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照團
【摘 要】教學設計是系統(tǒng)論指導下的重構,它必須關注學習鏈上的每個核心環(huán)節(jié),方有對學生最后結果的全面關照,讓“學”成為教學設計的核心要素理應成為施教者進行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要讓這一理念真正落地,教師可以從學情出發(fā)、以學標定向、據學程聯(lián)動、置學業(yè)溫習幾個方面來展開。
【關鍵詞】核心設計 設計核心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就是備課,即考慮“怎么教”與“如何學”?!敖獭毕鄬τ凇皩W”,設計者更容易掌控。于是,“備教”代替了“備學”。這種現(xiàn)象,以前有,現(xiàn)在也存在,因為撇開了學生的教學模式,更容易被復制,準備起來也更為輕松。然而,教育是不可復制的。面對不同的學習個體、不同的學習組合,或者同一個體不同的學習階段,都應當有匹配的教育。“教”要考慮“生計”,也就是多考慮學生,多考慮學習,讓“學”成為教學設計的核心。
一、學情——教學設計的始發(fā)站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基質性要素。因為課堂教學的基本前提是為學生的存在而進行的教學,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主動發(fā)展。這是“核心設計”的起點,也就是所謂的學情分析。學情分析,很多人怕麻煩。但沒有這項預估,怎能做好備課的預判?
從時間上看,最理想的狀態(tài)肯定是每節(jié)課前都有個前測??蓪嶋H操作上,卻存在很大的困難,管理者不可苛求。教師的工作不僅僅只是教學,如果每天做前測,加上前測所帶來的收集信息、出題、批閱、分析等一系列配套動作,實在難以應對。另者,教學設計對于上課而言,是一個前置性概念,備好課還需要一個自我調整的時間,任何思路只是思路,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隨著生活場景的變化,或者隨著某種事件的發(fā)生,思路會有所變化,這種變化往往是積極的,自我完善的。所以提早兩到三天備課,讓備課在實施前有個緩沖的調整時段,有利于課的優(yōu)化。課課前測,讓教師一邊修路一邊前行,顯然不是最科學?;诖?,筆者傾向于通過單元前測的形式開展學情調查。一單元一次前測,時間上充裕,也有利于師生單元意識的形成。這種單元前測比較常態(tài),至于你縮小時間單位,或者擴大到學期大單位做個前測,則可根據實際自我把控。
從內容上看,學情分析的范疇比較多,有人認為是對學生年齡特點、學習態(tài)度、已有經驗、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等的分析。筆者不是很贊同,除了已有知識經驗,其余大多是在一個學段內基本較為穩(wěn)定的學習特征,它不會在每節(jié)課、每個單元都有變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基本上一個學期分析一次即可。以一個單元或更小的單位做學情分析,其新的學習內容預判性選擇可見下表樣例。
從方法與應用上看,問卷是學情分析的主要方式,但題目要少而精,盡量用選擇題、判斷題、連線題等易判的題型,特別對低段學生更是如此。選擇對象不一定是全班,對上、中、下三個層面的學生各選部分代表抽測分析,也是一個辦法。除了問卷調查外,還可以組織討論,個別訪談,也可以查看學生已學資料。學情分析,其實就是信息的收集與處理。下圖學情應用坐標系可作參照:
已知的基礎內容:放過—不教;已知的核心內容:淡過—略教;未知的基礎內容:渡過—重教;未知的核心內容:游過—深教。真正的核心的教學點是要引導學生潛水深體驗的。學習伙伴之間,我們可以讓會的教不會的,讓不會的在學習之前做好相關的資料補給。
二、學標——教學設計的方向標
備課的頂層設計是什么?就是明確教學的總綱——目標,其引領著講授、提問、合作探究、布置作業(yè)等教學行為的方向,是保證有效教學的基石。某種程度上說,目標又是教學思想的現(xiàn)實反映,是教學意識的實體落地,要想樹立“還學于生”的思想意識,就要從學生的角度擬定目標,筆者姑且稱它為“學標”——為學而設的目標。其有“質”與“量”的要求。
質上,指向“學標”敘寫的精準度,體現(xiàn)可操作性、可評判性。要達到這點,筆者認為可以參考馬杰的ABCD目標陳述法:行為對象(Audience),行為動詞(Behavior),行為條件(Condition),表現(xiàn)程度(Degree)。簡單來說,就是考慮“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如“能在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填詞游戲中學習第三自然段,基本能熟讀成誦”。該學標幾個要素都得以體現(xiàn),其中主體必為學生,能干的學生看了這種學標也可以自學。書寫時可以完整呈現(xiàn)這四個要素,但也并不是每課都這樣,只要能夠說清楚要學習的內容和期待學生產生的行為就可以了。有質量的“學標”還必須是一個整體,是三維目標的整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個導向,是擬定“學標”的參照,但不可逐條對應機械割裂三維整體。
量上,“學標”擬定一般不多于4個,不少于1個。少于1個,便是無的放矢。多于4個,意味著這堂課重心游移,其實就是失去了著力點,課堂結構混沌,每個點只能淺嘗輒止。
