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繼潑
摘 要:當今世界,教育已由知識教育發(fā)展到了能力教育,而思維能力則是眾多能力之首。在英語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學偏重于英語語言知識的傳授,加之應試教育的作用,許多高中生整天忙于聽課、做筆記,或埋首于題海之中,根本無暇思考問題。應試能力得到強化,而思維能力卻弱化了。長此以往,學生思路狹窄、片面、遲鈍甚至凝滯。追根究底,問題在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思維訓練和正確的思維方法,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差。因此,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提高實踐能力,不僅是大綱的目標要求,也是培養(yǎng)社會人才的需要。
關鍵詞:思維訓練;實踐能力;運用能力
我們知道,思維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無論是聽說,還是讀寫,無時無刻不貫穿著思維活動。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積極思維,對信息進行一系列的輸入、輸出活動,最終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聽、讀只有通過思維才能將信息綜合貯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而說、寫的內容則更是思維的產物??梢姡⒄Z的聽說讀寫能力與思維關系密切。
經歷了九年義務教育,高中生的思維開始趨于成熟,有相當的信息儲備,思維活躍,探索性強。但由于接觸社會少,知識和經驗又很不足,其發(fā)展空間很大。因此,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高中生的思維特點,有意識地加強思維訓練,將思維訓練與聽說讀寫能力相結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一、強調知識信息的貯存
語言應用要遵循“知識—思維—能力”這一過程,知識是構成能力的基礎,為思維能力訓練提供保證,這正如能量的產生需要燃料一樣。而知識不僅有英語語言知識,如詞匯、語法等,還包括思維賴以進行的其它知識,如現象、概念、常識等等。在信息輸入方式中,聽和讀是最主要的。要提高聽和讀的效率,首先要加強學生的感知能力和記憶能力。
感知能力是人們對外界的直接認識。人的感覺器官把外界的各種刺激和信息及時傳到大腦,大腦對其外在的屬性部分與整體的聯系等予以接收、認定,并且轉化為經驗、知識。加強學生的感知能力,有兩個途徑:一是感知生活。學生除了要認真觀察校內,更要去體驗校外的生活,如參加英語角、看英文原聲帶、到外國友人家做客,甚至利用假日給外國人當導游等。二是有效地指導學生利用好課本。SEFC這套教材不但貼近生活,題材廣泛,語言應用也相當地道。因此,把精讀和泛讀相結合,通過不斷接觸,“間接”地提高英語感知能力。
記憶能力則包括識記、保持和重現三個要素。三個要素是相伴而生,相行而存的。要增強記憶能力,首先,要求學生明確記憶目標,明晰記憶意圖。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其次,幫助學生盡量透徹地理解所要記憶的內容,便于學生記憶。而后,還要指導學生經常復習,達到強化記憶的效果。
當學生的感知能力和記憶能力得到提高時,信息的貯存將不再是問題。如,Book1A unit2的聽力練習,不但讓學生知道同是英語國家的英國人和美國人在語言和習慣上的差異,還談到了英國車輛靠左行駛的交通規(guī)則;Book1B Unit 18的閱讀文章,向學生介紹了新西蘭的地理、歷史、文化和經濟等背景知識,既讓學生初步了解了一個英語國家,又為以后和澳大利亞比較打下基礎。
二、強化英語語言輸出練習
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而語言文字是思維的載體。沒有語言文字,思維無從發(fā)展;反之,缺乏思維的文字則毫無意義。因此,說和寫這兩種最主要的信息輸出能力的高低,不但能體現思維能力的不同層次,還直接影響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提高說和寫的語言運用能力,只掌握詞匯和語法是不夠的。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語言性講解要圍繞涉及的功能項目組織語言性訓練,如問答、造句、翻譯等。而后,增加交際性練習,或情景對話,或話題寫作,直到自如應用。NSEFC為我們提供了眾多的選材,說的方面有角色表演、討論或辯論、看圖編故事等;寫的方面有日記、信件、故事、海報、廣告和短劇等,有說明文,有敘述文,多種多樣。當然,我們對學生的訓練過程應是循序漸進的。要耐心,必要時給予幫助;要寬容,對不同錯誤分別對待。要有愛心,有進步就要鼓勵。
三、訓練思維的敏捷性
敏捷的思維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形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要目標明確,教學節(jié)奏快,語言簡潔而不啰嗦,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高速、緊張的氛圍中。其次,對學生的訓練量要大,使其沒有時間慢慢思考,久而久之養(yǎng)成快速思維的習慣。Brainstorming 和競賽法兩種都很不錯,不但能訓練思維的敏捷性,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四、訓練思維的嚴密性
高中生的活動空間主要在校內,接觸社會少,思維時間有限,故而往往有思維單純化、片面化的缺陷。隨著對辯證法如發(fā)展的觀點、聯系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等的深入了解,學生已慢慢能用辯證的眼光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NSEFC教材的編寫也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因此,在教材的很多單元里有要求體現正反觀點的辯論或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等。如,手機進校園的利與弊,村里建工廠的得與失,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和綜合歸納之后,基本上能給出不錯的觀點,做到有理有據。
五、訓練思維的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包括思維起點的多開端、思維過程的多途徑、思維目的的多方向和思維方法的多形式。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縱橫比較,馳騁聯想,思維要有廣度,有靈活性。比較法很實用,比如可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把同屬大洋洲的澳大利亞與新西蘭比較;把分處太平洋兩岸的中國與美國比較等。還有我們常用的一句多譯,也是訓練靈活性的好方法。
六、訓練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指能夠產生新穎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方式。高中生的想象力很豐富,但如果缺乏正確的誘導就不能很快向現實的方向發(fā)展,形成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在高中的起始階段,教師可以采用在提供必要幫助的情形下,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復述課文、故事續(xù)寫、看圖想象作文、或情景對話等方法,訓練學生的想象力。練好基本功,而后逐漸放開,直至自如操作。但,即便是高年級,教師的提示或幫助也是必要的。另外,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從新的角度去理解“讀”“聽”的內容,訓練學生不依常規(guī)思考和看問題的習慣;在“說”“寫”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不同于他人的見解,突破思維定式,進行創(chuàng)造性精神活動。當然,此時的語法、用詞類的錯誤要退居二線。
總之,思維訓練的內容多種多樣,以上只是訓練思維能力的幾個方面,但它們絕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相輔相成的。知識—思維—能力,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工作中,既要注重知識的積累,還要加強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訓練,真正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編輯 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