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摘 要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生物課程標準》中,突出特點之一是增加了科學探究的內容,并將其放在《生物課程標準》10個一級主題之首,目的是為了促進中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這是此次生物課程改革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的新的增長點。經過認真的思考和研究,決定采用“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能否取得實效,歸根到底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
【關鍵詞】探究式;課堂教學改革;問題
1 探究性學習的概念和意義
探究性學習或研究性學習,是在總結發(fā)現(xiàn)式學習和有意義學習的經驗基礎上提出的一種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將科學研究領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課堂,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通過類似科學家的探究過程,學習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探究樂趣,理解科學思想觀念,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與傳統(tǒng)的接受性和訓練性學習比較,探究性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參與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2 探究性學習的目的
(1)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包括發(fā)現(xiàn)問題、制定計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積極、嚴密、百折不撓的科學態(tài)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提出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4) 獲得關于社會的、自然的、生活的綜合知識。這些目標是一個整體,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也沒有像知識目標那樣明確具體的要求和水平,不應該硬性規(guī)定到了哪個年級學生必須掌握什么或達到什么水平。
3 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3.1 開放性
探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是開放式的。不應限制在某些方面,只要學生想到而且力所能及的,都可成為探究內容。通過探究性學習,學生不僅僅獲得學科知識。學生面對的許多問題,都是綜合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所需知識遠超某一學科的范圍。在探究過程中,不論是關于生活、社會、還是自然的知識,只要需要就應該用上。就需要的知識而言,探究性學習是開放性的。
探究性學習的開放性,要求教師不要因學生提出的課題“不夠深刻”或“不夠水平”而去干涉。其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許多有重大意義的問題在開始時往往不為人們所理解,而被誤認為沒有意義的。
就學生所獲取的知識而言,探究性學習也是開放的。在探究性學習中,知識的來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除了書本以外,學習者還要廣泛地獲取未經加工處理的一手資料,經過加工形成結論,使學生獲得的知識超出書本范圍。
3.2 自主性
實現(xiàn)探究性學習的目標自主性是必需的。不論是探究的能力,主動積極、科學嚴密、不折不撓的態(tài)度,還是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都是通過親自實踐逐步形成的。
3.3 過程性
注重探究的過程。學生的體驗和表現(xiàn)比結果更重要,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交流和合作,在探究中得到發(fā)展,是探究性學習的最主要目的。幫助學生總結過程經驗、及時調整探究的過程,不過分追求探究結果。
探究的過程不能模式化、固定化。探究的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提出問題、進行假設、制定計劃、收集數(shù)據(jù)、整理分析、得出結論、評鑒預測,僅是科學探究過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規(guī)范。
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時就不應以成敗論英雄,更不應該以課題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jù),而是要看學生的態(tài)度和表現(xiàn),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為主。對于那些完全不投入學習活動的學生,既要在成績上有所表示,更要讓他們自己找出差距。但是,對于能積極投入的學生,不一定硬要區(qū)分成績的高低。自我評價與他人的評價相結合,比一個簡單的分數(shù)更能反映實際情況。
3.4 實踐性
探究性學習不同于學科知識傳授,不能只是坐而論道,要實踐,要活動。過去我們往往把實踐狹隘地理解為與體力活動或動手技能相關的操作活動,如在理科的實驗課強調的就是動手操作技能。實踐不等于操作,包括從提出問題到求得結論、做出評價的整個過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計劃、找資料、理論探討、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整理、歸納總結、寫報告、寫文章,都是實踐。所謂探究性學習的實踐性就是強調探究性學習應以活動為主、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體驗感受探究過程、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
3.5 教學方式的任務驅動性
要體現(xiàn)上述四方面的特點,就應提倡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進行教學,即以課題任務為中心來組織教學,讓學生通過完成課題任務的過程獲得知識,發(fā)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4 探究性學習在生物教學活動中的實施過程
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基本程序是:
發(fā)現(xiàn)問題——收集資料——問題解決
探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通過經歷探究知識或問題的過程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以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可以這樣來解決這一程序:
(1)教師激趣引題,學生自學探究。
激趣引題是指教師的課堂導入,自學探究是指教師引題后學生的活動,這一環(huán)節(jié)起著影響全局、輻射全課的作用。這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充分準備,使課堂導入,像無形的“磁鐵”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切入口。
(2)學生合理探究,教師適時導撥
學生自學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要綜合大家的提問,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即可。
(3)及時歸納、強化實踐探究
這一步既是對探究成績的鞏固,又是對探究效果的檢驗,其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學會方法。
第四步:運用激勵評價、引申探究活動
這一階段即要總結前三步探究活動的基本收獲,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給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結論,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問題導向指路。
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四步操作程序,只是基本程序,并非固定不變,可根據(jù)具體教學要求自行設計教學步驟。探究式課堂教學能否取得實效,歸根到底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未決定的,同時只有學生主動參與數(shù)學,才能改變課堂機械、沉悶的現(xiàn)狀,讓課堂充滿生機。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全日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實驗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汪忠,劉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3]朱正威.全日制義務教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教學實施建議[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