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擇月
?
后現代美學視閾下《奇葩說》的網絡文化特征
□謝擇月
摘要:網絡時代的到來,促使越來越多的綜藝節(jié)目涌現出來?!镀孑庹f》是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旨在尋找華人華語世界中觀點獨特、口才出眾的“最會說話的人”。節(jié)目播出以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群體的追捧與喜愛。本文從后現代美學的視角解析該節(jié)目的網絡文化特征,以期尋找更好的節(jié)目制作方法,為觀眾呈現更好的綜藝節(jié)目。
關鍵詞:后現代美學;奇葩說;解構;重構;游戲化
后現代主義實質上是一場拋棄現代主義的文化運動,后現代主義文化精神以寬容、多元、不確定性為標志。精英文化逐步讓位于大眾文化,嚴肅的思考讓位于輕松的追求,導致游戲化態(tài)度的流行。互聯網正是后現代孕育和盛行的平臺?!镀孑庹f》的受眾定位為80、90后的青年人群,節(jié)目通過娛樂這種形式來傳遞價值,沉淀文化。傳達的價值主張都是在探索這一代年輕人內心世界和人生觀的基礎上,讓年輕人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加精準的見解和把握,在別人的辯論中找到自己的維度,也學會更加包容地去看問題。①
對比互聯網和電視媒體,作為新興媒體的互聯網所表現出的反傳統(tǒng)特質非常明顯。傳統(tǒng)媒體的“氣質”是嚴肅的、正面的、宏大的,互聯網的“氣質”是草根的、戲謔的、多元的。傳統(tǒng)媒體相對保守,而網絡媒體則以開放性、包容性沖破傳統(tǒng)的束縛,顛覆了傳統(tǒng)觀念。
(一)話題的生活化
嚴肅正式的辯論比賽的話題通常是“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安樂死應不應該合法化”,多聚焦于哲學、社會發(fā)展等方面,距離人們的日常生活較遠。并且通常是身著黑色西服,話語體系一板一眼,有固定的發(fā)言和語氣模式。
互聯網作為后現代傳播最廣泛的平臺,《奇葩說》能夠集中知乎、微博上熱烈討論的話題、搜索引擎排行榜靠前的話題,經過層層篩選后確定最終的話題,具有鮮明的“反傳統(tǒng)”性和爭議性。大部分辯題和當今社會密切聯系,話題的韌度較大,例如“這是不是一個看臉的社會”“精神出軌和肉體出軌你更不能接受哪個”“份子錢該不該被消滅”“領導傻X要不要告訴他”“單身是貴族還是狗”等話題。話題和當下社會現象息息相關,人們的話語的中心偏向于現實社會和主觀世界里大部分人都會經歷并有感觸的話題,所以更能夠引起共鳴。
(二)主持結構的弱化
傳統(tǒng)的談話節(jié)目中,主持人是整個節(jié)目的核心,在節(jié)目錄制中扮演了聆聽者、談話者和調動者三個角色??梢哉f一個主持人的好壞,關系到一檔節(jié)目的成功與否。
在《奇葩說》節(jié)目中,主持人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弱化,更多體現出來的是奇葩的自身特色和觀點。蔡康永和高曉松分別是兩個隊伍的隊長。蔡康永和徐熙娣搭檔主持《康熙來了》綜藝節(jié)目,在大陸地區(qū)很受歡迎。高曉松是著名的音樂人、制作人,是一個集個性和思想于一體的文化名人。馬東曾是央視著名主持人,現為《奇葩說》的制作方。這樣的節(jié)目主持結構不同于傳統(tǒng)節(jié)目,馬東從不表達自己的觀點,而蔡康永和高曉松作為兩隊隊長,有更加激烈的言語、思想碰撞,充分展現兩隊隊員的個性色彩。這三人的配合,一個逗、一個精、一個柔,達到了很好的配合,輕松化解和調節(jié)了選手之間的緊張氣氛,同時又使節(jié)目保持一定的高度。②
娛樂類的新媒體視頻都受到“后現代”的滲透。傳統(tǒng)文化受到沖擊,在后現代的背景下逐步解構,同時又重構新的文化理念。
(一)性別形象的重新建構
在傳統(tǒng)的性別觀念中,男性和女性是相對立的,男性是堅韌、有力、堅強的形象;女性是柔弱、甜美、乖巧的形象。女性往往都是以一種從屬的姿態(tài)受男權社會所支配。在中國大陸,認為同性戀是不道德或不合乎常理的社會輿論仍占主導地位,但人們已經逐漸開始認識同性戀的問題。③同性戀問題已經不再是一個讓人避諱的話題,我們能更多地聽見這個團體發(fā)出來的聲音。隨著社會地位的逐漸平等,女性在社會經濟基礎層面占據重要位置,也有很多人呈現出中性的形象特質。
蔡康永早在多年前就已“出柜”,大方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而肖驍、姜思達也都為同性取向。節(jié)目組考慮到同性戀群體的節(jié)目需求,也在人員構成上給予一定的分配。肖驍具有“極品妖王”的稱號,同為同性戀的姜思達是他的對立陣營,在節(jié)目的話題辯論中更容易產生碰撞,會給觀眾帶來奇妙的視覺感受,觀眾可以看到他們不同的思想和樣子。
