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利萍(西安外事學院,陜西西安710077)
?
《茶經(jīng)》中的文化內(nèi)涵及其英譯得失
魯利萍
(西安外事學院,陜西西安710077)
摘要:《茶經(jīng)》是我國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是陸羽的傳世名作,它的英譯本在國外有很大傳播價值。本文從文化翻譯的角度,重點考察英譯本中關于儒釋道的翻譯效果,并對譯文中的得與失作出客觀的評價,綜合研究的結果,可以為茶典籍的翻譯提供借鑒,并且促進我國茶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
關鍵詞:《茶經(jīng)》;英譯本;得與失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壯大,對外交流合作的層次、頻率不斷在增強。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國訪問交流中多次提及我國茶文化精髓及其在相互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我國著名學者許嘉璐也提出了我國的文化應該走出去,并堅持“一體兩翼”的原則?!耙惑w”指的是倫理,“兩翼”一個指中醫(yī),另外一個就是茶葉。我國是茶葉的故鄉(xiāng),我國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精髓,并根據(jù)我國傳統(tǒng)倫理與道德標準,形成了我國獨特的茶文化和茶道精神,也彰顯了我國人民對高尚精神的追求,對人類生態(tài)以及健康的追求,對自然和諧的追求以及對世界和平的追求。因此普及推廣我國茶文化有著重要意義。其中,加速并準確翻譯我國茶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是做好對外傳播的基礎和前提。以《茶經(jīng)》譯本為例,當今世界上屈指可數(shù),主要集中在姜欣與姜怡合譯的一本上,而外國譯者對《茶經(jīng)》的翻譯也很少。由于中外茶文化形成及其內(nèi)涵上的差異,往往在翻譯中會出現(xiàn)誤譯,導致歧義乃至錯誤。本文以Fran原cis砸ose Carpenter的《茶經(jīng)》為例,從典籍文化的角度,對該譯本所承載的儒、道、佛精神進行綜合評價,為茶典籍的翻譯提供借鑒,以促進《茶經(jīng)》在國外的傳播。
茶經(jīng)的文化內(nèi)涵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的儒家、道家、佛家是傳統(tǒng)文化主要的思想內(nèi)涵,在《茶經(jīng)》里儒、釋、道的理念鮮明,主要體現(xiàn)如下:
1.1儒家——禮儀與度
儒家注重禮儀與秩序,儒家思想觀念在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的封建社會中一直盛行,處于統(tǒng)領地位。在我國的茶文化中,在飲茶前后有禮儀,飲茶的儀式不單是慶祝生活的一種儀式,也是一個信念的外在表現(xiàn),并且可以規(guī)范一個人的行為,強化人的道德信念,它體現(xiàn)了我國人們的善良平和以及彬彬有禮,關愛自己也關愛他人的一種精神。制定禮儀不能簡單地模仿,而且必須經(jīng)過有一定程序的儀式。
1.2道家——自然天道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過道法自然,告訴人們應該自然而然,循序漸進,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即使是死亡,古人也認為是人生命的一部分,《茶經(jīng)》就蘊含著這種思想,認為飲茶過程是個審美過程,也是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是人們的返璞歸真。這是茶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陸羽在《茶經(jīng)》中一直在傳輸著這種美,其過程包括品茶前的準備,品茶的環(huán)境、用具及品茶過程中的感受等,通過這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來表現(xiàn)人們內(nèi)心的和諧。比如,選擇茶具時不管該茶具有多精美,但只要茶具是鮮艷的,就一定不會被接受;茶葉應該仔細挑選;泉水應該選擇純凈的;器具應該是靜美和諧的。另外《茶經(jīng)》中關于茶的煮法(吸水慢煮)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于道家天道自然的追求。
1.3佛家——坐禪修行
在西漢末期,佛家傳入我國,因此我國的茶文化開始與佛教結緣。茶與佛家文化的結合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茶道是佛家弟子修行的一種方式,茶可以幫助佛家弟子在修行時提神醒腦;二是茶道與佛家有共通之處,就是在于悟,茶道是佛家弟子修行的法門,因為茶道與佛家弟子的追求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對美的追求,對真善美的追求。
由于儒家思想在我國古代根深蒂固,因此茶道與儒家的結合比佛家、道家的更深。然而,茶道所倡導的規(guī)范自己言行,并且清高廉潔,樸素做人卻是儒、道、佛三家共通的標準,這也反映了中國人的內(nèi)在標準以及行為方式。
