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莉莉
摘 要: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部分,不但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知識、技能和創(chuàng)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從中提高自身對世界和人類的認知能力,繼承人類的文明成果。
關鍵詞:文化意識;繪畫表達;精神內涵
文化藝術浩如煙海,人類文化中文學、音樂、戲劇、建筑等與美術交相輝映。歷來有詩、書、畫同源之說,三者的最高境界是“詩情畫意”。如大畫家、大文豪蘇軾評價唐代的詩、書、畫大家王維:“觀摩詰畫,畫中有詩;味摩詰詩,詩中有畫”。達·芬奇說:“畫是啞巴詩,詩是盲人畫”。美術教育作為一種素質教育,不但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美術知識、技能和創(chuàng)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中提高自身對世界和人類的認知能力,繼承人類的文明成果,全面提高學生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質和修養(yǎng),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學會從美的角度看世界。
一、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更完整的美術觀念
我在美術教學中時??紤]將文化意識與繪畫表達及美術欣賞結合起來。首先在美術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形成更完整的美術觀念。不再認為美術僅僅是“畫畫”,而是人類文明的載體之一,是在課堂上融繪畫技巧、思想情感表達為一體從不同角度欣賞、品評、了解人類文明發(fā)展,感觸文化的廣義的審美教育。例如,在講一年級美術《我們身邊的線條》這一課時,我在導入課題部分引用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詠柳》,從詩歌中的文學語言描繪的線導入繪畫中的線條,在兒童的潛意識中播下文學的美與繪畫的美相通的認識。在尋找周圍世界中的線條時,我引入建筑、舞蹈、音樂中的線,訓練學生將不同藝術領域中的線在頭腦中轉化為繪畫中的線的能力,在尋找建筑中的線時,學生看到蜿蜒的長城,胸中那種雄偉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觀看舞蹈《春江花月夜》時找到變化無窮的線,感受線條的形態(tài)多變;在觀賞京劇臉譜時感受不同的線條表示不同的性格;在聽音樂中的線時,我引用《小鴨子主題曲》《四季 春》兩支表達不同情緒的樂曲,學生在用繪畫中的線條表達樂曲中的線時,認識到不同的線條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通過一系列的轉化認識從而擴大“美”在兒童意識中的領域。
二、美術課的內容應該充分突出美感教學
美術課的內容應該充分突出美感教學,充分運用各種形式美感的內容吸引、感染學生,讓學生認識和理解美,進而主動選擇美。豐子愷說:“美術是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術跟到哪里?!痹诋斍暗慕虒W中,美術課的任務是讓學生自覺運用美來塑造自己以后的人生。要實現(xiàn)這個任務,首先要讓學生意識到課堂上感受到的“美”,然后將美的意識聯(lián)系生活,將“美”帶到自己的生活中,時時刻刻能夠感受到周圍世界的美和生活的美。在欣賞一年級美術課本中的美術作品——吳冠中的《春如線》時,考慮到這幅作品很抽象,一年級學生理解力、感悟力有限,我先讓學生欣賞門德爾松的《春之歌》,然后請學生講講自己對春天的印象、春天里有什么,隨后我在柔和而又歡快的樂曲中用快樂的聲音朗誦改編自朱自清的《春》的一段文字,創(chuàng)設美的環(huán)境,讓孩子沉浸在美的感覺中欣賞《春如線》,這個時候再讓學生談談對這幅畫的感受,學生的理解會更深刻,從而激發(fā)學生觀察春天大自然變化的好奇心,并有意識地主動從中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
三、注重引導學生領悟畫家創(chuàng)造美術作品深層次的精神內涵
人們認識世界,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運用不同的手段。許多美術作品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語、文字所無法描繪的,只能用心去體驗、去觸摸。如,法國畫家米勒的《拾穗者》,畫中通過描繪幾個在田野中彎著背拾稻穗的老婦人的形象,使用大地般靜止深重的構圖,使畫面肅穆而高尚,反映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崇敬與同情,令觀者也瞬間肅然起敬。所受的震撼是用言語無法達到的。所以深層次欣賞美術作品可以引導學生用心去體驗、感悟生活,逐漸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格與修養(yǎng)。如,在欣賞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時,先出示照片:在碧澄平靜江面上身穿現(xiàn)代時尚戶外運動服的垂釣圖,然后再出示馬遠的《寒江獨釣圖》,請學生講講不同的垂釣圖帶來的不同感受,再借助古詩詞“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精神內涵。通過引導學生領悟畫家創(chuàng)造美術作品深層次的精神內涵,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其對世界和人類的認知能力。
藝術學科兼具“認知性學習”與“情感性學習”的雙重功能,因此,藝術在人類的世世代代中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這正是由于它善于凝聚人們,使學生也能更好地體會深邃的事物與原理的緣
故。美術教師應好好地運用課堂教學的各種方式,為學生的人生播下美的種子。
參考文獻:
王宏建.藝術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09.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