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關鍵詞】 英語教學;學習興趣;氛圍;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8—0111—01
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倡導興趣在教育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觀點。為適應高中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營造和諧,融洽的英語學習氛圍
營造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作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最基本的素質。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扮演著指導者、促進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教師應當尊重和了解每一個學生,鼓勵每一個學生;既做學生學業(yè)上的嚴師,又做生活中的益友;做到在行動上接近學生,心理上貼近學生,對學生進行情感上的滲透和鼓勵,盡最大可能讓每位學生參與到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來,使學生對教師產(chǎn)生信任感、親近感。
二、靈活多樣、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學習興趣的源泉
1. 合理導入新課。成功的導入既能復習和鞏固已學知識,鏈接相關高中英語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背景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帶動學生主動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教學環(huán)境中。教師應挑選一些經(jīng)典的、朗朗上口的英文歌曲教學生們學唱,因為音樂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們的智慧,而且有助于了解文章和加深記憶,將優(yōu)美的旋律和教學內(nèi)容融為一體;也可安排一些經(jīng)典的、有意義的英語影片供學生觀看。并列舉熟悉的飲食習慣,對比西方生活習俗與東方生活模式,探討異同,學生就能很快進入狀態(tài)。
2. 幽默是課堂活力的“催化劑”。世界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說過:“幽默和風趣是智慧的體現(xiàn)”。幽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是一種藝術,幽默的語言不僅僅能夠打破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給緊張、沉默、呆板的課堂注入 “興奮劑”,又是師生關系的“催化劑”,使本來枯燥無味的學習變成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
3. 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語言學家克魯姆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該是創(chuàng)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運用投影、幻燈、錄像或計算機等電教設備,將抽象的教學內(nèi)容融合在色彩明快、形象活潑、生動有趣、有聲有色的情景中,有助于較長時間地保持學習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去思考,刺激他們的視覺和聽覺器官,多媒體還具有容量大、速度快等特性,能夠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缺陷和不足,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新課程教學提供強有力的手段和保證。例如,在閱讀“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landed?”這篇文章時,內(nèi)容包含飛碟、外星人,筆者先通過詢問:“what's the UFO?”,然后再運用多媒體展示與閱讀材料有關的圖片,附加尋找一些UFO的其它知識,擴大學生相關的知識儲備量,多方位展現(xiàn)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直觀信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
4. 巧設問題,提高興趣。教師提問和設計的問題要能喚起學生對本課堂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關注和興趣,所設計的問題要貼近生活,源于生活。問題的難易程度要有度,應考慮問題的本身和學生現(xiàn)有的實際水平,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提問要多方位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教師應用溫和的語氣提問。不管學生回答是否正確與全面,教師都要適當?shù)亟o予鼓勵和表揚,避免按學生的座位和成績的高低順序提問學生。例如,教師要提出細節(jié)性問題,讓學生獲取有關what,where,why,who,how等基本事實以及start,process,end總體過程脈絡。分活動小組討論問題答案,然后全班檢查答案,讓學生用簡略的方式表達自已對閱讀材料的見解和領會。幫助學生分析語篇結構和文體特征,三言兩語,要少要精,也可采用角色換位,討論,辯論的方式。因為高中生不再滿足于表層的認知興趣,而是渴望獲得更高層次的智力興趣,并通過積極主動的思考來獲取知識,通過自已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獲得學習上的成功感和滿足感。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英語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模式,優(yōu)化課堂教學,教學活動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必須充分調動自己的情緒,使課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滿溫暖和責任感的氛圍,這樣才能使新課程的英語課堂教學充滿生機,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最終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