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印 蘇麗亞
【摘要】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將自媒體融入教學和警務化管理,通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素質建設;建立輿情監(jiān)控制度和“學生網絡意見領袖”管理制度;健全警察院校自媒體信息交流平臺,及時處理不良信息;以法治教育強化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引導學生使用警察大學生身份實名制發(fā)布信息,增進警察院校思政教育實效。
【關鍵詞】自媒體;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途徑
網絡信息化的飛速發(fā)展,云計算、云存儲、大數據安全、自媒體等迅速進入我們的工作生活領域,尤其是自媒體的社會化,以其“平民化、即時性、交互性、開放性、影響面廣”等優(yōu)勢備受當代警察大學生的青睞。在警察院校共性教育培養(yǎng)的同時,自媒體成為了他們彰顯個性的新平臺。這對于警察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一、走出思想誤區(qū),明確努力方向
進入自媒體的時代,以教學育人、警務化管理育人和第二課堂實踐為主體的傳統(tǒng)的警察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臨著兩種思想誤區(qū):一是走向強化警察共性培養(yǎng)的極端,堅決抵制網絡進入警察院校,具體表現為對于自媒體網絡如臨大敵,惶恐不安,擔心網絡社會事件的發(fā)生;二是對于自媒體產生的負面影響選擇性失明,過于盲目樂觀放松引導和管理,具體表現為對于學生使用自媒體網絡不聞不問,或者對于爆出的問題端倪,沒有及時進行干預和處理,致使問題演化成校園或社會治安案件。
面對自媒體時代的來,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權衡利弊、走出思想誤區(qū),積極應對、積極融入、積極引導、積極干預、積極教育,化被動應付為主動出擊,化挑戰(zhàn)為機遇,為學生在借助網絡自媒體實現自身成長、成功、成才保駕護航,教育引導學生煉成一雙慧眼,認清是非、對錯、善惡、美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聲音傳播人間正能量,祛除西方敵對勢力的“邪魅”,摒棄社會的假、惡、丑,還世界真善美的本真面目。
二、認清自媒體性質,權衡自媒體利弊
警察院校大學生因處于成熟和不成熟之間,對自媒體的不良信息和負面評論,難免產生模糊認識和錯誤判斷。因此,警察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必須明確自媒體性質,認清其利弊,才能真正教育引導學生成人、成功、成才。
自媒體已經成為了當前警察大學生交往、交流的重要方式和途徑,準確定性自媒體,是深入研究警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關于自媒體的定義,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2002年,由美國著名硅谷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在其專著《自媒體:草根新聞,源于大眾,為了大眾》中提出。二是2003年,美國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聯合撰寫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中提出了自媒體的定義:“大眾經由數字科學技術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能夠提供與分享他們與最真實的想法和自身新聞的途徑?!?/p>
學術界普遍認為自媒體是個體利用數字科技和互聯網技術,進行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的獨立空間,呈現規(guī)模化節(jié)點傳播形式,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動態(tài)信息傳播載體。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實現了每個人都可以借助某個信息平臺能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和接受者,信息的內容往往隨意性很強且不受限制,信息的影響往往呈現從點到面的級數增長,比傳統(tǒng)媒體傳播的范圍大、影響面廣。因此,如果某個信息點成為了網民關注的焦點,就會很快在社會上形成輿論狂潮,引起社會觀點的激烈交鋒、碰撞融合、形成很強的社會輿論導向,左右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自媒體作為一種交流交往的工具性平臺,本身無所謂善惡好壞,主要取決于主體如何利用自媒體進行信息的處理和交換。如果用自媒體隨時隨地發(fā)現好人好事進行傳播,就能弘揚社會的正能量、正聲音。用先進人物的善行事跡感染人、鼓舞人,必然養(yǎng)成人人向善、將善行善心善性內化于心、外踐于行,形成人人向善、行善的社會風氣。
三、夯實傳統(tǒng)思政教育模式基礎,將自媒體融入教學和警務化管理
警察院校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指很少涉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管理模式。這種模式以思想政治課教育、警務化管理為主,輔以第二課堂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現對警察院校學生的政治意識、警察意識、法治意識、忠誠奉獻意識、廉潔誠信意識的教育和警察職業(yè)行為習慣素質養(yǎng)成,造成了警察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局限于學校面對面的灌輸、教育,面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的興奮點從學校教育向網絡自媒體教育轉移的趨勢把握不充分,相關制度措施不完善,教育引導的力度不夠。
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模式是“正面戰(zhàn)場”的直接、強制性灌輸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須逐步加強、完善。同時,網絡自媒體作為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已不可避免,必須積極占領網絡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這塊主陣地。由此可見,警察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正視其存在和作用,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間接戰(zhàn)場”,我們必須充分利用,進一步作為學生個性教育培養(yǎng)的重要平臺。
