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林
摘 要:高校輔導員一直處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前沿陣地,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貢獻。但在新形勢下,輔導員隊伍發(fā)展遇到了新的挑戰(zhàn)與困難,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需要長期關注和不斷改進。
關鍵詞:輔導員;隊伍建設;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2-03
一、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專業(yè)化程度不高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輔導員要按照黨委的部署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多方面內(nèi)容。這就要求輔導員不僅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能靈活運用相關知識與學生進行交流,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但目前高校招聘輔導員時一般不限專業(yè),主要要求是中共黨員、德才兼?zhèn)?、品學兼優(yōu),強調(diào)的是綜合素質(zhì)。許多高校輔導員并非來自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或管理等相關專業(yè),而上崗前又未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專業(yè)崗前培訓,導致其缺乏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工作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更談不上將相關知識素養(yǎng)內(nèi)化,并有效地指導學生。
2.職責與現(xiàn)實角色存在偏差
輔導員在高校學生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還需完成學校行政部門及所在院系布置的各項任務。從實際工作和擔任的角色看,輔導員的大部分時間和主要精力集中在學生的日常事務,成了單純地管理繁瑣的日常事務工作的管理者,甚至是學生的“后勤兵”。
3.得不到重視,缺乏職業(yè)認同感
輔導員的工作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一是大多數(shù)高校重學術科研,認為輔導員工作專業(yè)性不強,并不重視這支隊伍。這使大部分輔導員認為“地位低下、前途渺茫、責任重大”,并沒有將學生工作當做可以終身從事的事業(yè)。甚至部分高校管理者以及專業(yè)老師認為,凡是涉及學生的事情,均是輔導員的責任。 二是在社會中,很多人對輔導員了解甚少,甚至在固有印象里,輔導員就是學生的生活老師,可有可無。這些都導致輔導員缺乏職業(yè)認同感。
二、新形勢下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思考
1.加強輔導員隊伍專業(yè)化建設
輔導員不是學校富余、附屬的、名不副實的人員,而是專業(yè)性強、素質(zhì)要求高的教師。由于高校學生思想、知識上了一個新臺階,樂于接受各類新事物,因此高校輔導員工作是一項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時事政策、管理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多領域的工作,也是一項不斷面臨新形勢、新挑戰(zhàn)、新問題的工作。為了能跟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以及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輔導員無論經(jīng)驗多少、學歷高低,都要經(jīng)常性地接受專業(yè)化輔導與培訓。培訓一定要與輔導員實際工作相結合,針對輔導員實際工作中的困惑、遇到的棘手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培訓,而不是不分崗位地“一鍋端”。
2.明晰輔導員職責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中對輔導員角色的定位是高校學生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務者,并對輔導員的職能歸納為八項,包括做好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服務育人工作,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其中第十二條提出高等學校應根據(jù)輔導員崗位基本職責、任職條件等要求,結合各校實際,制訂輔導員評聘教師職務的具體條件,突出其從事學生工作的特點。這說明輔導員這一崗位具有自身的專業(yè)化特點,因此各高校要對輔導員進行系統(tǒng)性的崗前培訓及在崗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政策水平以及處理應急事件的能力,促進輔導員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3.改善輔導員管理模式
為了更好地推進輔導員的發(fā)展以及提高輔導員工作的成效,必須要改進輔導員管理模式,明確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和工作要求,理順輔導員與學校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工作關系,做到條塊分明、權責明晰;不能凡是與學生有關的事情都找輔導員,避免讓輔導員陷入繁雜的事務中,從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自身的理論學習、工作經(jīng)驗總結上。另外各高校要完善輔導員激勵機制,制訂輔導員工作考核的具體辦法,健全輔導員隊伍的考核體系,建立全面完整的評價考核系統(tǒng),考核結果要與輔導員的職務聘任、獎懲、晉級等掛鉤,定期評選表彰優(yōu)秀輔導員,調(diào)動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吳辰華.新時期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探討[J].科技信息,2009, (19):125-126.
[2]周 瑩,田 浩.高校輔導員面臨的工作困難及改進路徑探索[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08,(5):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