在“金句女王”馬薇薇身上看不見一絲的柔弱、嬌滴滴的氣息,反倒是果敢、批判性的辯論風格和敏捷的思維,觀點尖銳。而她的一段個人名言曾掀起不小的風波:“要獨立,要自強,同時還要做好妻子好媽媽,我怎么那么閑啊我!男人,尤其資深男人的一個險惡心理,就是既希望你賺錢養(yǎng)家,還要你美貌如花。”這段話既表明了自己的女權主義立場,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現在女性逐步中性化的特征。
選手的風格多元化,同性戀和中性形象作為一種剛被解禁不久的現象被人們圍觀、討論、消費。這種雙向自愿且互惠的模式,也使得制作、宣傳、播出的條件變得復雜化,將自己和商業(yè)相結合被大眾消費,以獲得高額的利益。
(二)“臟話”的盛行
臟話來源于生活,助于口語流傳,受不同的民俗影響,具有一定的生命力,用來強調信息,宣泄情緒。臟話處于正規(guī)語言的邊緣地帶,它違反常規(guī)、挑戰(zhàn)禁忌,明顯帶有辱罵、侮辱、打擊他人的意味,是為正規(guī)語言所不容的。④在傳統(tǒng)的廣電節(jié)目中,帶有臟話的字眼都不允許出現。
《奇葩說》節(jié)目中會出現“我呸”“傻X”“什么雞X玩意”“我X你大爺”等詞語,這都是在情緒宣泄上、攻擊上的臟話,不足為奇,更多的也是一種娛樂的、消遣的、游戲的方式。節(jié)目中對于一些關于生殖器的內容會進行消音處理,消除的字音在字母中表現為“_”,根據說話語境,觀眾還是能夠了解其表達的意思。這在傳統(tǒng)節(jié)目中必須要掐頭去尾的剪輯,而在網絡自制節(jié)目中采取此種過濾方式是一種獨到之處。
臟話有時候是對權威語態(tài)、主流語態(tài)的一種解構,從而在網絡的平臺上孕育出新的網絡用語。對于80、90后的“網生代”來說,他們的語言環(huán)境不是高高在上、嚴肅的、權威的,他們對于臟話的包容度高,也更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
“狂歡化”理論是由俄國思想家巴赫金提出的,他認為,詼諧是狂歡節(jié)的本性,這詼諧的本性是復雜的?!翱駳g節(jié)詼諧第一是全民的,大家都笑,‘普天同慶’;第二,它是包羅萬象的,他以萬事萬物取笑(包括參加狂歡節(jié)的人們自己笑)。整個世界都以可笑的姿態(tài)出現,都被從他的詼諧方面,從它可笑的相對性方面來看待和接受;最后,這種詼諧是正反同體的:它是歡快狂喜的,同時也是冷嘲熱諷的,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這就是狂歡節(jié)的詼諧?!雹?/p>
節(jié)目現場有三只吐著舌頭的嘴,并且頭上有黃色的犄角,露出鋒利的牙齒,迎合了節(jié)目宣傳語:“思想就是武器,能說就是火力,you can you bi bi,脫下虛偽的假面好好說話”。這樣的具有視覺沖擊的logo在節(jié)目現場,是鼓勵大家勇于發(fā)表自己真實的觀點,也是利用“奇葩”的卡通形象拉近和觀眾的距離。
同時,又以幼兒園教室的風格來打造現場環(huán)境,有明亮的黃色、熱情的紅色、沉穩(wěn)的紫色、跳躍的橙色,不同的色塊充斥在熒幕前,有一種回到幼兒園教室的感覺。顏色不會讓人煩躁,也不會讓人拘謹,人會感覺到自然親切,不自覺地回到了幼兒般“童言無忌”的說話、行為、交流的狀態(tài)。幼稚化的風格讓人毫無顧忌地說話,忽略自己的行為舉止,也更容易達到狂歡的境界。
成人的情緒是比較穩(wěn)定的、有拘束的,而幼兒的情緒是起伏不定的、隨意的。所以,大眾狂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全民的幼稚化的表現,孩子能夠更容易達到興奮的狀態(tài)。這是人們對于高雅的、權威的、中心的解構,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和消解。
《奇葩說》去中心化和反傳統(tǒng)的特質、對網絡文化的解構與重構、呈現出的全民狂歡化特征,都離不開后現代環(huán)境下的網絡文化特征的順應和結合。節(jié)目制作精巧,為同類自制節(jié)目提供了研究范本,為網絡自制節(jié)目開創(chuàng)了另一種可能性。
注釋:
①趙曉蘭.馬東:讓“奇葩”野蠻生長[J].環(huán)球人物,2015 (03):71-73.
②高旭.《奇葩說》的網絡文化特征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5.
③鐘玲.后現在主義對同性戀亞文化的解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11):311-313.
④李佳源,廖德明.“臟話”的多維度解構[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22(03):79-81.
⑤巴赫金著,佟景韓譯.巴赫金文論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08.
(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