入課堂,愛上歷史,學好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