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霞
摘 要: 教師的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影響著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本文從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特點入手,詳細體闡述語言特點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表征,通過語言特點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生動性、情感性等方面表現(xiàn),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語文教學 語言特點
語文是小學教學中的一門重點學科,其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特點既具有語文教學的語言共性,又具有小學階段語言教學的特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學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及認知發(fā)展能力,基于教師的教學風格與水平,選擇合適的語言進行教學。筆者從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的共性與特性兩個方面出發(fā),探尋語言的規(guī)范性、科學性、生動性與情感性等方面特點,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案例,提升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的鮮明特色與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規(guī)范性語言特點
“為人師表”,教師的語言與行為都是學生效仿的對象,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會將教師當做自己學習的榜樣,小學教師要特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重視自身語言的規(guī)范性,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掌握規(guī)范性的語文教學語言,嚴格控制語言、詞匯及語法方面的規(guī)范性,避免學生在語言學習中出現(xiàn)誤讀、讀錯、亂讀現(xiàn)象。如某些區(qū)域受到地方性語言特色的影響,將“杭州”讀成“黃州”,將“故意”說成“得為”,還有一些地方不能區(qū)分“zhi、chi、shi”與“z、c、s”,這使得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不符合普通話的基本規(guī)范,教師無法為學生提供準確、規(guī)范的教學語言,造成學生無法區(qū)分詞語的正確讀音,也無法使用規(guī)范性語言進行交流溝通,這些都不利于學生有效運用語言文字,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科學性語言特點
科學性是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表達的關鍵特征,小學語文教學中要保持語言的科學性特征,保證字、詞、句等方面語義的正確傳達,情感的合理理解,這就要求小學教師準確理解詞語、句子等的含義、情感色彩及語體色彩等,能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遞科學性內(nèi)容。如在學習《落花生》這篇課文時,很多教師都存在理解誤區(qū),認為“落花生”中“落”字是動詞,引導學生將“落”換成“種”,并討論兩個動詞互換的效果,這其實就是教師對題目的望文生義,缺乏語言應用的科學性,也表現(xiàn)出教師查閱資料、理解能力的缺乏[1]。在小學語文語法教學中,通常會出現(xiàn)有歧義、多余或缺失等問題的句子,教師必須通過句子基本結構的講授,讓學生掌握句子的主謂賓結構形式,避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知識性錯誤,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實現(xiàn)小學生語言表述的簡潔與準確。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生動性語言特點
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的應用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接受能力,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以形象思維為主導,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描述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運用語言的藝術將學生帶入創(chuàng)設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如在學習《月光曲》這篇課文時,學生無法深切理解“幽靜”一詞的含義,教師可以利用一組語言:“冬日的夜晚、朦朧的月光、波光粼粼的水面、遠處的茅屋”的描述等,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幽靜”的內(nèi)涵,用動靜結合的語言表述襯托幽靜的氛圍,以此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fā)展,提高學生對詞語、句子的理解能力與運用能力[2]。
四、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性語言特點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性語言是“活化”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教師要利用充滿情感的語言進行教學,讓整個課堂教學充滿感性色彩,當教授比較歡快的內(nèi)容時,教師要能夠通過情感語言的表述,為學生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當教學比較嚴肅的內(nèi)容時,教師應通過語氣的變換,使學生表現(xiàn)出肅然起敬或正襟危坐的行為。因此,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合理調整自己的語言特點,通過自身情感的滲透與參與,加深學生對教學內(nèi)容的認知與理解,觸動學生內(nèi)心情感,激發(fā)學生心靈震撼。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描述濟南冬天的場景,或者展示濟南冬天的各類圖片,以此表達自己對濟南冬天的情感,從而引出本課的學習,通過作者筆下濟南的冬天與現(xiàn)在濟南的冬天對比,深刻理解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同時豐富學生對四季變化的感受與體驗,促進語文教學情感性目標的實現(xiàn)[3]。
五、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特點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生學習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運用適當?shù)恼Z言進行語文教學,通過語言的變換與轉化,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語文教學內(nèi)容,促進學生對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感知與體驗,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芳.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淄博師專學報,2013(2):11-14.
[2]姜淑杰.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探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刊,2015(5):220-222.
[3]李興昌.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新探[J].語文建設,2014(1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