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雙春
摘 要: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不可取代的組成部分,要組織好欣賞教學,就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立足學生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加以具體知識的教學,運用正確的方法把學生帶入音樂欣賞的具體意境中,體會音樂,了解音樂,感受音樂,真正讓學生成為音樂欣賞的主體,從而使高中音樂欣賞課切實有效。
關鍵詞: 高中音樂 欣賞課 學生主體性
高中生的音樂認識還處在發(fā)展階段,雖然他們比小學生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由于生活環(huán)境、生活閱歷限制,他們的認識具有片面性。因此在高中音樂教育中,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欣賞力。其實學會欣賞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說,音樂欣賞在音樂教育中有其他教育形式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老師就要根據(jù)學生的這一特點,承擔起引導的責任,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一、掌握必要的樂理知識是欣賞的基礎
為了更好地欣賞音樂,除了聽音樂進行感性知識積累外,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也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學習樂理方面的知識,如懂得節(jié)拍、節(jié)奏、速度變化、旋律行進、調式等,具備這些知識,有助于更好地感受和欣賞音樂。樂理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音樂基本樂科,包括音、音程、和弦、節(jié)奏、調、調式等方面。它在高考中占有的分值不大,但往往因樂理分數(shù)而影響整體,這說明學校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其實,樂理內(nèi)容不多,但靈活性與理論性是比較強的。以江蘇省為例,每年高考學生自認為樂理復習不錯,起碼不會在專業(yè)上拉分,但往往想象與結果大相徑庭。這說明,首先,樂理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其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牢固,甚至有些呆板,原本一樣的題型換一種方法就錯,這是肯定不行的;然后,就是做題速度慢、不熟練,雖然江蘇省每年的高考樂理題與其他省份相比略簡單,題量也不大,但學生的做題速度實在是個嚴重的問題,需要引起學校老師的高度重視。所以,樂理學科更不該忽視。
二、對該樂曲背景知識的了解是激發(fā)學生欣賞音樂的關鍵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一直把教師和學生當做是參與者,實際上我們常常忽視另一個人物——作者。有些老師喜歡把對作者的介紹一帶而過,甚至不講,更愿意花時間介紹他們的作品,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而作品是他們性格最直接的體現(xiàn),盡管我們分析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品,但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張往往對作者的音樂創(chuàng)作有直接的影響。因此,了解作者對鑒賞音樂作品有重要的意義。在實踐教學中,學生之所以認為民歌“聽不懂”,對應的創(chuàng)作背景就是不同地理環(huán)境,民歌都是用當?shù)氐姆窖匝莩?,如果每首民歌都用普通話唱,那是否還能成為民歌。既然歌詞都聽不懂,學生欣賞的興趣就減半,再加上民歌都是勞動人民根據(jù)生產(chǎn)生活即興創(chuàng)作的作品,自然缺乏專業(yè)創(chuàng)作體系下的創(chuàng)作水平,也難怪學生會認為“不好聽”,當然,還有很多像作品的配樂、演唱者的能力、作品的包裝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學生的審美體驗,所以讓學生認識作品就很重要。
如人教版第二節(jié)《高亢的西北腔》,在介紹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時,我先讓學生欣賞一段荒涼的青海風光視頻,并啟發(fā)學生思考:在這種環(huán)境下人民的生活狀況會是怎樣的?站在這種環(huán)境下你會懷著怎樣的情緒唱歌,站在山上你會運用什么方式發(fā)聲?學生很容易被直觀的畫面吸引住,通過對這個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的了解,學生在這種情境下很自然地感受到遼闊、舒展、自由,然后運用多媒體視聽結合的方式欣賞歌曲,學生馬上就能感受到這首歌曲的風格特征:旋律高亢悠長、節(jié)奏自由寬廣,同時能理解地理環(huán)境會對民歌風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就很自然地加深作品的印象。
三、多聽經(jīng)典音樂來提升學生欣賞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不像繪畫、電影、戲劇那樣是直觀可見的造型藝術,而是通過人們的聽覺引起人們的聯(lián)想,從而獲得一個仿佛可以感覺到的聽覺形象。音樂欣賞是指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及其他輔助手段體驗和領悟音樂,從而得到精神愉悅的一種審美活動。高中生作為欣賞主體,企圖從音樂中獲得某種體驗的期待是欣賞熱情產(chǎn)生的最原始的動力,而期待的不斷滿足則是欣賞熱情不斷保持并增長的強化劑。因此,沒有期待和期待的不斷滿足,就不會有欣賞熱情的激發(fā)、保持和增長,也就不會有真正主動和持久的欣賞行為。什么樣的音樂都離不開“聽”,“聽”一部音樂作品,我們既要在聽的進程中讓感官得到愉悅,又要使精神得到升華,感性和理性進行完美的結合是我們“聽”的根本意義所在。因此,反復地聽會給學生的聽覺制造接觸音樂的機會,學生的音樂聽覺就會得到發(fā)展,大腦中的記憶就會把聽覺中的印象慢慢綜合起來,欣賞音樂的能力就有較大的進步。如在《鳥店》的欣賞中,可以讓學生體驗到生動、精彩的音樂形象;在欣賞《苗嶺的早晨》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優(yōu)美中國民族音樂;歡快活潑的《打棗》,依戀思念的《小背簍》,耐人回味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都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這些具有不同風格特點的音樂作品,感染學生,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激發(fā)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
四、充分運用流行音樂來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熱愛
新的《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關注和重視學生音樂興趣,發(fā)展學生的興趣與愛好,既是音樂學習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動力,同時亦是學生在音樂上持續(xù)發(fā)展,終生熱愛音樂的根本保證?!绷餍幸魳罚≒op Music),即通俗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nèi)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并被廣大群眾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后世的器樂曲和歌曲,現(xiàn)多指爵士音樂、搖滾樂、通俗歌曲等。流行音樂具有娛樂性、生活性、通俗性等特點,貼近生活,易于接受。學生往往能唱許多流行歌曲,但說不出一首藝術歌曲或民歌的歌名。雖然這對于我們課堂知識的教授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幫助欣賞作品。在《歌唱》上第一節(jié)中,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與美聲的區(qū)別,幫助學生了解美聲唱法。比如說美聲具有節(jié)制感、修飾感,聲音純凈統(tǒng)一;而流行歌曲唱法自由,較口語化、大眾化,聲音也就比較多樣??梢耘e例周杰倫、潘瑋柏、楊坤等大家熟悉的歌手,用他們的歌曲闡述流行歌曲的大眾化及與美聲嚴謹?shù)某ㄟM行比較,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活躍課堂氣氛。
參考文獻:
[1]李春梅.淺談如何提高初中音樂欣賞課的有效性.教師,2014(24).
[2]蔣貞.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的有效性探析.新課程學習,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