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王運來
(1. 曲靖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發(fā)展研究院,云南 曲靖 655011; 2. 南京大學 教育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93)
大學校長
大學教育的本義及其大學校長的理性治校
——一個基于“理念性事業(yè)”的分析框架
王飛1, 王運來2
(1. 曲靖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發(fā)展研究院,云南 曲靖 655011; 2. 南京大學 教育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93)
摘要:“理念性的事業(yè)”這一表達是對大學教育本義在教育哲學層面的回答,理念性事業(yè)的內涵是指大學教育是生產理念、受制于理念并由理念支撐的理性事業(yè)。理念性的理性事業(yè)決定了大學校長的治校方式主要是理性治校,理性治校分為界限清晰、涇渭分明的“辦學領域”的治理與“教育領域”的治理。在理念性事業(yè)和理性治校引領下,大學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yǎng)出能夠關注自身及他人行為背后價值理念的社會公民。
關鍵詞:理念性事業(yè);大學校長;辦學理念;理性治校
在現代大學內部治理問題的探尋中,其治理的根本前提之一是要對大學教育的本義進行清晰的檢視。從顯性層面上看,“培養(yǎng)人才”無疑是大學教育的本義,但從隱性層面上追問,“培養(yǎng)具有什么理念的人才”才是對大學教育本義清晰與深刻的把握。只有從這一大學教育的本義出發(fā),大學校長的治校才不會被懸置,才能建構理性而鏗鏘有力的辦學理念與教育理念,并基于兩種理念架構好界限清晰、涇渭分明的“辦學領域”的治理與“教育領域”的治理,進而培養(yǎng)出能夠關注自身及他人行為背后價值理念的社會公民。
一、 大學教育是生產理念的事業(yè)
(一) 理念是大學的基因
理念是由人的感知經驗構成的且支配人類行為的主觀意識,它不能脫離于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如,當我們判斷一所大學的存在價值時,意味著我們要通過大學的硬件、軟件,觸摸到大學的方方面面。這些硬件、軟件等都是我們的感知經驗,都不能脫離我們的意識。我們的意識將這些不同的經驗感知糅合在一起,才形成了對大學的理念。這種理念意識“是一種內在的自我意識,是自我與我們所處世界之間的結合方式”[1]26。大學教育能使人獲得這種理念意識,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大學的生命全在于教師傳授給學生新穎的、合乎自身境遇的思想來喚醒他們的自我意識”[2]。因此可以說,大學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理念性事業(yè),大學的競爭力是靠文化理念支撐的,一所文化理念貧瘠的大學甚至不能被稱為大學。眾所周知,大學是傳播人類文明的主要陣地,理念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理應得到傳播。大學不僅是傳遞理念,大學教育的方式本身也受制于理念。從根本上看,一個人與另外一個人的差異不是基因上的差異,而是理念上的差異,這叫作一念之差。一個教師與另外一個教師的差異也主要不是學識上的差異,而是理念上的差異。一名校長與另外一名校長的差異主要不是能力上的差異,而是理念上的差異。因此,一所大學與另一所大學的差異也主要是因為理念的差異而不同。在這里并不是夸大理念對于大學的重要性,而是除了理念,似乎還真的沒有什么別的東西能夠改變大學。大學作為探索真理和理性的場所,探索真理與理性的過程是一個從片面到深刻、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從幼稚到成熟,甚至是從錯誤到正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允許有片面、偏見、膚淺、感性、幼稚乃至錯誤存在,既然如此,用“理念”來表達更為準確??v觀多年來大學的變革,投入更多的錢可以改變大學嗎?似乎不能。搞更多轟轟烈烈的改革能夠改變大學嗎?似乎也不能。很多改革,表面上看似乎在改變人的行為,可實質上并不能改變人的內心世界與價值理念,那是因為即使兩個理念不同的人可能會迫于外在壓力而在某個時刻做出兩個外部期待的相同動作來,可是因為并不是出于本身自覺的認識,因此,這樣的行為畢竟不是牢靠的。反之,也許兩個理念完全相同的人倒是可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動作來。
(二) 理念是大學的哲學
