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雋祎
?
聾生智力評估的必要性及其改進建議
●王雋祎
摘要:當前,鮮有專門針對聾生群體編制的智力測驗。研究者大都直接將健聽生的智力測驗應用于聾生群體中,這往往會造成一些問題:第一,聾生群體內(nèi)部差異性過大,無法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分析結(jié)果;第二,健聽生的智力測驗缺乏聾生智力發(fā)展水平常模;第三,施測過程標準化程度不高?;诖耍@生智力評估應增強評估的群體適用性,建立專門的常模,并充分考慮聾生群體的差異性,以便更好地將評估結(jié)果運用于教育教學過程中。
關(guān)鍵詞:聾生;智力評估;改進
智力測驗,主要測驗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在教育教學中,聾生由于聽力損失,缺乏與健聽者的正常交流和溝通,這是否會影響他們的智力開發(fā)與發(fā)展?目前廣泛應用于健聽者的智力測量表是否適用于聾人群體?研究者該如何科學、準確地測評聾生的智力水平?如何進一步提高聾生智力測驗編制的標準化?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智力作為一種認知能力,包括感知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等。聾生由于聽力損傷而造成的語言發(fā)展障礙,是否會影響智力的開發(fā)與發(fā)展呢?國外研究者摩爾斯曾對相關(guān)問題進行過研究,分析歸納了聾人認知發(fā)展的3個階段。第一階段,認為聾人“差于常人”。認為聾人由于比同齡健聽者的記憶廣度要小,因此存在一定認知缺陷。第二階段,認為聾人思維方式是“具體思維”。聾人由于其他感官產(chǎn)生了補償機制,因而他們的思維方式與健聽人不同,而這種差異會導致他們在學業(yè)成績上的落后。第三階段,認為聾人“智力正?!?。有研究指出聾人在智力測驗上的得分與健聽人沒有顯著差異,并且考慮到聾人語言的貧乏和伴隨其他殘疾,他們在智力測驗中的得分已經(jīng)相當高了。
由于聾生的特殊性,對其進行專門的智力評估是必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第一,通過智力評估可以了解聾生的智力水平,與同齡健聽者及同齡聾生比較,揭示其智力發(fā)展狀況,從而確定其認知能力水平。第二,對聾生進行智力評估,能夠幫助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制定符合聾生智力特點的教學方案,有針對性地實施符合每個聾生特點的教育計劃,做到因材施教。第三,對聾生進行智力評估可以協(xié)助父母、教師及早篩查出智力落后的學生,給予正確的智力開發(fā)訓練,幫助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環(huán)境,同時還能夠發(fā)現(xiàn)智力超常的個體,對這種智力超常的聾生重點培養(yǎng),幫助他們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
目前國外研究者在對聾生智力進行測量時,主要采用非言語(操縱)智力測驗,包括韋氏智力測驗的操作量表、考夫曼兒童成套評估測驗(K-ABC)非言語部分、認知評估系統(tǒng)(CAS)、通用非言語智力測驗(UNIT)、希-內(nèi)學習能力測驗(H-NTLA)以及瑞文推理測驗等。國內(nèi)學者對部分測驗進行了修訂,但目前針對聾生群體編制的智力測驗很少,多數(shù)研究者直接將使用于健聽者的智力測驗應用于聾人群體,這種方法存在諸多問題。
第一,聾生群體內(nèi)部的問題。由于聽力損失的原因不同,聾生群體內(nèi)部存在差異性,比如先天耳聾或后天病理性耳聾的差異、耳聾發(fā)病年齡的差異、聽力損失程度的差異、父母或兄弟姐妹是否也是聾人的差異、在手語環(huán)境還是口語環(huán)境中成長的差異、是否伴隨其他生理或心理病癥(如腦癱、自閉)等。這些群體內(nèi)的差異性是研究者在對聾生智力分數(shù)進行解釋時必須要考慮的,即在解釋某聾生智力測驗得分低的時候,不能簡單地認為該聾生存在智力缺陷。
第二,測驗本身的問題。目前使用的智力測驗大都是以健聽者為常模編制的。直接以健聽者的常模標準來解釋聾生的測驗得分,有可能使聾生的測驗得分低于健聽者的水平,但這并不能表明該聾生智力低下。有研究發(fā)現(xiàn),聾人的言語智力得分比健聽者的言語智力得分普遍低一個標準差,造成這一結(jié)果的原因在于缺乏聽覺輸入的聾人,在語言習得上明顯晚于健聽者,而且其語言加工機制也可能與健聽者不同,因此不能簡單地將聾人智力測驗得分與健聽者常模直接進行比較。
