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根良
【摘 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內容的特點來進行,在課前、課中、課后最大化地發(fā)揮微課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對“微課”的運用,力求通過努力,找到微課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途徑。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微課;運用
眾所周知,微課是微型視頻課程的簡稱,主要圍繞課堂教學中某個不容易講解清楚的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設計制作。學科知識點包括重點、難點等,以時長10分鐘以內的視頻為表現(xiàn)形式,支持隨時隨地學習。微課改變了以往課堂的授課方式和風格,作為一種可再生性課堂教學資源,是一種對課堂教學極其有幫助的素材。無論是課前預習、課堂展開還是課后鞏固,微課無時無刻不在發(fā)揮作用。
一、教師的微課教學準備
高中思想政治微課運用的準備,不僅僅是微課視頻內容的制作,還應包括對整個教學流程的內容,要求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學習單元、學習活動流程等),同時附有配套的練習或反饋。所以,微課教學準備以微視頻為核心,包含與教學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練習”、“微課件”、“微反思”及“微點評”等支持性和擴展性資源。對這些環(huán)節(jié)進行完整設計,才能構成脈絡清晰、結構完備的一節(jié)思想政治微課。教師根據(jù)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在設計和制作微課時可以融入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綜合選用問題探究、情境體驗等不同素材,在課堂中延伸其探究活動、互動環(huán)節(jié),增強課堂的可實施性、可操作性。例如在設計“新時代的勞動者”微課時,可以加入情境模擬的元素,讓學生在微視頻的指導下進行角色扮演,包括各行各業(yè)的勞動者,體會就業(y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以便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鑒于高中思想政治課的學科特點,教師進行微課設計時應注意價值導向性和感染性,以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
二、課堂活動的開展
學生在課前可以利用微課資源預習新課內容,包括知識點、知識結構或是引申內容,通過視頻觀看對這些內容產(chǎn)生初步的學習興趣,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做好鋪墊。學習的預習過程中,可以利用網(wǎng)絡交互平臺,做到學生教學生、學生問學生、學生幫學生,生生互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在課前進行學情分析,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整個課堂教學活動安排就有的放矢,針對性強,以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
教師在利用微課進行課堂教學時主要有“起”、“轉”、“承”、“合”四個環(huán)節(jié)。學生代表對課前可以利用微課資源預習新課內容的情況進行匯報,是該課堂的“起”;根據(jù)課前練習提出疑問,總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是該課堂的“轉”;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理解與興趣選擇相應的探究題目是該課堂的“承”;學生參與到學習小組中建構新課的知識體系是該課堂的“合”。課堂中有學習小組的討論,有班內展示,教師重視課堂生成和及時評價,體現(xiàn)了師生認知有沖突、教學有意外。課堂結構的起、轉、承、合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課堂的單調、乏味,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和系統(tǒng)性。教師把課堂上講的任務交給了學生,讓學生開動腦筋,在合作中解決問題,在大膽展示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解決問題。課堂是一個不斷探究、展示、生成、再探究、再展示、再生成的過程,課堂上不斷產(chǎn)生思想的碰撞和知識的火花,出現(xiàn)新的生成,變成了動態(tài)活躍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不必擔心講解的乏味會使學生情緒低落,學生可以充分體會到上課的快樂和學習的樂趣。由于教學貼近學生的實際,教師對課堂活動設計進行靈活調整,實現(xiàn)了教學手段的多元化。不斷變化教學活動形式,才能使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中有所收獲。
三、學生課后鞏固
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對知識點的講授受到時間、班級人數(shù)的制約,很難做到既全又精。不同的學生由于領悟能力的差異,對于知識點的把握程度會有所不同,節(jié)奏上也會有快慢之分。這時,學生可以在課后利用微課資源來解決困惑、幫助理解、鞏固知識。微課資源只需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就能將一個教學重、難點講解清楚。容量上,微課的容量大小一般不超過十分鐘,格式一般均支持網(wǎng)絡在線播放,短小精練。內容上,微課主要圍繞課堂教學中某個不容易講解清楚的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設計制作,學科知識點包括重點、難點等。在課后,學生就可以根據(jù)自己對課堂知識的掌握來有針對性地選擇恰當?shù)奈⒄n進行加深和鞏固。例如《經(jīng)濟生活》第二課“多變的價格”中關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變化問題,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可以制作相應的微課展示曲線的移動規(guī)律,讓學生加深理解。微課滿足了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理念,每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微課資源,對癥下藥,事半功倍。這樣既解決了教師對于不同學生的教學效果很難做到整體性與差異性并存的困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進而提高整體教育質量。
四、教師教學反思
教師可以在課后觀看相關微課,了解學生在交互平臺學習后的反饋信息,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和對微課的觀感意見,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進一步對比其他教師對于同一教學內容的不同把握和呈現(xiàn)方式,同時反思自己課堂教學中的不足,查漏補缺,不斷修正,實現(xiàn)教學觀念、技能、風格的模仿、遷移和提升,提高教學水平。
總之,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新課程標準下,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和能力。探索利用微課教學來提高課堂實效,也是勢在必行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