大學轟轟烈烈發(fā)展到今天,最深層次推動起發(fā)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技術力量,也不是單純的科學研究力量,而是價值理念,或者說是教育哲學?!按髮W理念是對大學最理性的認識,是對大學形而上的界定,屬于哲學層面的思考?!盵3]從這個層面來看,大學需要實實在在地回歸哲學乃至宗教之中,清清楚楚地回答清楚如下問題:什么是人?什么是大學?大學能做什么?大學應該做什么?為什么要辦大學?什么是好的大學教育?對于大學教育而言,大學教育中主要關注的是教師與學生行為背后的價值理念,而不是多加干預他們所應用的具體的教育方法與教育行為。因為真正的大學教育,本質上是產生教育理念的事業(yè)。這個似乎也是大學存在的理由。也正是因為此,作為從學校層面引領并掌舵大學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校長應該是一個有教育哲學理念的教育家,因為“領導是與理念有關的”[4]。從歷史上諸多功成名就的教育家來看,教育家往往都是由哲學家來扮演的,換言之,教育家往往都是具有一定的哲學理念與哲學思想的,但這并不是說校長一定非要成為哲學家。在這里強調的是,校長需要引領教師學會用哲學思考教育,要從哲學的層面回答教育理念范疇的一些基本問題,這樣才能勝任教育這個復雜的工作。否則,校長就僅僅只是一個“學校行政負責人”,行政負責人的層次頂多就是一個“事務主義者”,連“學校領導人”的層次都達不到,更何況“教育家型”的層次了。作為掌舵生產理念之大學的校長,必須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這樣才能有可能成為“教育家型”的校長?!敖逃倚托iL主要靠兩樣辦學秘訣:一是‘高山仰止’的教育思想智慧;二是‘萬人敬仰’的人格風范?!盵5]32這是要靠思想理念才能做到的,那些可以被稱之為教育家的校長卻一定是而且首先是一個思想理念的研究專家。
二、 大學教育是受制于理念的理性事業(yè)
(一) 理念引領大學
正確的大學教育不會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下自動產生,理念的改變是主要因素。那理念如何改變?理念改變離不開經濟社會發(fā)展所造就的土壤,但知識的傳播與價值的澄清則取決于人為的努力。理想的大學發(fā)展應是一個“水漲船高”的過程:現代大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源于政府與社會以及大學理念的變化,但大學理念的改變卻扎根于整個社會大眾理念的改變?!八北扔魃鐣蟊姷睦砟?,“船”比喻大學,“水漲了,船自然浮起來”。從這個角度講,大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不那么關注船上有沒有技藝高超的船夫(即不太關注大學這艘船上有無技藝高超的大學校長,其僅僅是整體大眾理念中的一滴水而已),而更關注水位的變化[6]。據作者近幾年的覺察,改變大學理念的“水位”在上升,且這個上升的理念水位在引領大學事業(yè)發(fā)展。說大學教育是事業(yè),這可能是得到大家公認的說法,但單純說它是事業(yè)而不加某些限定詞的話,會導致大學教育產生一種清高與矯情的嫌疑。為了消除這種嫌疑,其可以如是表達:大學教育是一個理念性的事業(yè)。“事業(yè)”與“工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假如把從事大學教育看作一種謀生的手段,顯然和把其看成一項事業(yè)是不同的。一個大學校長或者教師,把大學教育看成是事業(yè)還是工作,其精神氣質與行為方式都是不同的。假如把其看成是一項事業(yè),那他就會有理想,就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大學培養(yǎng)的是人,豈能可以沒有價值理念?需要注意的是,這里說的“價值理念”是一種“思想理念”,而不是“信仰”。大學如果由信仰來引領,那就是強調大學的“神性”;如果由理念來引領,那就是強調大學的“人性”。從精神領域來看,“信仰”高于“理念”,因此,神性高于人性。所以,我們需要提防信仰,因為信仰是太過于個體化的東西,且信仰和理性的關聯性不大。信仰強調的是“無條件相信”,換言之,凡是信仰都不是可以預設條件的。信仰具有盲目性,因為盲目,信仰往往會產生狂熱,又會由于狂熱而產生不寬容、專制乃至迫害與暴政。回顧人類歷史,由于信仰而產生的毀滅性的災難實在是很多。
(二) 理念是理性的產物
思想理念強調的是理性對大學教育的引領。思想理念歷來都是主張以思辨性的討論來加以澄清的。思想理念的基調是平心靜氣與心平氣和?!捌届o是領導者良好決策的內在基石?!盵1]26在平心靜氣與心平氣和之下催生出來的決定和選擇不會是盲目的,而是理性的。大學校長的個體生命與職業(yè)意義要想融為一體,就要建構一套理性且富有意義的辦學理念?!叭说拇嬖趶膩砭筒皇羌兇獾拇嬖?,它總是牽涉到意義。”[7]大學校長不是純粹的存在,更是職業(yè)意義的存在。大學校長引領一所大學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充滿問題與挑戰(zhàn)的,而要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是需要理由的,這個理由就是價值理念。一個人缺乏信仰可能是不幸的,但是一個人一旦價值理念混亂了則可能就難以成為人。價值理念決定著我們?yōu)槭裁椿钜约叭绾位?,如果在這其中恰當地伴隨其情感,則就是很完美的了。