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摘 要】語文教學既要注意知識的深度與廣度,更要注意語言的藝術性。凡是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他們不管在教學中運用何種方法,但都有一個共同之點,就是講課語言的高度藝術性。聽他們的課,就是語言的藝術享受。他們的課堂妙語會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起他們的心理共鳴。本文闡述了教師語言藝術的重要作用與提高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師;語言藝術;作用;提高途徑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既要有精深廣博的專業(yè)知識,又應有較高的語言藝術修養(yǎng)。能在教學時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橫生的語言把課講得生動活潑,耐人尋味,把學生的心緊緊抓住,使他們產生一種孜孜不倦、樂此不疲的學習愿望。
一、通過講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教學語言的風趣幽默、趣味洋溢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在教學中要用最生動形象的語言撥動起學生的心弦,引發(fā)他們的心靈共振。要學會講故事,運用故事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吸引。著名的紀連海老師就非常善于用故事來吸引學生。根據課文的特點,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生動的再現(xiàn)作者的感情。教師只有自己首先進入角色,真正把作者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思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感染人,給人以入迷之感。教師要在故事中融入自己的感情,把自己變成故事的主角,加上自己的理解。就好像唱歌一樣,加上節(jié)奏使故事具有可聽性,語言親切,又有變化??梢允褂酶鞣N各樣的象聲詞、各種動物的叫聲的模擬詞,把角色的對白進行擴充,適當重復,適當提問,讓孩子們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學生一定會越來越喜歡老師的,自然也喜歡我們的語文課堂了。講故事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以講故事為契機,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這要比說一些大道理更容易讓學生接受,而且講故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更新教法,變教為學,變學為教
1.要實現(xiàn)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知識能力全面提高”的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往往是以講授課本知識為主,要求學生死聽、死記、死背,學習機械化,結果導致了大批“高分低能”學生的出現(xiàn)。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學生要把所學知識巧用于實踐才是關鍵所在,而原有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學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機構,就要積極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樹立培養(yǎng)新型人才的觀念,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如在轉變學生思維方式、提高其綜合能力方面多做文章,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2.實現(xiàn)由教師的“一言堂”向學生參與的“群言堂”的轉變。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在教學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是“我講你聽,我說你記”,要求學生聽得多、記得多、寫得多,客觀上就形成了“一言堂”的模式,教師不分對錯、好壞講一通,學生最后接受的如何無從知道。這已完全背離了教書育人的初衷。課堂教學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其自主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其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教師就要起到“穿針引線”和“導火索”的作用,在課堂上要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如探究式、啟發(fā)式、質疑式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課堂教育活起來,培養(yǎng)其參與意識、自主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及合作精神。同時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發(fā)言、愿意發(fā)言、想發(fā)言,以徹底打破“一言堂”的教學模式。
3.實現(xiàn)由“氣氛沉悶、思維呆板”的悶課式教學向“氣氛活躍、充滿情趣”的活躍式教學的轉變。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也是衡量一堂課好壞的主要依據。在教學中教師要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正確選擇和巧妙運用教學方法,防止死搬硬套致使學生主體作用不明顯的現(xiàn)象發(fā)生,以掌握教學主動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舊式教學中的“一悶、一呆”向新式教學的“一活、一情”轉變。
三、合理的創(chuàng)設懸念,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探究欲望
在教學中有意識的給學生創(chuàng)設懸念,設置的問題應從生動有趣的具體問題入手,使學生容易產生思考和研究的興趣,多數學生經過思考和推理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提出問題后,暫時不解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疑問和求知欲望,使學生產生一種神秘感,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達到自我探索,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感悟。
刻苦所至,金石為開。和顏悅色的教態(tài),清晰有條理的思路,妙趣橫生、活潑生動的談吐,好像信手拈來而實則深思熟慮的語言,似山澗清泉會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使教學充滿情趣。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促進語文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誦會,寫讀后感等,以發(fā)掘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發(fā)揮學生的一技之長。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積累詞句,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如我在教學《群鳥學藝》一課時,讓學生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對各種鳥的語言進行反復誦讀,以悟出它們內心的想法和學藝的態(tài)度。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自編自演了課本劇。他們那逼真的形象、豐富生動的話語、獨特的表演手法,體現(xiàn)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教學讓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得到升華。
總之,教師的語言藝術是其知識功底與施教水平的外在表現(xiàn)。只有對所教知識爛熟于心,才能在教學時旁征博引,妙語連珠。有時滔滔不絕,有時一語中的,使學生既聽得全神貫注,又享受到知識的樂趣,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對此,每位教師都應高度重視,潛心學習,不斷升華自己的教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