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汝
【摘要】鋼琴是一種西方樂器,早在上世紀初期就傳入了中國,經過多年的音樂和發(fā)展,鋼琴與中國傳統(tǒng)的音樂緊密結合,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形式,基于此本文主要以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為了分析其演奏特點,文章首先在引言部分對本文的研究背景進行闡述,然后對《夕陽簫鼓》的基本情況進行介紹,包括作曲家的簡介、創(chuàng)作的背景以及作品的風格等,然后具體分析《夕陽簫鼓》演奏特點從趨勢結構、曲式結構分析、裝飾音、琶音的演奏、踏板的使用以及觸鍵的技巧。最后對《夕陽簫鼓》演奏音色上的處理進行闡述,分析該改編曲當中的中西結合之美。
【關鍵詞】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演奏特點
鋼琴是一種有西方傳入我國的音樂器材,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和糅合,結合我國眾多音樂家的將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要素當中的民族和民間的音樂仔細的結合到其中,最終形成了,具有我國的民族音樂特色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具有我國民族風情的音樂作品。
我國的民族音樂種類繁多不同的音樂形式具有不同的音樂色彩,我國的音樂的這些特征,使得我國的鋼琴演奏具有一些西方鋼琴音樂不具有的一些民族特性,我國的鋼琴音樂的內涵較為豐富,涉及到的題材較為廣泛,所使用的表現手法較多。因此,研究從傳統(tǒng)音樂的移植中找尋鋼琴演奏技巧的發(fā)展是很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的。本文主要是以《夕陽簫鼓》作品為例,立足于中國的音樂文化傳統(tǒng),從演奏思維、演奏技法和音樂表現等方面探討中國鋼琴改編曲的演奏特點。
一、《夕陽簫鼓》樂曲簡介
1、《夕陽簫鼓》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
(1)作曲家簡介
《夕陽簫鼓》是我國著名的鋼琴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在1972年結合歷史上流傳的各種版本,經過整理和分析得到的,該鋼琴曲是當前鋼琴獨奏曲的典型代表,已經被收入了我國的《鋼琴曲五首》當中,是這首曲子的最早改編版本。1982年,在我國著名的音樂雜志《中國音樂》,黎英海先生又刊登了另外一個改編版本,該版本是他在1975年完成的,該版本在1972年的版本上進行了完善和修改,改編曲在保留了原來的曲式結構,但是總體更加的緊湊和集中,這個版本修改了原來版本存在的不足,在歷史上的流傳更為廣泛,整個的樂曲更加的成熟,更易于演奏。之后,我國很多的音樂家在黎英海先生的啟發(fā)下,對《夕陽簫鼓》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變,例如殷承宗在此改變版本上,進行了改編,殷承宗的改編版本跟黎英海的改編版本相比,前面的部分幾乎一樣,但是曲譜的后面部分改編較多,改編后的版本中包含了很多的不能表現的情感;魏亭閣也完成了另外一個頗受關注的另外一個改編版本,該版本被收錄到了《中國鋼琴名曲30首》當中,這一個版本是根據不同的作曲家針對前人改編的版本的意見進行綜合分析,最終改編而成,該版本于1996年在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黎英海先生一生致力于音樂教育事業(yè),在中國民族化和聲理論、中國鋼琴曲創(chuàng)作及改編、電影音樂民族化等方面都進行過很深的研究與探索,音樂創(chuàng)作范圍十分廣泛,代表作品涉及多個領域,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繁榮和發(fā)展做了突出貢獻。理論著作有《漢族調式及其和聲》《民族五聲性調式概述》《多聲部調式寫作基礎》,其中《漢族調式及其和聲》是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五聲性調式及其和聲處理的專門著作,對于進一步探索中國五聲調式及在實踐中更好的將旋律與中國和聲風格相協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中國音樂界引起強烈的反響。鋼琴代表作有:《夕陽簫鼓》《楓橋夜泊》等;聲樂代表作有:《楓橋夜泊》(獲“八十年代中國藝術創(chuàng)作金獎”)《民歌小曲五十首》《獻給老師的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等百余首;電影音樂代表作有:《偉大起點》《海囚》《閩江桔子紅》《聶耳》等九部。大提琴曲《老碼頭工的回憶》等十首。
(2)創(chuàng)作背景
《夕陽簫鼓》的原曲是我國的一首很古老的琵琶音樂曲,針對不同的時代音樂書籍上的解釋和說法,對于該曲譜的作者以及創(chuàng)作年代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不論創(chuàng)作的作者是誰,都不能否認《夕陽簫鼓》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音樂作品,對于我國的音樂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國歷史上最早關于《夕陽簫鼓》的記載是在清朝,姚燮在《今樂考證》對于《夕陽簫鼓》進行了相關的記載,之后在1989年,陳子敬的《琵琶譜抄本》當中也有關于《夕陽簫鼓》原曲的相關記載,在該書籍當中主要對《夕陽簫鼓》當中的曲子小標題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3)作品風格
