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萍
摘要: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是說,閱讀要以文本為中介,通過師生間的對話,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完成語言訓練的任務。批注是學生在自主狀態(tài)下用恰當?shù)奈淖峙c文本進行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對話,教師要把學生的讀書批注當作課堂生成的寶貴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借助批注開展閱讀交流,真正實現(xiàn)生本 、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因此,讓學生學會批注閱讀,就如給學生一對閱讀學習的翅膀,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批注的方法主要有于課文背景資料處、于課文疑惑處、于課文精彩處、于課文留白處、于課文聯(lián)想處、于課文感悟處、于課文賞析處、于課文賞析處、于課文邊讀邊畫處。
關(guān)鍵詞: 批注;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123-01
正文:現(xiàn)在的孩子在課堂上更多的是被動地和老師進行一問一答式的交流,缺少的是自己主動思考、質(zhì)疑、欣賞的活動、如何使學生主動地探究文本的價值,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品讀文本,從而形成自己獨到的理解、感悟和評價呢?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當我們把'批注"這種讀書方法與語文教學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時,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以前高了,理解課文的本領(lǐng)強了,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的有效性。
1.批注——于課文背景資料處
知識性批注。對文章中的背景材料以及涉及到的相關(guān)知識進行的批注。如對《桂林山水》中桂林的地理位置及山水奇特的成因的批注便屬此類。這類批注可引導學生在課前通過查找資料獲得,可適用于理解一些文本的時代背景、寫作緣由,它可提高學生的知識積累,訓練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2. 批注——于課文疑惑處
南宋理學家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疑。"只有讀得透,才能問得深,有問才有悟,有悟才有會產(chǎn)生創(chuàng)新的意識,才會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提出的問題越多,對課文的理解就越深。有了疑難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就能對癥下藥,有效地解決教學難點。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在每一次讀書的時候,邊讀過想,邊讀過問,多問幾個為什么。在課上,要讓學生展現(xiàn)自己在閱讀中存在的疑難問題。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發(fā)現(xiàn),讓學生多做這樣的"疑問批注",呈現(xiàn)他們心中的"疑惑",已經(jīng)成了我們讀書的一種習慣。教師從學生的疑惑中進行提煉、分析、概括,總結(jié)出一節(jié)課所要研究的有價值的問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1 課題處有疑惑。學習課文《伯牙絕弦》時,學生就在課題處批注道:①伯牙是誰?②"絕弦"是什么意思?③伯牙為什么要絕弦?可以說,這三個問題能很好地帶動學生,走進課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對理解課文起到理清思路的作用。
2.2 課文中有疑惑?!睹坊ɑ辍芬晃闹刑岬剑?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在意。惟獨書房里那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歲那年,有一回到書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來。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嗎?"很多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批注道:為什么外祖父將這墨梅圖看得如此珍貴?課上學生展示這個疑惑后,全體學生便展開研究,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和背景資料的介紹,我們明白:外祖父把梅花看作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萬萬華夏子孫的魂;他珍愛梅花,贊美梅花,其實是在表現(xiàn)他那顆拳拳愛國之心。
3. 批注——于課文精彩處
在我們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很多名家名篇。這些文章文質(zhì)兼美,具有典范性,范圍廣泛,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文化含量高。有的寫得生動優(yōu)美,對學生進行寫法指導很有好處;有的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學生讀后肯定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有時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有助于學生理解和尊重多樣性文化。臺灣著名作家琦君寫的《桂花雨》文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文字,寫的是作者回憶小時候搖桂花的歡樂情景:
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掛花樹,使勁地搖。搖呀搖,桂花紛紛落下來,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桂花。我喊著:"??!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學生課前朗讀后,有的批注道:我仿佛也置身于這桂花雨之中,那香香的桂花飄飄灑灑,此時的我似乎成了一位美麗的桂花仙子。有的批注道:哈哈,真高興!可以洗一次掛花浴了!你看,對同一段文字,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就有所不同,前者一定是一位漂亮可愛的小姑娘,后者或許是個調(diào)皮的小男孩。有人說:有一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樣,這兩位學生寫下的都是和作者一樣的快樂。
4.批注——于課文留白處
我們在閱讀時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作者常常運用"留白"的藝術(shù),把一些內(nèi)容留給讀者自己。教師可以充分挖掘這些空白,指導學生在這些地方進行批注,將寫得簡練的地方補充具體,或者把寫得含蓄的地方補充明白。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真可謂是兩全其美呀。
《新型玻璃》一文,向我們介紹樂'夾絲玻璃"、"變色玻璃"、"吃音玻璃"、"吸熱玻璃"等四種玻璃的功用。在文章的末尾,作者這樣寫道:"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們將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奇跡。"一些學生讀了這句話,產(chǎn)生了許多奇思妙想,并批注:我要發(fā)明音樂玻璃,敲擊它能發(fā)出關(guān)妙的音樂;我想發(fā)明滅蟲玻璃,能把夏天飛在窗前討厭的蚊子全消滅掉。學生在作批注的過程中,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發(fā)揮了創(chuàng)新的潛能。
5.批注——于課文聯(lián)想處
聯(lián)想性批注。在閱讀過程中由此及彼聯(lián)想到的詞句、名言俗語、詩詞歌畫、逸聞趣事等進行的批注。如由《林?!分械?萬古長青"聯(lián)想到萬眾一心、萬水千山、萬紫千紅,由"一碧千里"聯(lián)想到翠色欲流、萬古長青,由"紅豆酒"想到"紅豆詩"。這類批注可豐富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同時也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6.批注——于課文感悟處
感悟性批注。閱讀作品時對自己產(chǎn)生的獨特的感受、理解、體會進行的批注。如有學生由張思德的事跡(《為人民服務》),體會到"生命的最大意義在于活著奉獻,死得其所。"這類批注方法對于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訓練學生的類比思維是很有效的,教師可利用一切文本對學生進行此種訓練。
7.批注——于課文感情朗讀處
對作品朗讀時的語氣、語調(diào)、感情等進行的批注。如對《月光曲》第十自然段的批注:"朗讀時開始語調(diào)舒緩,接著明快,最后激昂,要讀出《月光曲》的優(yōu)美意境。此類批注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8.批注——于課文賞析處
即對自己認為好的詞句篇段進行欣賞、分析的批注。如對"武松一步一步埃下岡來"(《景陽岡》)的"挨"字,結(jié)合武松酒酣之后赤手空拳打死猛虎后,批注到"這個挨字是走字的意思,但比用走字準確而傳神地寫出了武松空手打死老虎后精疲力竭、走路非常吃力的樣子。此種批注方法著重用于對優(yōu)美詞句段的分析,教師可結(jié)合文本中的重點詞句來指導學生進行欣賞、分析,逐步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9.批注——于課文邊讀邊畫處
圖畫式批注。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將文本內(nèi)容通過圖畫的方式進行的閱讀批注。如對《詠柳》、《村居》等古詩或一些寫景、寫物文章的閱讀,大多可用邊讀邊畫的方式進行。又如對于《詹天佑》一文中的"八達嶺隧道的開鑿方法"、"居庸關(guān)隧道的開鑿方法"、"青龍橋鐵路的處理方法"都可以讓學生用圖畫式批注閱讀。此類批注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想象能力。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只要讓學生掌握上述給課文批注的方法,學生通不僅會找到讀書的樂趣,更為重要的是擁有了學習閱讀的翅膀,能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能提高自主閱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韓中凌(2010年).《小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