第三,施測過程的標準化問題。由于聾生在理解測驗內(nèi)容時可能存在困難,因此在對其施測時多數(shù)會采取將問卷項目翻譯成手語的方式,以便他們更好地理解測驗內(nèi)容。但這一翻譯過程存在諸多無關(guān)變量的影響,如指導語中的細節(jié)信息可能被忽略、問卷項目用詞難以用形象的手語表達、項目描述與手語表達存在內(nèi)容上的差異等。施測過程的標準化是獲得有效測驗結(jié)果的重要保證。但目前在對聾生群體進行測驗的過程中存在諸多非標準化的干擾因素,從而影響效度。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適用于聾生群體的智力測驗很少,對聾生進行的智力測驗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聾生群體內(nèi)部之間的差異性、缺乏專門的常模、測驗信效度不高、書面語翻譯為手語過程中標準化程度不高等問題。這些可能會造成外界社會對聾生群體產(chǎn)生誤會,甚至歧視。因而,要針對目前聾人智力評估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改進,不斷完善智力評估測驗。
(一)增強智力評估編制的適用性
在編制聾生智力測驗時,要充分考慮到聾生群體的特殊性。
第一,聾生由于聽力損失,尤其是先天失聰?shù)拿@人,在語言習得早期缺乏語音輸入,導致他們在語言理解方面存在困難。因此在編制言語智力測驗的時候應考慮讓測驗題目的表述盡量簡潔明白,易于理解,避免使用生僻字詞或抽象、晦澀的概念,不用或少用比喻。
第二,在保證測驗信效度的情況下,力求測驗題目數(shù)適中,題目過多會增加群體的理解困難,同時易使被試產(chǎn)生疲勞、厭煩情緒。
第三,智力測驗編制完成以后,至少應請兩位聾人研究方面的專家或教師對測驗內(nèi)容進行評估,修改或刪除難以理解的項目,保證題目的效度。
最后,在施測過程中使用標準化手語進行翻譯,尤其是對年齡較小的聾童,在手語翻譯過程中要統(tǒng)一手勢、動作、眼神、表情等,并通過增加范例方便被試直觀、清晰地理解測驗的要求。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聾生使用言語智力測驗時存在的問題,智力測驗應盡可能地編制非言語智力測驗。
(二)建立聾生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常模
建立聾生智力常模,能夠準確地對測驗得分進行解釋,清楚地了解他們的智力水平,從而有效篩選智力落后和智力超常的聾生。對智力落后的聾生給予特殊的教育,使其能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對智力超常的聾生給予幫助,使其能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為社會做貢獻。
(三)考慮聾生群體中的差異性
聾生群體差異性較大,智力落后的原因可能是聽力的損失造成語言的貧乏,導致對言語智力測驗內(nèi)容理解出現(xiàn)偏差,也可能是在耳聾的同時伴隨身體其他的殘疾,導致智力落后于常人。為解決這些差異性問題,一方面可以考慮建立詳細的各種類型的標準化常模,另一方面可以編制適合各類聾生群體使用的測驗。
參考文獻:
[1]Braden,J.P.Deafness,Deprivation,andIQ.New York:PlenumPress.
[2]孟憲章,龔耀先.聾人智力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5,3(2):73-75.
[3]曲成毅,孫喜斌,張佩瑛.希-內(nèi)學習能力測驗中國聾人常模 [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6,(4):202-205.
[4]徐建平,張厚粲,郭枝,劉茜.斯—歐非言語智力測驗在特殊與普通群體中的比較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4,(8):55-59.
中圖分類號:G762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30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