質與量的明確,奠定了整堂課的基調,精準的“學標”是學海中的燈塔,給我們指明了教學的方向。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目標總是被定格于教案的最前欄,筆者認為并不是不可調整。其實,把目標挪個位置,移到每張頁面的最下沿,騰出一橫格,給設計者書寫當頁教學活動相關的“學標”。這一小小的格式調整,讓“學標”對應了教學板塊(不存在絕對對應),“學標”的鎖定就貼近了學習過程,不會出現(xiàn)目標歸目標、過程歸過程的情況。
三、學程——教學設計的操練場
教案是教師策擬教學行動的據點,要修好教學工事,就要凸顯“學”的元素,變“教程”為“學程”。
首先,要有板塊結構設計。核心設計的核心是是學。讓學生感興趣地主動地學,就必須有足夠的時空。以往那種以點串線的教學設計,給人感覺絲絲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表面看似滴水不漏,其實漏掉的是學習的真性情。真性情往往同自如、灑脫聯(lián)系在一起,課堂也應有信馬由韁的快感。課的設計不要結構過于縝密,用板塊式組織教學,教師腦子里是“塊”的概念,一堂課也就那么四五個的“教學塊”,易記易發(fā)揮。有了塊的結構,教學中細小的問題也便減少,學生在每個板塊的學習互動就更深入,這種結構是學生學的過程得以展開的關鍵。
其次,要有學習活動設計。學習活動設計是教學預設直接操練“核心素養(yǎng)”與“核心能力”的工事,是教學設計的內核工程。教學設計者要從舊有的內容堆砌式走出來,因為教學過程重在設計,而非“教什么”的抄錄。也要從教材分析型中走出來,因為設計也不是教參意見的搬用。當然不能異化成抄寫練習題,核心設計指向的是有指導的學習,非有過程展開不可。一般有如下三個過程:明確任務(學什么)—導學任務(怎么學)—轉化任務(表現(xiàn)學)。在明確學習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各種策略引發(fā)學生內部的認知加工和思維,讓學生真正動起來,這很重要。當然,要使課堂更大氣,更顯張力,學習活動設計不能只是局部的深化,而應該注意整體的學習支架的設計,讓每一個教學塊的設計實現(xiàn)有意義關聯(lián),形成有機的學習模塊。
最后,要有生成性彈性設計。教師要改變以往那種機械封閉的硬性預設,轉變?yōu)橐环N靈活開放而且又為教學過程實施留有彈性空間的預設。這種開放和彈性的預設,不僅要為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提供時間和空間的保證,更要為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主動發(fā)展提供前提保證。教學設計時留有空間處,主要有兩處,一是重點和難點,既是重、難點,就很少只有一條抵達的路徑。我們要多想幾種教學方式。二是在可能處提早預估應對。
四、學業(yè)——教學設計的閱兵坊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蹦撤N角度來說,布置作業(yè)比批改作業(yè)更重要。公開課上,我們很少看到正兒八經的布置作業(yè),大部分下課鈴聲一響,課也鳴金收兵。課上得風生水起,結課常有意猶未盡之感。開課者以此標榜旗開得勝,琢磨作業(yè)的心思難以沉浸。在他們眼中,公開課布置作業(yè),近似畫蛇添足,有礙風雅。再觀家常課,隨堂聽課幾乎不見作業(yè)布置,午后放學前,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每班黑板一隅多出了各學科作業(yè)題目。儼然,作業(yè)是要的,但幾乎都是替補的。這是一種作業(yè)的集體無意識。
作業(yè)的核心要素是“聯(lián)系”“強化”,作業(yè)就是聯(lián)系強化的重要方式,是學生鞏固新知、遷移內化、自我修煉與提升的學習環(huán)節(jié),是核心設計的節(jié)點。為了凸顯其對促進學習的作用,我們不妨稱它為“學業(yè)”——為學而作業(yè),而非為作業(yè)而作業(yè)。學業(yè)有成,重在分層。理想的作業(yè),它是精準指向每個個體的??涩F(xiàn)實操作并不是所有課型的所有的作業(yè)都可以針對每個人,現(xiàn)實一點的“好學業(yè)”,應該是適合每一類學生的思維過程。為了避免因分層作業(yè)而加劇學生學力水平的層級分化,須注意幾個要點:要有必選作業(yè)——指向基礎,又要有自選作業(yè)——指向適配提升。自選作業(yè)要有難易指數(shù)的區(qū)分,并且采用積分制,讓選擇更有思維的含量,更能激發(fā)挑戰(zhàn)的勁頭。見下表策略分析:
學業(yè)有成,還要從課本意識向學科意識進軍。作業(yè)不是就課解課,而是要有學科的素養(yǎng)訴求,以周或月為單位的長作業(yè),夾雜專題實踐與探究,輔之信息收集與處理,學業(yè)也就熔鑄了學科基業(yè)。
哈佛大學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教授認為,幸福取決于你有意識的思維方式。要想找到你教學設計的幸福,要想因學生學的幸福滋生出教師教的幸福,我們就要有意識地思考。核心設計指向了“學”,也就有了意識。知道由哪里切入,曉得如何運作,也就從意識走到行動,真正鎖定“學”,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與核心能力的基本保障。
參考文獻:
[1] 吳亞,王芳.備課的變革[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高艷.論教學目標的設計與編寫[J].中國成人教育,2001(4).
[3]夏雪梅.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浙江省溫州大學城附屬學校 3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