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各個國家都意識到,只有積極地融入到世界中去才有發(fā)展的機會,固步自封沒有出路,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意識形態(tài)領域。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發(fā)展進步,就要走出國門,向其他國家學習,即便是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通過比較研究也能夠收獲到借鑒意義。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一門學科。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比較
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網絡化、知識經濟迅速發(fā)展的國際大環(huán)境和國內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一系列機遇與挑戰(zhàn)。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和解決現實面臨的復雜矛盾和問題,必須大力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采用的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中德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概述
(一)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概述
中國歷來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施,并且在長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非凡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實施主要是通過家庭、學校、社會這三個模式和途徑得以實現。
1.在學校環(huán)境下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社會主義中國非常重視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政治觀點及其品德方面的作用,把學校看作是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學校是傳播文化的專門機構,使一個人在走向社會之前接受教育和訓練的場所。學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確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能否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
(1)堅持系統(tǒng)思想政治理論灌輸教育法。根據大、中、小學的不同特點,切實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品德課程、政治理論課程。系統(tǒng)思想理論灌輸教育方法是中國學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法,一般通過思想品德課程和政治理論課程的形式來進行。
(2)十分重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建設,對于教師隊伍開展了“三育人”活動。即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組織學校全體教師自覺結合自身的業(yè)務工作,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行為指導,以全面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活動。
(3)開展各種課外實踐活動。各個學校都根據自身特點,開展了各種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等等。
2.在社會環(huán)境下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隨著教育社會化與社會教育化,即教育與社會走向一體化,社會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領域。我國的社會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社會文化傳統(tǒng)、社會風氣、道德規(guī)范、人際交往結合在一起來開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逐步滲透到人們的言行舉止當中去。注重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影響與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顯性教育影響的有機統(tǒng)一。注重典型教育法的運用。通過典型的人物或事件來進行示范教育,教育人們提高思想認識。注重大眾傳媒方法的運用。普遍注意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各種大眾傳媒,發(fā)展了傳媒思想政治工作、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們。
(二)德國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概述
以西方“民主主義”價值觀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德國顯得十分敏感與重要。二戰(zhàn)后,德國首先面臨著對法西斯主義思想意識的清除與改造;同時,由于近幾十年來德國處在東西方“冷戰(zhàn)”的前沿地帶,所以,德國統(tǒng)治者對于進行民主主義教育不敢有絲毫松懈。
1.在學校環(huán)境下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德國,人們經常使用“政治養(yǎng)成”一詞。所謂政治養(yǎng)成,其實就是政治教育的別稱。未來公民的政治養(yǎng)成教育主要由學校負責。第一,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設置德國也采用了思想灌輸的方法。德國學校的政治養(yǎng)成教育工作主要通過“政治教育”課來進行,“政治教育”課在德國所有州都列為“必修課”。第二,德國還非常重視在其他專業(yè)課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滲透道德教育即就是思想滲透教育方法。如果明確了一門學科對于國家和社會的意義,我們就能在社會和政治生活中加以傳授?!遍_設宗教課程至今是德國學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而且德國是多教派并存的國家,為了宗教的教育便利,公立學校通常都是按教派設立的。德國學校的宗教課是在國家的監(jiān)督下,依據宗教教義進行的,任課老師絕大多數是神職人員。
2.在社會環(huán)境下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第一,德國的政治養(yǎng)成教育十一分重視調動和運用社會團體和公共機構各個方面的力量參與思想政治教育。這些團體和機構經常結合國外的政治形勢舉辦講座、報告會,講解國內和國際上發(fā)生的大事件。社會團體、公共機構的政治教育工作還包括舉辦法律知識講座、講解各種立法和條例。第二,德國也十分重視學校的課外和校外活動,把學校的課外實踐活動作為構成德國學校政治養(yǎng)成教育工作的常規(guī)體系之一。第三,德國以重視職業(yè)教育作為在社會環(huán)境下實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特色方法。
對德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我們可以發(fā)現:德國一向注重通過灌輸為主要方法對公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德國的政治養(yǎng)成教育工作不僅受到德國社會的大力支持,并且在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有政治養(yǎng)成教育中心。我們看到德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有很濃厚的宗教色彩,這也是德國不同于其他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處。
二、中德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比較
(一)中德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差異
