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 要]當代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據此,“學講方式”強調落實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把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落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農村小學的留守兒童較多,更需要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
[關鍵詞]農村小學 自主學習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6-055
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為學生死記硬背、無學法、無主動性、漸失興趣而苦惱。被動的、陳舊的、老一套的教育模式終究適應不了時代的發(fā)展需求,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更需要能力與合作。隨著“學講計劃“的實施與展開,我的苦惱與擔憂漸漸煙消云散,內心騰升起希望之光。
在接觸“學講計劃”之前,我就已經帶領學生嘗試了自主學習與探究,無論是學生還是我,都是這場改革的受益者。四年級的這個班級我接手已有兩年,兩年的共同學習,共同實踐,一起探索、一起鉆研,如今,學生喜歡并熱愛上英語學習,因為學習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快樂而輕松的事情。下面是幾位同學的感受:
生1:以前上課,都是老師從頭講到尾,大家被動聽,久而久之,都不想動腦筋了。自從實施了自主學習,我們都要靠自己去思考、去總結,獨立思考給我?guī)砹撕艽蟮臉啡?,大家共同解決問題特別有成就感。
生2:以前,我很膽小,上課時都不敢回答問題,怕回答不好被別人嘲笑,現在,我都敢站在講臺上給大家講解了,還能在黑板上寫寫畫畫,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
充分了解了學生的感受后,我更加確定,這條路是對的,只是如何走下去,還需要更多的人及更長的時間去實踐和探索,下面是我對“學講計劃”的一點感悟:
一、合理分組,促進組員共同發(fā)展
本班共40人,分為7個小組,有6組為6人,其中一組4人。每組學生編排如右圖:其中1號學生為組長,成績最好,2號為副組長,成績其次,3號和4號為中等生,兩人之間互幫,5號和6號成績不太理想,所以需要1號和2號的幫助,這就形成了組內的互幫互助。每個小組按照好、中、差分配,組與組之間分配均勻,盡量減少差距,給學生一個公平的競爭氛圍。分組后,學生的團隊精神更加強烈了,組內成員的配合也非常密切,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不僅自己完成教學任務,還能夠幫助組內成員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這就應用了“學進去、講出來”的學習模式,一部分人學進去,然后講出來,教另一部分人,最后共同學進去。
二、勇于面對,促進小組之間競爭
教師只有給予學生正確恰當的引導,學生才會敢于面對,迎接挑戰(zhàn)。自從引進了競爭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學生向上不服輸的心理,激發(fā)了他們的斗志,使得他們在競爭中尋求更大的進步。在最初分組時,就有一件事情讓我備受感動:有一個學生,基礎十分薄弱,在我看來就是湊數的,但是為了不傷害他的自尊心,又不能明說,在一次小組背誦檢查中,組長跑過來問我:“老師,能不能讓×××會讀開頭的一段話就行了?”當時,我很驚訝,因為那是分組初期,學生沒有埋怨和沒有遺棄,沒有覺得是累贅,而是盡力相助。當時我就這個例子向同學們做了一次思想教育,鼓勵他們在合作中不拋棄、不放棄、不自棄。
三、多樣評價,完善小組合作體制
評價是小組合作學習必須的環(huán)節(jié)。合理有效的評價能夠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產生優(yōu)質的學習效果。
1.評價要具體
教師在評價小組和個人時,要注意作出恰如其分的、具體的評價。在之前聽過一節(jié)四年級的英語公開課《I like dogs》中,教師評價基本上沒用到Good、OK等。反而“Excellent、Wonderful、Well done、Good job”出現的頻率較高,并且在評價之后又加以闡述。如:“Do you like cats?”教師的評價為“Wonderful!I like cats,too”,這樣的評價就不顯得那么單一了。具體而懇切的評價給學生指明了方向,也讓學生學會如何用獨特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2.評價要及時
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是相當關注的,在學生討論過程中、發(fā)言過后,教師的及時、積極的評價會給學生小組和個人以繼續(xù)學習的動力,這對于學生來講是一種心理的需要。
3.評價要合理
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完善自我,如果評價出現了偏差、偏袒,必然使學生心理產生扭曲和負擔,也會給學生造成誤區(qū),讓學生產生迷惘。
總之,“學進去,講出來”就是要學生獨立自主,合作探究,主動地學進去,并且樂于、善于再講出來,這不僅是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精神、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獨特的觀察力和創(chuàng)造力。當然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縱使布滿荊棘,只要憑著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和投入,一定會讓“學講計劃”開出絢爛之花,讓學生成為真正的適應社會的人才。
(特約編輯 左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