由此可以這樣說,理性高于情感,一個真正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會自覺地把情感置于理性的控制之下,讓情感成為理性的仆人,讓一切情感都沐浴著理性之光。在這一意義上講,當大學校長的人,務必要保持理性,而不能情感用事,否則就會迷失方向、失去分寸,獨斷專行而不自知,最終成為孤家寡人。在一個具有數千年專制文化氛圍的環(huán)境中,很多校長,往往喜歡自己說了算,這也不是理性的表現。情感經常會受到外部氣氛的感染,一個情感扮演統(tǒng)帥作用的校長,很容易受到暗示,而在不知不覺中可能就會被下屬利用,比如有下屬來向校長傾訴,且能說會道,表情豐富,如果校長是傾向于強情感性的,那就要小心,校長的情感會被他感染,最終做出符合他意愿但卻不那么符合學校利益的決斷。理智型校長不是沒有情感,理智型校長習慣于用頭腦去分析,先辨別情況再采取行動。盡管可以從情感上給他人以撫慰、體諒,但是做出最終的判斷還是靠理性。
三、 理念性事業(yè)決定大學需要理性治理
(一) 理念要轉化為理性治理行為
如前所說,大學教育是受制于理念的事業(yè),而理念是理性的產物。大學的發(fā)展需要理性價值觀推進,但大學教育事業(yè)不是靠理性的校長一人來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大幫教師來共同推進的。對于絕大多數教師而言,他們來到一所大學工作并不是出于情感,而是出于理性。他們選擇來一所大學當教師有他們理性的考慮,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我們對教師進行“理性人”的假設是吻合常識的,如果假定他們都是出于愛教育與愛學生才來當老師,則難免顯示出幼稚的一面。校長作為大學的最高行政長官,凡是管理都要講究有效性,從校長的管理行為看,有理性行為和非理性行為之分,那么是理性行為有效還是非理性行為有效呢?“管理作為人類的活動,管理者是人而不是神,管理行為同時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特點,而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界限既模糊不清又具有隨意性,它們總是不斷延伸和相互交錯——一些表面上看是非理性的行為可能會被證明是最有理性的?!盵8]據此,也許要把非理性行為置于理性行為控制之下才是最有效的。這種理性主義特指“治校領域與管理領域”,而不是把理性置入全部的教育問題中去。在治校領域,理性意味著治校的專業(yè)化、關系的理性化、工作的協同化與行為的制度化,這對提升大學治理的效率與增進教育活動的計劃性和目的性是有重要意義的。但這個過程并不是要把理性絕對化,沒有絕對的理性,而只有相對的理性,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要理性運用情感,這是理性不能絕對化的要義。
(二) 大學校長是理性辦學理念的引領者
大學校長作為根本治校者,其理性的治校價值理念主要分為兩個領域——“辦學領域”與“教育領域”。辦學領域探討的問題是“為什么要辦學、怎樣辦好學、什么是好學校”。教育領域探討的問題是“為什么要辦大學、什么是好的大學、究竟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很明顯是兩個范疇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劃清大學治校者的權力邊界,把權力限定在辦學與治理范疇,而把學術和教育范疇的問題留給專業(yè)人士;另一方面可以確定教育的責任,即教育問題作為一個功能問題,而問題的本質可能就是學校與組織有機體的問題。據此,在理念上就可以區(qū)分出兩種理念——辦學理念與教育理念。辦學理念所指向的對象是學校組織,教育理念所指向的對象是教育教學活動。辦學理念是校長一個人就關于辦什么樣的學校以及如何辦學所提出來的理念,教育理念卻不是校長一人就可以決定的,什么是好的教育、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些理念應該尊重教師與專家的意見。換言之,校長主要負責提出辦學理念,可以不提教育理念。校長的辦學理念與教育理念可以一致,也可不一致。這兩個理念所管轄的領域是不一樣的,校長是辦學治校的主體,而教師專家們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如,某個校長可以提出把一所大學辦成一個“學習共同體”,這是校長可以有權提出的。這個校長卻無權提出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等目標,即使提出了也只能是代表校長個人的想法,也許教師們并不認同校長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校長無權把自己的教育思想移植到別人的腦中,在教育理念上校長與其他的普通教師沒有區(qū)別。最理想的情況是,讓每一個教師或專家教授都說說自己的教育理念,然后大家達成共識,校長充其量僅僅是一個組織者。在教育理念的產生過程中,校長需要保證自己在形成學校普遍認同的教育理念時,只扮演一個教師的角色而不是一個校長的角色,那么這個教育理念才能夠真正成為代表學校共識的教育理念。大學校長是學校行政系統(tǒng)的權威中心,他是否還應該扮演學術領域的權威呢?當然是扮演好行政系統(tǒng)的權威即可,同時要為學術領域服務。大學校長的核心領導力是助推專家教授們澄清,讓專家教授們可以發(fā)現并毫無障礙地說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創(chuàng)造平臺,讓專家教授們充分交流達成某些共識;當專家教授們形成了公約部分,校長在帶領行政權威系統(tǒng)再沉下去也不遲,而不能因為是校長的角色,就要事先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強加給教師專家們。