警察院校的警務化管理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媒體的平臺,強化管理效果。警察院校對于學生違反警務化管理相關規(guī)定,受到相應的處分不服的情況,可以考慮通過建立網絡申訴平臺,使學生通過微博、微信的方式,隨時隨地進行申訴。學校學生申訴機構,在網上及時受理、公布相關申訴過程和結果,使學生明白自己的行為和所受處分之間對應的關系,強化學生對警務化管理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學習,增強其法制意識和警察意識,使其深刻理解為什么犯錯,錯在哪里,錯罰的一致性和如何改正。同時,也可以對受到處分的學生進行調查,對學校處分學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失當之處,及時向學校相關部門反饋,避免類似事件的發(fā)生,為進一步修正管理中的不合理之處進行案例積累。
四、創(chuàng)新自媒體思政教育方式,增進警察院校思政教育實效
當代警察大學生多數為90后,正處于獨立與不獨立、成熟和不成熟、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期和過渡期,可塑性仍舊比較強。當代警察大學生的信息視野日益開闊,很容易接受不良信息的影響,這為當代警察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戰(zhàn)?!敖档妥悦襟w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辈粩鄤?chuàng)新網絡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積極探索警察院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路徑,是新時期增進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重要抓手和途徑。
首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素質建設,積極探尋自媒體和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契合度。一支素質過硬的教育管理隊伍,是確保警察院校思政教育實際效果的中堅力量。思政教育工作隊伍只有跟上時代發(fā)展潮流,走在學生的前面,才能實現教育和引導工作。鼓勵引導思政課教師隊伍和學生管理干部隊伍參加以網絡建設培訓和新時期網絡自媒體運用為主要內容的培訓和進修工作,提升他們的自媒體使用能力。
其次,建立輿情監(jiān)控制度和“學生網絡意見領袖”管理制度。針對學生成為媒體發(fā)布者的實際情況,警察院??煽紤]建立網絡輿情監(jiān)控制度。學生思政教育管理干部隊伍要在和學生通過自媒體成為知心朋友的同時,及時掌握他們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感、所悟,及時針對問題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解決他們學習、生活、心理存在的困難。
再次,建立警察院校網絡自媒體信息交流平臺,及時快捷處理不良信息。“教育者只有與被教育者在同一個平臺下實現話語的對接,才能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可能?!蓖ㄟ^建立警察院校院系、專業(yè)、班級的QQ、微博、微信、論壇、推特、播客等自媒體信息交流平臺,實現和學生全方位全時間段交流,及時充分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了解他們的行動目標,將現實的警務化管理和網絡虛擬的思政教育工作相結合,對于他們的網絡不良行為,及時進行糾正和教育,對于不良信息進行屏蔽或進行網絡輿論批判,及時消除其負面影響。
最后,以法治意識強化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教育引導學生使用警察大學生身份、實名制發(fā)布信息。“高校應根據現實需要,主動將網絡言論和行為納入法律法紀教育課程當中”。警察院校在依法建立、健全網絡管理獎懲制度的同時,可充分利用法學專業(yè)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法制意識,幫助他們養(yǎng)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護法的法制理性思維,明確違法的成本和后果,知曉其中的利害,使之對于違法犯罪“不敢、不能、不愿、不想”;警察院??赏ㄟ^運用網絡相關立法和規(guī)定對學生展開媒介素質宣傳教育,使學生深刻理解網絡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關系、網絡違法和網絡犯罪的危害和后果的嚴重性;運用網絡自媒體違法犯罪案例教育學生文明上網,引導他們使用警察大學生身份、實名制合法理性發(fā)布信息,幫助學生樹立網絡法治理性思維和網絡信息發(fā)布公德意識,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通過自媒體網絡造成社會負面影響的幾率。
【參考文獻】
[1] 李敏. 自媒體環(huán)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探析[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2(3):23-25.
[2] 王琪. 傳播學視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趨勢——基于自媒體的對策性分析[J]. 新聞知識, 2013(3):105-106.
[3] 都會英, 周方遒. 自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J]. 遼寧工業(yè)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12):69-71.
[4] 王丹, 劉明良. 機遇與挑戰(zhàn):自媒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3):370-372.
[5] 史迎霞. 自媒體高校輔導員工作媒介論析[J]. 中國電力教育, 2012(32):189-190.
[6] 褚建軍. 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管理研究[J]. 繼續(xù)教育研究, 2012(12):70-71.
【作者簡介】
李雙印(1979—),男,河北雄縣人,哲學碩士,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黨委學生工作部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蘇麗亞(1980—),女,河南許昌人,法學博士,中央司法警官學院院辦講師,研究方向:中國意識形態(tài)、法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