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摘要:在我國浩瀚的古典詩文中,一篇篇風格迥異、精彩紛呈的古詩文,無一不閃爍著先人們的智慧,激勵著后人去學習。如何讓學生在品味這些膾炙人口、或悲壯或激揚或優(yōu)美的佳句時,得到最真切的真善美的洗禮、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薄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倍嘧x精背是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學習語文的傳統(tǒng)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么,在古詩文教學中怎樣對學生進行誦讀訓練呢?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談幾點感受。
關鍵詞:古詩文 誦讀教學 范讀
一、模仿練讀,讀出韻味
聲情并茂的范讀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它能架起作品與讀者心靈交流的橋梁。如何讓學生能恰當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之情?這就需要通過聽聲情并茂的范讀定出感情基調的同時,要處理好誦讀的停頓、語速、重音及語氣,讓學生在模仿練讀時達到眼觀文、口出聲、耳悅音、心會義、神會情的多重效果。
首先,讀準重音。正確處理重音,才能準確地表情達意。高音讀得響亮,才能表示出興奮、喜悅、激昂的感情;低音讀得低沉,才能表示出肅穆、悲哀的感情。例如,教學《聲聲慢》時我先讓學生找出重讀的音,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為何?因為這十四個字奠定了全詩的凄婉愁苦的感情基調。又如,“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因為滿地的黃花、舊時的燕子、蕭瑟的秋風、綿綿的細雨使詩人滿目蕭條,觸發(fā)了她內心的凄苦。顏已衰,人不在,物是人非,情何以堪?詩人滿心的凄苦都集中在一個“愁”字上,因此要重讀。其次,把握語調。誦讀時,要根據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升降,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表達愛的感情應讀得氣徐聲柔;表達憎的感情應讀得氣重聲硬,表達悲的感情應讀得氣沉聲緩;表達喜的感情應讀得氣滿聲高……課堂上,我讓學生依據朗讀指導選擇恰當的語調,學生很快找到了,《聲聲慢》應讀得氣沉聲緩;讀《小石潭記》時,初見小潭應該讀得輕松自如;看到潭中游魚細石滿懷喜悅之情,應讀得氣滿聲高;感受到潭中幽靜的氣氛,憂傷凄涼之情在詩人心頭油然而生,所以應讀得氣沉聲緩。再次,注意節(jié)奏。誦讀中的節(jié)奏須著眼于全篇。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jié)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jié)奏。敘述部分應用平緩的節(jié)奏。由此來看,《聲聲慢》要用慢節(jié)奏,《小石潭記》要根據感情的變化快慢節(jié)奏交替使用。
二、深入品讀,讀出情味
葉圣陶先生說:“讓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只有‘讀之以情學生才會‘感之以趣”。也就是說讀文章要讀出情味。在朗讀中音隨意轉,氣隨情動,因情用氣,以情帶聲。這樣,一段文字讀出來,既有外在聲音,又有內在的思想感情。
學生誦讀古詩文時,常犯的錯誤是不善于把握句子的感情,有語而無情,如何引導學生從句中品情呢?我認為首先要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及興趣愛好、詩作背景、社會背景等,其次要理解詩意以及作者賴以表達情感的意象,因為只有解詩意,才能品詩情。例如,學習李清照的《聲聲慢》時,通過查閱資料學生了解到這首詩是她后期的作品,此時她的丈夫病逝,雙親離世,國破山河碎,自己又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看了她的經歷,真是怎一個“愁”字了得!因此作者在詩的開頭就用14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奠定了凄苦悲涼的感情基調。再看她選擇的意象:酒是愁的象征,雁是離愁的象征,雨代表哀傷愁苦,梧桐代表凄涼悲傷,滿地黃花又是女子憔悴容顏的象征。弄清了意象的象征意義,那么學生就不難理解詩人滿眼愁苦,滿心凄苦,因此我引導學生用緩慢的語調讀出凄婉憂傷之情。由此可見在理解的基礎上去品讀詩歌,自然能因情用氣,以情帶聲。
三、借助媒體,讀出美味
