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紅燕
【摘 要】高效語文課堂教學要徹底摒棄陳舊的語文教學觀念的束縛,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發(fā)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習能力,真正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學生獲取知識、掌握理論的主渠道。而高效課堂教師要求教師在有限的45分鐘內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改進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現就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的方法談點淺見。
一、加強語文教師自身素質
習近平主席說:“打鐵還須自身硬”。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當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就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以及較豐富的思想內涵。在這嶄新的時空,面對新的形勢、面對新課改下具有這些特點的學生,語文教師肩負教書育人的崇高使命,只有加強自我修養(yǎng)、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擔負起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下一代的職責。作為教師,只有對工作傾注了熱愛和真誠,才會產生來自內心的動力搞好教學;作為教師,每當走上講臺看到臺下那充滿對知識渴求的眼睛時,都會深深地感覺到肩上的擔子沉重,必須以一份真心、誠心、愛心去對待教育事業(yè),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教學技能,不辜負教師這一神圣的職業(yè)。因此,教師除了必須具備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和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外,還應該具有廣博的人文、社會等相關科學知識。試想,課堂講授時,若能旁征博引,引經據典,妙語連珠,必然能提高學生的聽課注意力和興趣,從而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師德是指教師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道德行為和道德意志,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時所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和必備品質,是教師素質的核心。教師師德高尚,才能端正教學思想,成為學生心中的楷模,無形中感染學生。教師要求學生做的,自己必須率先垂范,才能使學生感到可敬、可親,形成制約力和榜樣。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皭廴苏撸撕銗壑?,敬人者,人恒敬之?!蔽覀冎挥腥釔勖恳晃粚W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才能贏得學生對你工作的熱愛和尊重;我們只有善待每一位學生,做學生喜歡的老師,師生雙方才會有一個愉快的交流。一個教師,只有當他受到學生喜愛時,他的課才會被學生接受,才能真正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
二、營造有效的課堂氣氛
當教師走進教師的那一刻,教師教態(tài)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上課的情緒,這種先入為主的方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師要用親和、自然的教態(tài)去面對學生,及時調整好你的心態(tài)和精神面貌。具體來說,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對學生。微笑是人際交流中一種最好的方式,微笑讓學生對教師沒有懼怕感,課堂氣氛溫和。如果教師板著臉孔,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讓學生感到壓抑,學習有緊張感,課堂氣氛變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學的開展。②給予學生鼓勵。明代教育家王陽明說過: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教學也如此,教師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學生之間的差別,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發(fā)現自己的長處,獲得欣賞,體驗成功的喜悅。教師要放下嚴厲的批評、呵責,多鼓勵、表揚學生,發(fā)現他們學習的閃光點,給予學習的自信心。教師的語言、表情,對學生的刺激應該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③多給學生肯定的目光,鼓勵的目光。多夸獎孩子們好極了你真棒等,教師還可獎勵學生小紅花、作業(yè)本等物品,這樣讓課堂氣氛積極向上,讓學生在寬松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學生這樣才能不斷進取,有旺盛的學習興趣。
所以,首先課堂教學中必須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營造一種讓學生敢于議論的、寬松的、和諧的、平等的課堂氣氛。比如,教師在課堂講授時,可適當結合自身經歷和社會現實,對學生開展一些思想情感上的交流,談一談對社會與人生的看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做人的道理。這樣做既可以調整教學氛圍,烘托課堂情趣,也可以給學生一些心靈上的感應。
其次,和諧的課堂氣氛還與教師的講課藝術有極大關系。課堂應該是教師進行藝術化教學的場所,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充分展露自己教育智愚和教學經驗的舞臺。課堂教學,既是學術活動,又是藝術活動;三尺講臺既是學術論壇,又是藝術舞臺;講課既要言之有據,論之有理,句句推敲,前后呼應;又要言之含情,動之富美,句句扣人心弦,處處引人注目。這一切無一不是通過教師自然的形象氣質、激情飽滿的教學態(tài)度、豐富的面部表情、得體的言談舉止、精辟幽默的語言以及適當的教學手段等形式演繹出來,產生一種師生間的心靈激蕩,感情共鳴,思想交流,文化互動。
三、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語文姹紫嫣紅,春色無限,所選課文無不體現出千差萬別的文本個性和各不相同的學習個性,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靈活多變。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設計者,要把教材放在首位。把教材內容靈活地與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生活水平相聯系,嘗試把各種藝術形式、生活常識與教材內容相結合、相補充、相拓展。在多變的形式和多層結構框架的結合中,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寬松、愉快的快樂語文課堂。
按不同文體,巧設課型,在尋求藝術性中,再巧妙點擊個性,使語文教學多元化,快樂化。如詞語、成語、熟語、俗語等趣味語文課、詩歌朗誦課、讀書筆記交流課,劇本文學表演課、漫畫賞析課、歌詞點評課、廣告設計課、想象繪畫表述課、聆聽故事表達課、社會問題討論課??梢哉f,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學習就有多廣闊這句話。
對于課文中用得非常準確和巧妙的詞,我常常引導學生用相關的同義詞來“篡改”原作“點睛之筆”,從而讓學生品析、領悟“一‘詞激起千層浪”的煉詞效果。如《散步》中的句子“我的母親又熬過了冬天”中的“熬”、《社戲》一文中的“就像一條大白魚在浪花里躥”中的“躥”、陶淵明筆下的“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朱自清的《背影》中關于父親買橘時的動作描寫中的動詞等,都可以讓學生在“篡改”的過程中體會出原作的精妙。
在教學中設計一些有提示的類似半命題思路的題,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如教學楊絳的散文《老王》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去探究老王這一形象,設計了“在我眼中,老王是人。”教學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文章內容,感受文章的美,設計了“本文美在,因為它讓我感受到”。
四、靈活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主要是“粉筆+黑板,板書授課”。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教學手段被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將圖像、視頻、動畫、聲音等融于一體,圖文并茂,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內容變得生動活潑,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但無論是傳統(tǒng)的還是現代的教學手段都有一定的適應性和局限性,若不恰當地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易于走向“照屏宣科”、“對屏講解”、“只見屏幕,不見老師”等不良局面,反會破壞師生“互動”,使師生關系更為淡漠,極大地損害了教育、教學質量。經驗告訴我們,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教師永遠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教學主導作用;教師的講解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進行的創(chuàng)造性的智力勞動,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凝結著教師的學識和智慧,是計算機無法代替的。實踐證明,教學中只有把傳統(tǒng)與現代教學手段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具有極強的藝術性。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是教師多方面知識的綜合,它有賴于教師長期的教學實踐、探索、體驗與升華,是教師一生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