(三) 辦學領域的理性治理
就“治校領域”來講,學校是一個組織體系,教育是學校諸多功能中的一個功能。假如學校這個組織體系出了問題,那就會使教育這項功能受到損害;反之,如果教育出問題了,盡管教育的問題未必根源都在學校身上,可學校事實上也是難辭其咎的。學校這個組織系統(tǒng)要想有序運轉,在治理上起碼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橫向分工與縱向授權。前者是在治理上合理分工確保有序運轉;后者是大學校長作為治理層的核心,與中層之間層級清晰,以此來確保組織有序運轉。第二,建立開放、民主、合作與自主的學習型組織。首先是信息的開放性。學校要做到學校信息的開放,除了個人隱私、與教師和學生利益相關的信息之外的信息都應該開放。其次是資源的共享性。學校要保證不僅對內資源共享,對外也要資源共享。最后是人力資源的開放性,即人才能進能出,就是能夠做到人才流動。有研究證明,使人才自由流動比把人才鎖定更容易形成學習型組織,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第三,實行校長治校。校長治校的前提要區(qū)分清楚校長在辦學領域的治校權。校長作為學校的法人代表,其權力是誰授予的?是上級政府,而不是學校教職工授予的,也就是說,校長不是由教職工選舉產生的。因此,校長必須在法律框架內與上級政府的指令下治校,而在這個過程中,校長是要聽取教職工的意見的,可是事實上校長已經被上級授予了決定權。而在教育領域,校長沒有被充分地授權,學校的教師手中都有教育權和教學權,教師的權力是受到教師法和其他相關法律保護的。也就是說,校長不可以指揮教師該如何教書或者不能如何教書。區(qū)分清楚治校權的目的在于明確在學校辦學治校領域,是以校長為首的行政系統(tǒng)做決策,即少部分人決策大多數人服從,當然這少部分做決策的人必須是英才,否則他們的決定只會削弱其治校權威;另外也是為了明確如何更好地履行校長負責制以及承擔最后的后果。簡言之,在治校層面,校長的領導主要是文化領導(價值觀領導)、組織領導,即優(yōu)化學校組織管理系統(tǒng),提高組織運行的效能。一個大學校長的治校能力主要在治校的組織領導層面得以表現,基本表現為三個能力:影響力、執(zhí)行力與領導力。影響力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自身的魅力指數要高;執(zhí)行力就是推動工作的能力;領導力就是激發(fā)教職工、與教職工溝通的能力,培養(yǎng)下屬的能力。要成為一個勝任的校長,得有業(yè)務領導能力;要成為一個有風格的校長,得具備文化領導能力;要成為一個杰出的校長,確保學??沙掷m(xù)發(fā)展,得有組織領導能力。假如一個校長只想著突出自己的“豐功偉績”,不能激發(fā)教師、不能授權給下屬、不能用人的長處,就是領導力不足。
(四) 教育領域的理性治理
就“教育領域”來講,首當其沖要問的一個問題是:什么是好的大學教育?也許任何一所大學的校長站出來都會承認目前的大學教育是有問題的,但是卻很難描述究竟什么是好的大學教育,這太復雜了。似乎“好”字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字,可是描述起來確實存在諸多困難。什么是好的大學教育?其本質上就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只不過有的時候價值理念被遮蔽了。作者認為,一定要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個校長區(qū)別于另外一個校長,或者是一所大學區(qū)別于另外一所大學最根本的問題。因此,在教育層面,大學校長要引領學校行政系統(tǒng)實行并服務于“專家治教”。在教育教學層面,不是校長說了算,也不是大多數教師說了算,而是專家說了算。即由學校被大多數人公認的專家來做決策,專家們的權威不是來自于上級的任命,而是因為他們更多地掌握真理??傊?,大學是個有機體,教育是大學諸多功能中的一項核心功能。校長作為大學理念的領導者,理應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并設法把辦學理念轉化為教師們的行為。在教育領域實行專家治教,是對什么是好的教育的問題的具體探尋并直達目標,與下文第四部分所要探討的問題同屬于一個問題,即大學教育是培養(yǎng)“理念公民”的事業(yè),把什么是理念公民的問題回答清楚,也就回答清楚了什么是好的教育的問題,同時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把大學校長的辦學理念回答清楚了。