創(chuàng)設與所誦讀古詩文相應的特定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所誦讀作品的氛圍,特定情境的營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讓學生直達作品核心的一種有效方法,更能直觀地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準確的第一印象。把這種方法運用于教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用什么來創(chuàng)設情景呢?多媒體是最好的選擇。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這在許多詩人的詩中都體現了這一點。例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縱的是煙,橫的是黃河,圓的是落日,不需要多精湛的畫技,寥寥數筆就勾勒了一幅意境開闊,雄渾壯麗的塞外風景圖。岑參的“千樹萬樹梨花開”“翰海欄桿百丈冰”韓愈的“草色遙看近卻無”、白居易的“亂花漸欲迷人眼”無一不是一幅或雄偉壯麗、或美侖美奐的風景圖。這就需要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現出一幅幅與詩句相應的圖片或動畫,在反復誦讀中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在腦海中畫出一幅幅圖畫,走進詩人的意境,與詩人同喜同悲,自然朗讀時便能讀出美味。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所描繪的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其岸勢犬牙差互等,如此秀麗的風景,對于大西北的學生來說是奢望。從未見過,怎會有美感。因此我制作了精美的圖片:青青翠竹、藤蔓纏繞、游魚嬉戲、小潭怪石、流水潺潺……在《高山流水》的音樂中緩慢展開圖片,悠揚的古箏獨奏曲讓靜態(tài)的審美意象活躍起來成為動態(tài)的審美對象,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面對這一幅幅絕美的視覺盛宴,任何“粗魯”“煩躁”都望而卻步,任何“小動作”“竊竊私語”都羞退了,朗讀漸入佳境,語言也不知不覺的變美了。因此,借助各種教學輔助手段去朗讀,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從而打動人心,讓人難以忘懷。
四、回味賞讀,讀出余味
詩歌短小精悍,寥寥數語卻留給人無限的想象。不論是采用哪種方式導入特定情境,以增強誦讀效果,還是飽含激情地誦讀演繹作品,它的最終目的都是實現學生與作品的共鳴,從而達到深刻理解的鑒賞評價,讓學生獨到的見解得以亮相,有個性的發(fā)現得以張揚。然而要讀出余味,還需要在課的尾聲再掀起一個高潮,讓學生在精彩紛呈之中回味無窮。在教學中可讓學生要么續(xù)寫詩后的內容,要么把詩文改寫成散文,要么比較探究后寫出感言,要么用幾句簡潔哲理的話表達讀后的感想……例如,我在講授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讓學生以自己的眼光、感受,根據課文內容把詩文改寫成導游詞,學生異彩紛呈,不但有柳宗元沒有看到的美景,還有與柳宗元不同的心理感受。一切景語皆情語,學生感受到的情感不是凄涼、傷感,而是心曠神怡。通過比較更能感受到柳宗元遭貶后的失落心情。這樣學生不但對景物的特點了然于心,而且也加深了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此時再讀,學生的誦讀又多了幾分情感。再如,講授《聲聲慢》時,我讓學生把詩詞內容改寫成散文,把自己當成李清照融入人物的心理活動。在改寫過程中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怎一個‘愁字了得”的理解,受到了思想的洗禮。好的詩文總留給人想象的空間,作為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巧妙去添補了這個空間,才會拉近與古人的距離,此時再去回味賞讀詩文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古詩文誦讀教學,以其聲情兼?zhèn)涞莫毺胤绞?,?chuàng)造性地再現作品,還原生活,拉近與古人的距離,與之氣息相通,與之心靈相融,實現學習者對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體驗。通過聲情并茂的范讀,直接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然后深入品味詩情,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接著借助媒體直達作品核心,最后回味賞讀,產生聯(lián)想,再現高潮,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欣賞古詩文水平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多樣的誦讀訓練應貫穿課堂教學始終,使學生熟讀成誦,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提高背誦、理解能力,使課堂教學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