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摘要:對于學生的差異性和教學任務的“一刀切”問題,我認為既無可能也非必要去完全消除這種現(xiàn)象。作為教師,我們需要的是如何從在課堂教學中找到平衡點,使每位學生都有選擇適合自己學習和發(fā)展的機會。本文著重探析了突破信息技術課程學習差異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學習差異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9-050-1
一、教學目標的分層:確立多元化的學習目標
分層導學不應該將班級分層打散,而應該面向全體施展教學。義務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將分層導學法充分應用于傳統(tǒng)的教學班,無需為分層導學對學生作多大的調整,更不需要對班級進行人為的“分類”或“分層”,而且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得出,學生層次越大,其分層導學法的效果更佳。
具體可以把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區(qū)分為達標、中級、高級等不同發(fā)展水平層次的目標維度,同時針對不同認知智能領域也適當提出一些發(fā)展要求。例如作品創(chuàng)作中不同學生在藝術表現(xiàn)、技術應用、表達與交流等方面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表現(xiàn)。這樣,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確定發(fā)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充分發(fā)揮學習主體的作用,體現(xiàn)了學習行為和學習目標的可選擇性。在確保每位學生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課堂上的分層導學應當鼓勵學生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地發(fā)展自己。
二、教學過程的分層:“分層——合作”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1.前提——合理的分組。合理分組是合作學習順利開展、獲得理想效果的前提條件。合作學習小組必須做到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就是小組成員在學習基礎、年齡、性別、學習風格等方面具有差異性,組間同質即各小組之間大體均衡,這樣便可以形成可以相互比較。組聯(lián)合體也就是組內異質可為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合作奠定基礎,而組間同質又可為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創(chuàng)造條件。
要做到分組合理,教師事先需要對參加分組的學生的特征進行細致分析,教師可以通過一些量表從認知技能、知識基礎、學習方式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測試,并作為分組的依據(jù)或者讓學生作自我介紹,對學生進行訪談,和學生開展座談會等等。通過以上方法,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合作小組,小組的人數(shù)4~6人左右,然后每個小組再推薦一名組長,由他領導整個小組的學習、任務的完成。在教學過程中由組長協(xié)助教師做好記錄、協(xié)調工作。
2.情景導入。這一過程是一堂課的開始。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惟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通過它才能進來?!弊⒁饬κ欠窦校菍W生學習成敗的關鍵。學習新課前,學生的思維處于“停頓”狀態(tài),這就要求我們巧設導語,以開動學生的思維,誘發(fā)學生的積極思考。
教師應該重視并抓好課堂教學中導入這個環(huán)節(jié),以促進教學效果、教學質量的提高。導入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教材、環(huán)境等因素,從而達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3.分層導學。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師在課前制定好相應的導學卡、升級卡和幫助卡,并在課前就向學生公布。利用升級卡由底級向高級逐步進行自主學習;先自己探索,利用軟件自帶的幫助功能或幫助卡,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學能力。有困難時再向老師、同學請教。教師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請學生進行演示并講解自己所學會的內容,這樣既幫助了一些還沒有掌握的同學進一步學習新知,也鍛煉了講解同學的組織、表達能力。
4.合作學習?!皩W會分享與合作”是信息技術課“研究性學習”中的目標之一。信息社會的學習應該是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他人溝通。在信息時代,交流能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在交流過程中源源不斷涌來的信息,可以提供學習者合作的空間和支持手段,而在信息技術課中培養(yǎng)學生們之間的合作學習,既可以增強互助意識,又可以培養(yǎng)合作技能。
三、教學評價的分層導學:多元化的考核體系
分層導學注重課堂教學評價的多元化。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化教學過程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術是一門融知識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體的學科,它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個性、拓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層次,教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必然要對學生進行不同的多元化的評價。以前,我們一直是以教師單一評價為主,現(xiàn)在如果再以一張試卷或是統(tǒng)一的操作來評價學生學習的話,就不能有效反映出學生實際掌握的水平。因此,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多元化評價,以其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大小作為評價學生是否完成教學目標的一個基準,這是進行分層導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層導學法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手段。
對學生采用多元化的分層評價方法,主要看學生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大小作為評價對象。對高層次學生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加嚴謹、謙虛,不斷超越自己。對中等生采用激勵評價,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們積極向上。對低等生,應該尋找其閃光點,采用表揚評價,及時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同時讓提高快的學生升層,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筆者自2011學年開始,在初中開展“分層——合作”教學模式的實踐,實際操作過程中,“分層——合作”這一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模式,變“教學”為“導學”。教師起到了一個學習指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即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選擇有效的學習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并使之成為有效的學習者。
[參考文獻]
[1]鐘和軍.中學信息技術課分層導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網(wǎng)絡科技時代,2001(06).
[2]趙建華,李克東.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基于協(xié)作學習的教學設計.電化教育研究,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