Mohammad Salehi認為語言本身就帶有自己的文化,因此語言的形式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語言表現(xiàn)了文化的現(xiàn)實,同時也反映了說話人的文化以及思維的方式,說到底,語言表達的就是一種世界觀。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活動,也是一個文化移植的過程。翻譯與文化之間不僅是一種語言的溝通行為,也是一種文化傳遞的行為——一種跨文化的溝通。因此Mohammad Salehi認為翻譯人所擁有的文化會影響著翻譯的內(nèi)容。
文化意象的差異主要來源于文化背景的差異,人們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及生活風俗等的不同,對文化意象的理解也會不同。因此進行翻譯,首先應該了解原語文化的民族特征及生活軌跡,掌握其文化發(fā)展過程及獨特內(nèi)涵;其次應思考在翻譯的過程中如何盡量多地保持原有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時還應考慮按原語文化特點翻譯的譯本能否為引入國所理解。
2.1譯本中的“得”
美國Francis砸oss Carpenter的《茶經(jīng)》譯本主要包含前言、引言和注釋三部分,其中引言部分主要介紹了《茶經(jīng)》作者陸羽、寫作背景以及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傳播等內(nèi)容,字數(shù)達50頁之多;注釋內(nèi)容有20多頁,包含原語所涉及的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比如對八卦概念的解釋,還有對涉及以前維度的對照比等。譯者憑借自己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用注釋的方式傳遞了文化內(nèi)涵,同時也利用自己的母語優(yōu)勢,減少文化內(nèi)涵的變形以及虧損。如:原文:第一責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毋,飲之則其味不正。譯文為:When you draw off the water during the first boil,allow it to stand. If on the surface of the forth there is a lining like a black cloud,do not drink it,for the flavor will be unture.譯文采用英國人的語法結構,與我國的語法結構不同,但經(jīng)語言簡介后相差無幾了。
2.2譯本中的“失”
《茶經(jīng)》的翻譯者在對文化的信息進行傳遞的同時,在文化的內(nèi)涵上也做出了很多的新的貢獻。但是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茶經(jīng)》中一些有關我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及敏感的歷史內(nèi)涵未能準確地翻譯出來,直接造成了文化的失落以及文化的變形或者虧損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使深層次的跨文化交流難以達到,舉例如下:
2.2.1文化的失落
原文:上并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譯文:Above each window are more characters in the ancient script,for a total of the six.There are two characters over each window and together they say,“For the Lu Family to boil tea”。原文中提到三足間開設了三個窗口,而這三個窗口上總共寫了六個字,前三個是“伊公羹”,后三個是“陸氏羹”,而從譯文我們可以明顯地發(fā)現(xiàn)其中并沒有“伊公羹”的內(nèi)容。這種缺失會影響內(nèi)容的準確性與科學性,而文化的缺失則會造成歷史文化的缺失。
2.2.2文化的變形
原文: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边@段文字講的就是老子當年出關的時候,手拿《道德經(jīng)》坐牛出關的故事,其中的“三青?!敝傅氖堑兰业淖T。然而譯文中卻直接地進行了翻譯,甚至將“三青?!弊g為三只小公牛,兩者差異甚大。
2.2.3文化內(nèi)涵的走形
原文: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這段文字陸羽表達的是一種茶文化的理念,即人們通過飲茶可以精行儉德——按照道德規(guī)范形式,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說的是人們的一種品性。但是譯文中只是提到人們的性格,根本未提及人們的品行。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于譯者來說譯本是項系統(tǒng)工程,不僅包含了表面的意思,更多蘊含的是一種歷史的文化,歷史的內(nèi)涵,因此譯者應該在翻譯名著或者其他文章的時候,更應該了解當?shù)氐恼Z言文化以及歷史背景等,以最大程度地做好翻譯的工作。
參考文獻
[1]姜欣,楊德宏.《續(xù)茶經(jīng)》翻譯中的互文關照[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92-95.
[2]柳菁.目的論指導下的茶名外宣翻譯問題與對策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4):51-54.
作者簡介:魯利萍(1979-),女,陜西眉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