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炳宏
摘 要:在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中,我國在教學改革以及新課程理念不斷地深化和推進中,高中語文是培養(yǎng)和弘揚民族意識的重要課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教育的優(yōu)勢,利用語文課程的獨特魅力,使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內涵,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在學生的學習中灌輸人文精神,完善學生的人格和品德修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下面文章就對人文精神在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缺失以及需要實施的相應策略進行論述和分析。
關鍵詞: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學;人文精神;缺失;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2-0057-02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比宋木袷菍θ说膬r值的弘揚,保證對人生意義的正確認識,對生命的意義進行探索,并實現對真善美精神的孜孜追求。高中語文教學不僅是人與人之間實現交流和思維共享的語言工具,并且也是人文精神的傳播方式和重要載體。
1.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1)語文教學中重應試,輕人文
我國高等教育選拔的主要方式是高考,在高考這一無形的壓力下,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已經將考試成績作為自身教學的首要任務,進而導致教育理念出現偏差,輕視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人文精神的進一步深化。這樣的教學不僅有著極強的功利性,過于對死記硬背進行重視,甚至通過題海戰(zhàn)術來提升學生的語文做題能力,嚴重的就只做題不讀書,部分教師在課文的教授中對課文進行反復剖析,對文章的修辭、寫作運用到的工具性手法進行強化。這樣的教學方式可能會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取得不俗的考試成績,但卻輕視了高中語文教學中應有的人文性,削弱了語文教學的人文屬性。
(2)語文教師自身人文素養(yǎng)不足
高中語文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不足,導致了教師對教材和素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在教學中無法全面向學生展示課文中的文人素養(yǎng)。同時,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制約下,高中語文教師沒有形成正確的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理念,在教學中極易將教學變成單純枯燥的解讀文章的平臺,將文章的時代背景、重要句子分析、文章的結構講解和考試的重要內容等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并逐漸形成教學的程序化模式,淡化了教學中學生人文精神和意識的培養(yǎng)。例如,教授《燭之武退秦師》、《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這些經典文言文傳統(tǒng)名篇,一些教師會把教學重點放在方言詞句、文章結構、人物性格的分析上,充分突出了文章的工具性,而文中燭之武、藺相如、蘇武這些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可歌可泣,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有著積極引導作用的人文內涵卻往往被教師忽視。
2.關于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的含義
人文精神是人類中普遍性的對自我的關懷。主要表現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等的維護。人文精神高度重視人類每一種精神文化和精神現象,關注人以及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它是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肯定,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視。
(2)高中語文課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教育可以教會人怎樣做人,但是其自身不能成為一門學科,因此就需要借助一門具體的學科作為人文精神滲透的載體,將課程和人文精神進行融合,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灌輸,實現人文素質的積累,最終實現人文教育學科的建立。語文成為人文教育學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特別是語文作為人文教育的基礎性階段教育,對學生的人文精神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時期實現人文精神在教學中的滲透是最有利的。
(3)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語文的教學現狀對人文教育進行了互換,在高中語文課程中進行人文教育不僅是時代發(fā)展的需求,也是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宣揚和實現中國文化同世界接軌的重要途徑。根據我國的教育方針中的內容得知,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對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階段實現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將學生從應試教育中解放出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貫徹新時代教育方針的重要體現。在課程改革中關注人文精神教育,主要是受我國新課程標準中關于教育課程內容的影響,其中語文課程體系建設和實施的過程中都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進行了突出。[1]
3.實現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需要實施的策略
(1)充實教師的人文精神,陶冶學生的人文思想
德國的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師在教育中并不是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被稱為教育,是因為教師在教育中對學生的人格和心靈進行了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內容。”教師只有先充實自身的人文精神,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更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為人文情懷的教學氛圍進行科學營造,保證學生在具有人文精神氛圍的環(huán)境中得到熏陶。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不斷對教學材料進行鉆研,廣泛的閱讀各種書籍,與時代的特征保持一致,將課本中的人文精神同時代精神相結合,密切關注語文教學的改革,在教學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人文思想進行吸收,將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語文教學實現完美結合。[2]
例如,教師在教授文言文《鴻門宴》,要了解文中所涉及的歷史文化背景,將當時的文化思想向學生進行介紹,引發(fā)學生對當前社會思想和自身現狀進行思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項羽的生平遭遇中分析他為何最后沒能成功,學生可以進行討論,學生可以分析出“項羽不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在人生的任何時候都不能驕傲”等這些重要思想和觀點。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情況,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十分容易出現驕傲自滿,對父母、老師或者同學的意見不善于傾聽等。
(2)實現課堂教學優(yōu)化,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的人文情感
高中語文教師要對自身的課堂教學進行優(yōu)化,在注重語文的工具性特點的同時,注意提高人文素養(yǎng)在教學中的比例,引導學生對人文情感進行體驗,使學生對文學作品中的深厚文化積淀展開理性的思考。例如教師在教授《雨巷》一課中,教師可以向學生發(fā)問:“今年夏天的天氣特征中最為明顯的是什么?”引導學生說出夏季的天氣特征是多雨;教師在收到學生這一答案之后,可以向學生講述“在陰雨連綿的天氣下,我們總會感到哪里都是濕漉漉的,我們的心情也是潮濕的。在雨天我們總是莫名的帶著幾分憂愁、陰郁、難以名狀的憂傷。但是這種微妙的情感總是很難被準確的描述出來,但是‘雨巷詩人戴望舒成功地將雨天哀愁的心情表達了出來。溫柔多情的筆名和浪漫柔情的情懷,在戴望舒筆下的詩句也一定是細膩多情的。下面我們就走進戴望舒的《雨巷》,感受他浪漫的情懷?!苯處熯\用溫柔的語調同時借助多媒體將學生帶入陰雨連綿的氛圍中,使學生感受詩人對美好事物的短暫的飄忽不定、轉瞬即逝的追憶和惋惜,即便是讓人念念不忘,但是又不能深切的把握,只剩下自己在春雨中呆呆的追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詩文中的這些不同感受。[3]
(3)借助人文性的評價實現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學生的思想實現更加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同時也是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反思的重要途徑,教師對學生實行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但是不同的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關注高中生的心理變化和不同的心理活動,這樣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人文性的評價首先就是對教師評價的態(tài)度進行人文性的規(guī)定,教師在評價中要注意用詞對學生的尊重性。例如,在課堂教學語言中,教師可以利用:“某某同學說的有一定的道理,特別是其中關于……的認識是非常好的,也非常的新穎……”教師在評價中多使用肯定的措辭不僅實現了對學生的尊重,同時還實現了對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調動,使得其他學生也愿意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教師要帶著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回答或是在課堂上不好的表現,教師可以通過委婉的語言或是細微的動作來提醒學生,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既能得到尊重,又能實現思想和觀點的自由發(fā)揮,十分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和進一步塑造。[4]
4.小結
本文對新課程改革下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的缺陷進行了分析,并論述了人文精神的內涵和其對高中學生的重要性。高中語文教學不僅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良好的傳播作用,同時還利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來感染學生,保證了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滲透人文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隨后文中針對如何實現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的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幫助高中教師實現人文精神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塑造學生健全、獨特的人格。
(作者單位:廣西都安縣高中)
參考文獻:
[1]楊樂.淺論高中語文教學的人文精神滲透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13:12-28.
[2]李遠紅.論高中語文教師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廣西師范大學,2014:10-41.
[3]黃志國.論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2:11-47.
[4]何麗.高中語文教學缺失人文精神的現狀及滲透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15: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