《夕陽簫鼓》是一首寫意和抒情的樂曲,其旋律清新雅致,在鋼琴演奏當中,左手主要使用的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描繪出的一副美麗的山水畫卷。在音樂剛剛開始響起的時候,就出現了一系列的鼓聲、簫聲、琵琶聲等,這些不同的樂器聲音融合在一起,委婉的道出江南情調,在進入尾聲之后的后半部分,主要使用一些移音、擴展、緊縮等技法,進行變奏演奏,并且結合一些水聲和槳聲,造成了一些意境悠遠的樂曲。該樂曲在主要結合一種婉轉的旋律,表現出一種安靜寧和的氛圍和情調,描繪出了一副在夕陽下,在傍晚的鼓聲當中,夕陽慢慢西下,晚歸的人們在清波蕩漾的綠水上,乘著竹筏回歸家園,在水兩邊的去青山和數目交相輝映。
二、《夕陽簫鼓》的演奏特點
1、《夕陽簫鼓》的演奏技法分析
(1)曲式結構分析
黎英海改編的《夕陽簫鼓》是在保持原曲相對完整的情形下,改編成鋼琴曲的按照(1)“江樓鐘鼓”、(2)“月上東山”、(3)“風回曲水”、(4)“花影層疊”、(5)“水深云際”、(6)“漁歌唱晚”、(7)“徊瀾拍岸”、(8)“橈鳴遠懶”、(9)“效乃歸舟”、(10)尾聲——“臨江眺遠”等十段標題,結合這十段的主要思路以及《夕陽簫鼓》原曲的主要旋律,在融合信貸人的思想以及對音樂的審美需要進行編曲,從而在傳統(tǒng)的文化當中融合現代元素,從而使得整個的樂曲更具特色。改變了傳統(tǒng)的音樂的個人色彩,使得音樂更加符合大眾需要,改變傳統(tǒng)音樂當中的不符合因素,例如一些冗長的結構和復雜的形式,將曲式改編的更加緊湊,形成一種具有現代感的音樂形式。
(2)裝飾音、琶音的演奏
音樂的節(jié)奏主要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均分律動,另一種是不均分律動。均分律動主要是指在演奏當中的時位感的均勻分布,具有一定的規(guī)則感;而不均分律動主要是指在演奏當中的時位感沒有規(guī)律,不具備規(guī)則,或者是規(guī)則是把一段一段不連續(xù)的。而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就是典型的中國音樂結構,在該樂曲當中既有均分律動,但是同時也融入了很多的變奏部分,例如在開頭的引子部分,運用散板對這些音樂進行改編,使得樂曲的速度可以隨意的變化,在主題部分又使用一些可以節(jié)制的行板,使得該部分又變成了均勻的律動,使得整個的樂曲更加的緊湊,在多次的散板當中,樂曲的速度不斷的變化,又快也有慢,使得整個的樂曲更加的激動、快速。如《夕陽簫鼓》“月上東山”部分的分解琶音,就是模仿古箏的短歷音。具體演奏方法上與長歷音相同,但不須雙手銜接,卻要注意一個手演奏指法的連貫,力量的暢通。
(3)觸鍵的技巧
為了獲得古箏的音響效果,根據鋼琴結構和聲音特點,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A、彈奏時泛音的數量與速度是成正比的,演奏這段時,要求手指稍向內勾,掌心支撐好,手型穩(wěn)定,掌關節(jié)堅實,以第一關節(jié)為主動。
B\由于長歷音,需雙手交替彈奏,要特別注意兩手的銜接十分自然流暢,不能在連接中冒出絲毫重音與斷痕出來,注意手臂的肌肉及肘部都應放松,像做氣功似的,把力量都運送到指尖。
2、《夕陽簫鼓》在鋼琴演奏中的情感分析
《夕陽簫鼓》中散—慢—快—散的結構形式,中間各段時空節(jié)奏變量自然遞增,表現出了中國神韻和意境。在演奏與欣賞這首精致的鋼琴曲《夕陽簫鼓》時,我們可以通過美術藝術找到相通和借鑒之處,以其特有的旋律線條、音響色彩與音響造型激發(fā)起欣賞者的豐富聯想,從而產生一定的構圖線條、繪畫色彩與結構造型。音樂質樸柔美,細膩流利,形象真切生動,表現了江南水鄉(xiāng)月夜的迷人景色和泛舟人怡然自得,恬靜閑適的心情。
三、結語
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之所以成為中國民族化鋼琴的典范之作,其成功之處在于這首樂曲既符合東方人對音樂的審美,又符合西方人音樂的邏輯思維。在和聲方面樂曲的曲調采用與西方大小調不同的五聲音階曲調,五聲民族調式是中國民族音樂的精髓,是古典西方音樂中不曾或不常見到的調式體系。此種調式相對于七聲大小調體系的優(yōu)點在于單純、質樸、簡潔,用鋼琴演奏出來的旋律顯得格外和諧優(yōu)美、清新淡雅,使人眼前一亮。
參考文獻:
[1]意何.《音樂表演藝術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培養(yǎng)》 [J].《中國音樂學》,2008 第1期.
[2]田野.《品〈夕陽簫鼓〉的“聲韻”與“氣韻”之美》 [J].《作家》,2011 第04期.
[3]方岳民.《〈夕陽簫鼓〉從琵琶曲到鋼琴曲的文化衍變》 [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6第02期.
[4]李莉.《琵琶古曲今新奏 鋼琴西洋樂舊彈----淺析黎耘在〈夕陽簫鼓〉中的演奏風格 》[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 第04期.
[5]姚婷.《論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的藝術特點與演奏〉 》[J].《音樂時空》,2014 第11期.
[6]郭倩.《淺析民族風格在中國鋼琴曲中的體現—以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為例 》[J].《絲綢之路》,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