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琴
摘 要: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一門融合基礎理論與實踐操作的綜合性課程。實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瘜W實驗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科研能力有效的教學形式。如果能充分利用實驗,不斷對實驗進行改進和探討,師生共同參與,則不僅能降低教學難度,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加深對化學理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及發(fā)散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本文對探討幾則高中化學實驗的改進所引起的反思作出分析,并結(jié)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探索實驗教學改革。
關鍵詞: 實驗改進 化學理論 創(chuàng)新能力 發(fā)散思維 知識遷移
一、氨氣噴泉實驗的改進
必修教材中的噴泉實驗是先收集滿滿一燒瓶干燥的氨氣,并且要求所用燒瓶必須干燥,一旦燒瓶濕潤,就要換一個干燥的燒瓶,否則實驗就會不成功。改進方法:采用的裝置與課本一致,但藥品使用不同。操作方法,向氣密性好的燒瓶中放入固體氫氧化鈉,然后迅速加入少量的濃氨水,蓋上塞子,固定好燒瓶,擠壓膠頭滴管中的水,立即出現(xiàn)噴泉現(xiàn)象。這樣改進后,做噴泉實驗可以不用考慮燒瓶是否干燥,因為濕潤的燒瓶,同樣可以做噴泉實驗。而且可以不用事先收集一燒瓶的氨氣,做噴泉實驗的氨氣可以即用即取,操作起來很方便。在對此實驗改進過程中與學生一起展開探討:傳統(tǒng)的氨氣的噴泉實驗,通常用固+固加熱的制氣裝置獲得氨氣,反應原理即Ca(OH)■+2NH■Cl■CaCl■+2NH■↑+2H■O,改進后的實驗是利用濃氨水+固體NaOH這一原理制得氨氣的,NaOH溶于水放熱,促使氨水分解,且OH■濃度的增大有利于NH■的生成。學生會思考:1.利用濃氨水+固體NaOH這一原理制得氨氣該用什么樣的制氣裝置?2.這樣制取氨氣利用什么化學反應原理?3.打開橡皮管上的止水夾,擠壓膠頭滴管,為什么會形成噴泉?然后,我們進一步引導:如果去掉膠頭滴管打開止水夾,則可以用什么方法讓噴泉形成?學生經(jīng)過討論和分析,得出:用熱毛巾“捂熱”燒瓶,氨氣受熱膨脹,通過導管與水接觸,即產(chǎn)生噴泉,或用冰毛巾“冷敷”燒瓶,使水進入瓶內(nèi),燒瓶內(nèi)氨氣溶于水。這樣的改進探討甚至在高三總復習階段展開都十分具有意義,因為涉及了噴泉實驗的原理——利用溶解性形成燒瓶內(nèi)外壓力差,幾個常見的制氣裝置的應用,還有氨氣的幾種實驗室制法,甚至化學反應原理如平衡移動的原理的復習。復習起來飽滿而有張力,從實驗裝置、實驗原理到化學反應原理一氣呵成,不僅能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化學理論的理解。
二、銅、鋅—稀硫酸原電池實驗改進
銅、鋅—稀硫酸原電池實驗中,理論上銅片上有氣泡,鋅片上沒有氣泡,但是實驗中,由于鋅片的純度低,鋅片上形成大量微小原電池,因此鋅片上有大量氣泡,而銅片上幾乎看不見氣泡,雖然通過電流計可以檢測到電流,但是實驗的直觀性大打折扣,影響實驗效果。
根據(jù)原電池原理,銅、鋅在一定濃度的稀硫酸中形成的電勢差是一個定值,但是實驗中銅片上氣泡少,說明通過溶液的電流低,也就說明溶液的導電性差。通過增加溶液的導電性提高溶液的電流,但如果增加硫酸的濃度,實驗中隨著硫酸的濃度增大,溶液的導電性增強,電流強度增大,銅片上氣泡逐漸增多,但是鋅片上此時氣泡增加得更多,鋅片上的氣泡擴散到銅片上,影響銅片上氣泡的觀察。另外,如果減小銅片鋅片電極間的距離,就可以觀察到銅片上氣泡增加,但是此時鋅片與銅片距離較近,鋅片上的氣泡干擾銅片上氣泡的觀察。所以,我們做出以下改進:
往溶液中加入固體食鹽或者固體的硫酸鉀等。實驗中,隨著食鹽濃度的增加,銅片上的氣泡逐漸增多,此時測定電流發(fā)現(xiàn)電流逐漸增大。通過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鈉,極大地提高了實驗的直觀性。實驗結(jié)果表明,在銅、鋅—稀硫酸原電池中實驗中加入氯化鈉固體或者固體的硫酸鉀等,現(xiàn)象更明顯直觀。學生在反復探討改進此實驗的過程中,同時也解決許多疑問:1.為什么觀察到鋅片上有大量氣泡,而銅片上幾乎看不見氣泡?2.為什么制取氫氣時用稀硫酸與粗鋅反應比與純鋅反應快?3.為什么鋅片與銅片距離靠較近時,氣泡會明顯增多?為什么往溶液中加入固體食鹽或者固體的硫酸鉀,現(xiàn)象更加明顯直觀?通過探討,學生會問,會思,會悟,更有一種撥云見日、豁然開朗的感覺。整個過程中不僅促進了學生注意力的集中,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的本質(zhì)進行探索式的分析,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使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yǎng)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濃硫酸的“黑面包”實驗