每一個國家都是一個具體的存在。中國和德國各有各自的歷史文化背景、具體國情、民族風情,因此,兩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選擇上也必然存在著差異。
1.中國側重于顯性教育
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過有意識的、直接的、外顯的有形途徑展幵。中國注重直接性和說教性的宣傳和灌輸。我國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設置了特定的宣傳機構,對各類人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及具體內容進行周密的計劃、組織和安排。
2.德國側重于隱性教育
德國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傾向于通過無意識的、間接的、內隱的途徑展開。德國注重運用間接性和滲透性的規(guī)范教育。德國學校設置了隱性課程。在學校里,除了向學生講授基本的政治教育課程外,還注重典型示范的作用,教育者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學校經常邀請一些品行端正的榜樣人物到學校給孩子做愛心演說,與孩子溝通、交流,近距離接觸,激發(fā)孩子向他們學習的熱情;解讀優(yōu)秀文學作品和名人故事以鼓舞和啟發(fā)孩子的心靈;發(fā)揮良好的師表作用,校長和教師應該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家長要盡職盡責,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倡導公民參加升國旗儀式,以及國家傳統(tǒng)的其他儀式活動;在街頭開展公益活動,提倡人們駐足參加;組織公民到一些國家機構參觀,了解德國各個職能部門的日常工作等。
(二)中德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途徑的共同點
“對于方法的作用,毛澤東曾作過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我們的任務好比過河,但過河要有橋或船,沒有橋或船,河就過不去,方法就好比過河的橋或船?!泵珴蓶|的這個觀點說明了善于提出問題固然重要,但更要善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找出方法,問題只是空談??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首先就是要找到科學有效的實施途徑。
1.在基本途徑方面,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是中德兩國都在運用的,只是研究角度和分類方式略有差異
今天,地球已經成為了“地球村”,各國日益密切和頻繁的經濟、政治往來,日益深化了中德兩國思想政治教育在實施途徑上的交流和借鑒。可以說,兩國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的劃分,在一定程度上都雜糅著彼此國家的實踐經驗。一個明顯的共同之處就在于,中德兩國都重視正面直接的灌輸的方法。其中,在學校開設課程的專門性、系統(tǒng)性,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等方面,兩國存在著強烈的一致性。
2.在兩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盡管形式多樣,但效果趨同
為了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化和社會化,開拓豐富多樣的途徑是一個必要的前提條件。由于注重運用各種途徑實施思想政治教育,中德兩國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在維護兩國的政治統(tǒng)治、促進經濟以及文化的發(fā)展等方面,收效甚佳。實際上,運用各種途徑歸根結底是為了統(tǒng)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以及促進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當然,在一段歷史時期內,有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人民群眾很樂于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然是很明顯的,反之,收效甚微。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手段也應順應時代變化,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以期收到更佳的效果。
三、德國政治教育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研究和討論德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為了認識和理解德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更是為了探尋思想政治教育這一人類社會所共有的教育實踐的一般規(guī)律。在德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進程中,我們既能領略到其所具有的民族特性,也得到諸多思考和啟發(fā)。
(一)對于任何國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重要的政治優(yōu)勢
長期以來,限于思維上的定式,也由于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隱蔽性和復雜性,更主要受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比較研究的不足,使得我們長期以來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國家及其政黨所特有的教育實踐活動,甚至十分主觀地將其視為中國共產黨“特有的”政治優(yōu)勢。很顯然,從德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可以發(fā)現,德國的歷代統(tǒng)治者都極為重視對民眾的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在當代,基于特殊的歷史任務,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受到德國議會、政府、政黨的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屬于意識形態(tài)范疇,為德國政治文明建設和社會治理做出了巨大貢獻,其成效有目共睹。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德國統(tǒng)治集團取得民眾政治認同以及獲取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徑。
(二)思想政治教育應樹立終身化理念,使之貫穿公民的一生
通常認為,青少年時期是政治社會化的關鍵時期,是形成政治價值觀和行為規(guī)范的重要時期。德國成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是有目共睹并且值得肯定和借鑒的。反觀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標群體過于集中在青少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對社會其他年齡、階層的群體乃至整個社會基層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因此,黨和政府部門應該重視社會基層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幻想一勞永逸,切實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終生教育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公民的日常所需,貫穿始終。
參考文獻:
[1]楊然.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課程研究,2015
[2]呂婷婷.試論創(chuàng)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教育,2015
[3]李柯.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
[4]姜宏斌.論當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學生教育,2012
[5]廖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與對策分析,現代商貿工業(yè),2010
作者簡介:
鐘貞,女,1992年出生,江西省南昌人,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