四、 大學教育是培養(yǎng)“理念公民”的事業(yè)
(一) “理念公民”培養(yǎng)標準的判斷
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其實都不是大學本體意義上的存在?!叭绻髮W的目的是進行科學和哲學的發(fā)現,我不明白為什么一所大學要有學生?”[9]這相當清楚,大學的本體目的是培養(yǎng)人,大學好不好,關鍵是看培養(yǎng)出來的人好不好。那什么樣的學生才是好學生呢?對于大學校長而言,要對好學生的標準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培養(yǎng)目標?!昂脤W生”的“好”是一個價值判斷,凡是價值判斷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大學在認識這個好的標準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德為先”的原則才能探索一個所謂好的標準,也就是對教育的評價不能帶上強烈的功利色彩。只有讓大學回歸其人才培養(yǎng)的本源,才能談大學教育的好壞。具體來看好學生的標準,一般應看幾條依據:如,看目前學生身上缺乏什么,看未來學生身上需要具備什么,看學校歷史傳統(tǒng)中以什么為榮,看學校教師們最崇尚什么。把這些問題梳理清楚,是為了能處理好教育始終會存在的一對矛盾,即個性與共性的矛盾。但是要處理好這對矛盾并找到個性發(fā)展與共性發(fā)展的均衡點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這對矛盾始終在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不容易拿捏。從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來看,首先需要對學生的共性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在共性上,教育的一切目的就是為了教學生做人,培養(yǎng)學生做一個什么樣的人。關于做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屬于道德范疇,且“只有德性才是恒常如一的”[10]?!按髮W的目的就是實現全世界道德上、智力上和精神上的革命……”[11]而道德問題是科學難以準確研究的,凡是科學尚未研究出某種結論的,都暫時歸還哲學所有。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與好學生的判斷標準也如此。
(二) “理念公民”的具體內涵
我們或許可以圍繞以下幾方面進行人才培養(yǎng)標準或培養(yǎng)目標的擬定:第一,培養(yǎng)生命人,就是培養(yǎng)尊重生命價值的人,能將人的生命看作是第一位的;第二,培養(yǎng)誠信人,就是培養(yǎng)說真話不說假話的人;第三,培養(yǎng)正義人,就是培養(yǎng)懂得講求公平正義的人;第四,培養(yǎng)利他人,就是培養(yǎng)利他性的人,尤其是培養(yǎng)懂得幫助弱者的人;第五,培養(yǎng)自主人,就是培養(yǎng)尊重人的自由與自主性的人;第六,培養(yǎng)知識人,就是培養(yǎng)懂知識、善于探索知識的人。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說:“知識即美德?!盵12]知識要轉化為前述六個方面的培養(yǎng)目標才能是美德。到此可以說,大學教育作為培養(yǎng)“理念公民”的理性事業(yè),其培養(yǎng)出來的人就需要掌握五個方面的理性理念——珍重生命的理念、講究誠信的理念、追求正義的理念、積極助他的理念、獨立自主的理念、轉化知識的理念。學生的個性是隱藏或伴隨著這些理念而產生的??傊?,“教育不是為了生活,而是影響生活的方式”[5]9。而影響生活的方式來源于決定方式的理念,大學教育要影響學生未來生活的方式,關鍵是要影響到學生的理念。
參考文獻
[ 1 ]何麗君.靈性領導研究[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
[ 2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俊,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26.
[ 3 ]徐輝,楊天平.大學特色發(fā)展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4.
[ 4 ]薩喬萬尼.道德領導:抵及學校改善的核心[M].馮大鳴,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
[ 5 ]楊勇.教育如此迷人:好學校是如何成長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 6 ]劉瑜.理念的水位[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60.
[ 7 ]赫舍爾.人是誰[M].隗仁蓮,安希孟,陳維政,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46.