傳統(tǒng)的濃硫酸的“黑面包”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在個大號的實驗杯中加些蔗糖(已研磨細),不要加太多,適量就好。之后將一個玻璃棒豎著放在糖的中間的位置。再緩緩倒入濃硫酸(98%),倒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要沿著杯沿倒,讓硫酸沿著杯壁緩緩流下。還有玻璃棒一直要豎著,這樣黑面包做好了也容易取出。加的硫酸不要太多,加多了沒用,加少了不行。看著蔗糖表面都快發(fā)黑了就差不多了。這樣做的不足之處是:實驗產(chǎn)物中的SO■很不利于師生的身體健康,也不符合化學教育中環(huán)境保護的初衷,并且本實驗只讓學生觀察到濃硫酸使蔗糖炭化,并且膨松成“黑面包”,而未讓學生明白氣體的成分。我們引導學生展開探討:1.推測產(chǎn)物成分并如何驗證產(chǎn)物成分?2.如何處理有毒氣體?3.如何改進實驗裝置實現(xiàn)驗證產(chǎn)物成分及處理有毒氣體?現(xiàn)將該實驗改進如下。實驗步驟:①將裝置連接好,檢查氣密性。②在圓底燒瓶中放入已研細的蔗糖約10g滴人1至2mL水,然后將其余藥品按下圖裝置裝入瓶中。③將分液漏斗中的濃硫酸逐滴加入圓底燒瓶。實驗現(xiàn)象:可觀察到圓底燒瓶中的蔗糖由白一黃一棕黃一黑,最后炭化,并且膨松上脹成疏松多孔狀黑色物質(zhì),像“黑面包”一樣。同時可看到品紅溶液逐漸變?yōu)闊o色,可證明有SO■生成。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顏色由深到淺,可證明已將剩余SO■除去。品紅溶液無變化,可證明SO■已除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可證明有CO■生成。實驗特點:1.現(xiàn)象明顯,可見度大。圓底燒瓶中可明顯觀察到蔗糖炭化的一系列過程,還可觀察到品紅溶液的褪色和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等現(xiàn)象。2.實驗連續(xù),綜合性強。充分展示濃硫酸的吸水性、脫水性和強氧化性,以及SO■的漂白性、還原性等。3.節(jié)約用品,操作方便。實驗中將濃硫酸改用滴加方式既安全又能控制用量。4.防止污染,保護環(huán)境。本實驗中的SO■被吸收處理,有利于環(huán)境保護,并能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傊归_這樣的改進探討有許多好處,可以挖出許多內(nèi)容。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能詳細掌握濃硫酸和二氧化硫的性質(zhì)并學會運用,然后思考:1.酸性高錳酸鉀溶液顏色由深到淺但并未完全褪去,為什么高錳酸鉀要過量?2.為什么用澄清石灰水變證明有CO■之前必須除盡SO■?怎樣證明SO■是否完全除盡?3.如何區(qū)別CO■和SO■氣體?這樣做,學生學會了嚴謹?shù)貙Υ瘜W實驗,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和實驗結(jié)果的分析能力。
“聽過的很快會忘記,看過的有一些印象,做過的才能理解、掌握?!边@句話說明,學生只有親自操作,經(jīng)歷了探索知識的過程,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深刻。這樣的實驗改進探討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參與、交流合作的機會,不僅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結(jié)果分析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化學理論教學的成效?;瘜W實驗是化學教學的靈魂和支柱,也是提高人才科學素質(zhì),特別是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充分利用實驗,適時引導學生探討實驗改進,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素質(zhì)。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同時也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師的課堂教學,更科學地用好教材實驗,并將實驗教學的功能與價值發(fā)揮到最大,也有利于激發(fā)教師的教研興趣,形成學習與創(chuàng)新型的教師隊伍,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偉.幾個化學反應原理實驗的改進[J].化學教與學,2015(6):93-95.
[2]蔡一霞.新課程下提高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實驗教學研究,2015(6):87-89.
[3]周揚華.對高中化學新教材中一些實驗改進的研究[M].教師園地:40.
[4]曾紅,張艷.“黑面包”實驗的改進[J].實驗與創(chuàng)新思維,200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