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云峰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直觀形象的圖示能夠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找到問題解決的思路。由形象實物、線段圖示、形象符號入手,借助直觀圖示助力數學課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 直觀圖示 思維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1-083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兒童認知需要經歷動作認知、圖形認知和符號認知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對應著兒童思維的操作水平、表象水平和分析水平的發(fā)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借助直觀圖示,輔助學生從操作水平順利過渡到分析水平?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三個方面談談體會和思考。
一、借助形象實物,建構數的概念
對于小學生來說,思維的發(fā)展是從動作認知過渡到符號認知,在這其中,有一個具有中介作用的思維,那就是圖形認知。因而,教師可以借助形象的圖示,激活學生的圖形認知,幫助學生建構數的概念。
例如,教學一年級“認識20以內的數”時,為了讓學生理解“幾個就是用幾來表示”,我借助擺實物、畫圓圈、計數器等直觀形式,讓學生先認實物,再畫圈表示實物,然后認計數器上的數字,最后用實物表示計數器上的數……逐步從實物順利過渡到圓圈,直到和抽象的數字有所對應,幫助學生一步步建立初步的數的概念。
教師通過直觀形象的實物引導,讓學生從動感操作順利過渡到動作認知,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熱情。
二、借助線段圖示,探究數學算理
讓學生理解計算算理是一個教學難點,也是一個關鍵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形象的圖示,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算理,掌握基本算法。
例如,習題:一輛汽車小時行駛18千米,汽車時速是多少?學生根據“速度=路程÷時間”,列出算式“18÷”,但是不懂如何計算。此時我提問:“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嗎?為什么?”
我追問:“你是怎么列式的?從中發(fā)現了什么?”學生列出算式“兩端都放:24÷3=8,8+1=9;兩端都不放:24÷3=8,8-1=7;一端放另一端不放:24÷3=8?!庇纱?,學生很快發(fā)現了規(guī)律:兩端都放花,盆數比段數多1;兩端都不放,盆的數量比段的數量少1;一端放另一端不放,盆的數量和段的數量相等。在求行列問題時,不能一概而論。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借助形象的數學符號,讓學生從表象上理解了擺花的三種情況,并體驗到數學規(guī)律的本質內涵,為下一步的應用積累了經驗。
總之,形象圖示是有效的思維輔助工具,借助形象圖示,可使學生從感性思維順利過渡到抽象思維,獲得真正的數學理解。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