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鑾鳳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逐漸走進課堂,教師的教學模式不斷發(fā)生了變化,教師借助班通平臺,嘗試將翻轉理念用于小班化的語文閱讀課上,彰顯了學生的生命活力,亮出了小班閱讀課的精彩。
【關鍵詞】班通平臺;翻轉理念;閱讀精彩; 生命活力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計算機在各個行業(yè)顯示著它固有的魅力。那教育也不例外,信息技術改變著教育,一些新的教學模式也應運而生。班班通的開通和利用,拓寬了學生的學習領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行為,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班通平臺,讓我們廣大農村師生盡情徜徉在資源共享的綠洲,把那曾經遙不可及的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學講課堂悄然嘗試在班通之窗。借助班通平臺,讓學生完成自主構建;教師了解學習信息,重設教學策略;課堂的交互協(xié)作,碰撞著學生智慧的火花。這種“學進去,講出來”的教學翻轉模式,不僅體現(xiàn)了新課改所倡導的“以學定教,以教導學”的教學理念,而且彰顯著學生的生命活力,亮出了小班閱讀課的精彩。
一、借助班通平臺,激發(fā)自學興趣
著名捷克教育思想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使教員少教,學生多學,使學校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動,多些閑暇,快樂和堅實的腳步?!薄墩Z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還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因此,自主閱讀,是實現(xiàn)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必須通過學生的主動構建才能獲得,這種構建是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而要想學生真正自覺自愿有效的學進去,關鍵在于教師營造積極自學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和文本進行深層的對話。而對于自律性不強的小學生來說,班通平臺的有效運用,如同為學生插上了有益的翅膀,自覺飛向文本的天地,去完成知識的構建。
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樂于充當發(fā)現(xiàn)者的特點,根據(jù)每篇課文表達上的不同特色,巧妙設計讓學生感興趣的導學案,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以此達到“欲罷不能”的樂學境界。如:在設計《白楊》一課的導學案時,我以書中的插圖為“導學案”幻燈片的背景,同時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假如你是老師,你會如何向你的學生介紹這些白楊樹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白楊樹的特點呢?課題是白楊,圖畫中為什么出現(xiàn)了列車上的人,他們和白楊有什么關系呢?同時配上有趣的錄音,這樣呈現(xiàn)的導學案既形象生動,又極富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更利于學生隨時反復翻看,克服了紙質導學案的單調乏味與耗時耗材的特點。
二、了解學習信息,重組教學策略
新的教學觀指出:從學出發(fā),建構課堂——基于學,通過學,為了學。以生動趣味的導學案,激發(fā)學生自覺有效學進去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說出來。而自學后的反饋是溝通這兩大部分的橋梁。因此,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信息,根據(jù)學情,重組教學策略,匯聚提煉問題,讓學生探討交流,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簡約高效。
那么教師怎樣利用信息技術來了解學生的學習信息呢?一方面讓學生提供紙質自學答案,另一方面讓有條件的同學都加入班級微信群,通過群聊自由交流自學收獲。同時,教師在班通平臺創(chuàng)設“自學之窗”,讓學生自由留言:如,我不明白的地方?我的新發(fā)現(xiàn),新見解等;教師將學生先學中的問題收集起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整合,然后圍繞教學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實際,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復雜性、找準點,找準根,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和實施教學方案,同時呈現(xiàn)在“自學之窗”,以便學生隨時翻看,充分做好交流的準備。
三、課堂交互協(xié)作,碰撞智慧火花
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生生之間的對話、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所有這些,都強調了課堂交互協(xié)作的重要性。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傾聽和交流,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喚起學生內心的學習潛能。擴充知識的總量,促進知識的理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人際的技能。毋庸置疑,要讓這種交互協(xié)作實現(xiàn)其固有的價值,學是基礎,導是關鍵。如果學生缺乏與學習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他們就無法參與討論和合作學習。一旦有了前面的自主學習與策略組合的呈現(xiàn)等足夠的知識儲備,課堂就是他們的了,是他們在學“語”習“文”,他們用自己的知識解決著自己的問題,他們是課堂的主角,他們用自己的所得所感在多維互動協(xié)作中,碰撞著智慧的火花。老師只是一個協(xié)作者,靜觀其說,適時點撥。
如,在《金色的魚鉤》的教學中,學生質疑:為什么以“金色的魚鉤”為題?那個長滿鐵銹的魚鉤閃爍了燦爛的金色的光芒中“鐵銹”與“光芒”在表達上不矛盾嗎?話音剛落,學生卻爭先恐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小到標點,大到篇章結構都會引起他們的質疑與思考。質疑問難,不僅可以看出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學會質疑能力,敢于質疑的勇氣。學生自我開掘,暢所欲言,正是在這磕磕絆絆的學步中,學會了自己走路,學會了永遠屬于他們自己的東西。學生在這種彼此幫助,相互學習和借鑒中促進自身的發(fā)展與提高。
有人曾說:“課改+信息技術=學習革命”。是的,“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學講課堂,讓我們看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精彩瞬間。信息技術不斷走進我們的課堂,對提高教育質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峰.拓自主研讀空間 促學生探究發(fā)展[J].教育研究學刊,2008(3).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