[ 8 ]艾里克·肖斯特蘭.管理的兩面性:雅努斯因素[M]. 趙康英,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19.
[ 9 ]約翰·享利·紐曼.大學的理想[M].徐輝,顧建新,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0.
[10]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苗立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170.
[11]赫欽斯.美國高等教育[M].汪利兵,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8.
[12]崔微.亞里士多德對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觀點的揚棄[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31(1):5-9.
(責任編輯馬雙雙)
Original Meaning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s’ Rational School-Running Governance:A Framework Analysis Based on “Conceptual Enterprise”
WANGFei1,WANGYunlai2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 655011;2.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The expression “conceptual enterprise” is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onceptual enterprise means that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a rational cause that produces ideas, and is restrained and supported by ideas. Conceptual enterprise also determines that university presidents govern mainly through rational governance. Rational governance is divided into the two clear-cut fields of governance in school-running and education respectively. Guided by the notions of conceptual enterprise and rational governance, the ultimate goal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social citizens that care for the hidden values that lie behind the behaviors of themselves and other people.
Key words:conceptual enterprise; university president; school-running concept; rational governance
收稿日期:2015-07-19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YJC880063);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BIA090045)
作者簡介:王飛,副教授,教育學博士,從事高等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381(2016)01-0033-06
專題主持/王洪才
王運來,教授、博導,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全國高校校史研究會副理事長,從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與高等教育史研究。
主持人簡介: 王洪才,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導,從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
網絡出版時間: 2015-11-27
網絡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74.g4.20151127.1129.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