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繼芳
【摘要】時事政治教學既是對政治教學內容的豐富發(fā)展,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滿足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政治教學的新要求。本文將對時政教學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時政教學方法以及在時政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作探討。
【關鍵詞】高中政治 時政教學 意義 方法
高中政治的教材內容主要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四方面,時事政治既是教材編寫的材料來源,也是考試題型材料編寫的基礎,教材的編寫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論以及相關的時事現象,但是由于教材的編寫與教學實際存在時間差,教材中時事的時效性較強,可能不符合教學的現時要求,所以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必要的補充,即時政教學。跟隨時代步伐,緊密聯系時政熱點,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這既是對教師教學的要求,也是對學生政治學習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希望每位同學都能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一、時政教學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高中政治教學不僅要滿足短期內高考的要求,也要立足于學生長期的綜合素質教育培養(yǎng),時政教學在這兩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適應高考的新要求
隨著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的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傾向于創(chuàng)造型、創(chuàng)新型,這種要求反映到教育中則是高考對學生的考查越來越傾向于對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性思考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是對知識的機械復述。在高考政治考查中主要是學生運用所學政治原理分析時事熱點問題,考查的材料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時間范圍一般為一年之內,空間范圍較廣,既包含國內時事,也包括國際熱點。時事材料與考試題型的結合較為靈活,如果在考試前最后復習階段才進行時政學習,那么學生就不能牢固熟悉的掌握,所以把時政教學作為一個長期學習環(huán)節(jié),是適應考試要求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二)豐富高中政治的教學內容
高中政治課堂素來給學生抽象難懂、枯燥乏味的印象,這與政治學科本身的特性有必然的聯系。政治知識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單從教材來看,與實踐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在教學過程中不易讓學生產生共鳴和思考,所以導致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的情形。高中政治課堂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需要教學內容的豐富發(fā)展,引入時事政治教學就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把同學們所見所聞的社會熱點問題放在課堂上探討分析,能夠讓同學們真正的融入到政治學習中。
(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如今的中學生成長于信息極度發(fā)達的時代,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各種各樣的信息具有較強的可得性,但同時隨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混雜一體,對認知判斷能力尚未成熟的學生產生了價值判斷的挑戰(zhàn)。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不僅是教材上的一句空話,也應該付諸實踐,這是學生成長中重要的一課,而在此過程中,高中政治教學應發(fā)揮其學科優(yōu)勢,通過培養(yǎng)學生分析看待時事的能力和方法來做思想導向教育,逐步幫助學生形成的正確的觀念,進而提升個人綜合素質。
二、時政教學方法
(一)改變教學理念
實施有效的時政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是樹立與之相對應的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由于長期處于應試教育的壓力下,許多教師仍然采取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學,對于新的教學方式不予接受采納。教師是出于對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目的,但是隨著考試的新變化,這種落后的教學反而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前文我們也談到,高考對高中政治的考查越來越傾向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分析,所以教師有必要認識到,實現政治理論與實踐問題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國內外時事問題的能力,提升個人綜合素質才是今后教學的正確發(fā)展方向。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綜合材料形式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信息的形式多種多樣,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如今多數學校都配備有多媒體設備,我們在備課時可收集多種形式的時事資料,綜合視頻、音頻、圖片、文字,例如最近時事的新聞資料,給學生更直觀的體驗,然后與課本知識結合,進行思考探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也會收看新聞,同時會有思考和觀點,但是沒有系統(tǒng)探討的機會,我們在課堂上就提供這樣一個契機,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平臺。
(三)以學生為主體,多元方式
時政教學的方式較為靈活,可以根據學生和課程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創(chuàng)新,采取多種多元的方式綜合教學,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自身學習的特點實施最有效的教學。例如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讓同學們分小組探究課題,在課前收集相關資料,提出相關問題并做自主評價,在課堂上進行小組陳述,最后由老師總結并結合教材知識講解。
三、實施時政教學需要注意的方面
實施時政教學是一種教學的創(chuàng)新,它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會發(fā)揮出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同樣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否則不能達到我們預想的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一)時政材料難度適中
在教學材料的選擇中,教師要注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認知水平,選擇難易適中的材料易于學生的理解。如果選擇的材料過于偏僻或者在理解上較為晦澀,不僅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更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阻礙。教師可以選擇學生關心的、有體驗思考的材料,繼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逐步幫助學生養(yǎng)成關心時事新聞的習慣,并將自己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在此過程中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又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注意輿論導向,避免極端主觀
在我們尋找材料的過程中會發(fā)現對同一問題,不同的信息來源可能會持有不同的觀點,這與信息傳播時傳播者的主觀加工有關,我們通過互聯網得到的材料不可能百分百的符合正確的價值觀點,所以在選擇材料時要注意盡量選擇原始客觀材料,避免過度的主觀加工,避免別有用心的輿論導向,讓同學們用自己的觀點看問題,正確的思考總結。
高中政治教學立足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現實,是對一系列社會現象背后根源的理性思考總結,是由現象到本質的總結。高中政治的短期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掌握政治理論知識,能夠運用基本政治經濟、文化原理解釋時事現象,以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長期目標是希望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在長遠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有自己獨立理性且正確的視角和思考,進而成為綜合素質較高的人才。教學始終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生始終是我們教學的中心主體,所以教師的教學要圍繞著學生的發(fā)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