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亞平
【關鍵詞】 中學化學;探究性教學;有效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9—0114—01
化學探究性學習以卡爾.羅杰斯(美)代表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為指導,所遵循的原則是:(1)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接受的氣氛;(2)開放性探索,學生不受束縛,毫無顧忌地發(fā)表觀點;(3)個人或小組鑒別,教師提供資源,對探索結果進行反思和討論?!痘瘜W新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十分重視和強調學生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學習,這不僅是新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而且也打破了原有的課程體系框架,為當前化學教學注入了新的課程理念?;瘜W探究性學習的常見模式有:
一、實驗探索模式
該模式從學生實驗入手,通過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實驗,利用學生動眼觀察、動口表述、動腦思考等活動,讓學生去感觸直觀具體的實驗現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fā)學生的整體思維,并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動性。
例如,《實驗室制取氧氣》一節(jié),從過氧化氫溶液能否產生氧氣,如何產生氧氣發(fā)問,讓學生利用實驗桌上提供的實驗用品(H2O2溶液,MnO2、CuO和Fe2O3粉末,試管,藥匙,導管和橡膠塞,集氣瓶等)設計實驗。學生會采用不同的方法:(1)向MnO2粉末中滴加H2O2溶液;(2)向CuO粉末中滴加H2O2溶液;(3)向Fe2O3粉末中滴加H2O2溶液,完成實驗,同時檢驗是否產生了氧氣以及產生氧氣的快慢,經過上述實驗對照,學生對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的條件、催化原理以及催化劑的選擇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對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條件、實驗原理、實驗裝置有了整體性的認識,提高了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情景創(chuàng)設模式
化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自然學科,它自形成以來就與生產、生活和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化學教師在備課中應該收集和參考一些理論聯系實際的生動材料,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氫氧化鈉的性質》一節(jié)復習課,教師先拿出一瓶盛有適量氫氧化鈉溶液的試劑瓶,敞口放置在桌面上,接著啟發(fā)學生對這瓶試劑的成分作出猜想,學生會依據“氫氧化鈉暴露在空氣中易變質的特點”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甲同學認為可能是氫氧化鈉;乙同學認為可能是碳酸鈉;丙同學認為可能是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的混合物。然后教師提供酚酞試液、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試管和膠頭滴管等用品,讓學生對自己的猜想進行實驗驗證。在學生完成相關的實驗,得出結論后,教師進一步點撥:如何除去氫氧化鈉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鈉呢?工業(yè)上又是如何制取燒堿的?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最后得出工業(yè)上制取燒堿和除去氫氧化鈉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鈉反應原理相同的結論。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的探究和分析,學生明確了科學技術與工農業(yè)生產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學得生動,學以致用。
三、調查研究模式
調研型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教師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與學生一起探討要解決的問題,搜集、整理知識材料,確定調研方向和目標,組織學生進行現場考查,獲得直觀信息,然后通過分析綜合、歸納總結,達到對知識內容的整體認識。
例,《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一課,調研的目標和內容有:(1)人類如何利用水資源?(2)自來水場如何凈化水?(3)當前水資源被污染的現狀;(4)干旱地區(qū)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分組調查,展開實地調研。他們走訪了自來水場、污水凈化場,了解山區(qū)農民的飲水狀況,上網了解水力發(fā)電工程(有條件的可以參觀水力發(fā)電場)等。學生們通過考查,認識了水資源的寶貴性和地球上淡水資源短缺的嚴重性,增強了保護水資源和防治水污染的意識。同時在調查研究的學習中,學生掌握了吸附、過濾、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這樣,學生能帶著書本知識走出課堂,帶著問題步入社會,在實踐中獲取真實認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觀察表述能力,有助于學生開放性思維的發(fā)展。
總之,化學探究性教學需要廣大教師特別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是否掌握了某些具體知識并不重要,關健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應用,從而有所發(fā)展、有所創(chuàng)新。教學不只是追求結果,更重要的是給予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樂趣。學生在問題探究中同時與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取得了聯系,增進了與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