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俏 楊曉燕 任啟晶
青海省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西寧 810007
?
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影響
金俏楊曉燕任啟晶
青海省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西寧810007
【摘要】目的探討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影響。方法將吞咽功能評級≤5級的60例腦卒中患者按數(shù)字分組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吞咽功能訓練,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采用Vitalstim電刺激治療儀。對比2組臨床效果。結果治療組治療有效率(96.7%)與對照組(63.3%)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與治療前相比,2組治療后吞咽功能評分均有所提高,但治療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喉上升減弱、誤吸程度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2組食物殘留量、進食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經神經肌肉電刺激療法治療可明顯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關鍵詞】腦卒中;吞咽障礙;神經肌肉電刺激
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是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據(jù)相關統(tǒng)計,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發(fā)生率可高達22%~65%[1],腦卒中后吞咽障礙(dysphagia after stroke,DAS)是導致營養(yǎng)不良、誤吸、肺炎的重要原因,也是導致腦卒中患者預后不良、死亡的主要因素。近年來,神經肌肉電刺激(NMES)治療吞咽障礙受到國內外關注。本研究于2013-04采用NMES治療DAS患者,探討其療效及可能的作用機制,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04—2014-08收治的60例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均符合腦血管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經MRI或CT檢查確診為腦出血和腦梗死,吞咽障礙評級≤5級。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44~85歲,平均(67.9±11.39)歲;病程1~5 d,平均(4.25±1.00)d;腦梗死21例,腦出血9例;單側卒中19例,雙側卒中11例。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37~83歲,平均(68.6±12.5)歲;病程1~7 d,平均(3.51±1.12)d;腦梗死23例,腦出血7例;單側卒中21 例,雙側卒中9 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吞咽功能訓練,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NMES。電極貼于咽縮肌、環(huán)咽肌及舌肌,波寬700 ms,電刺激強度6~21 mV,采用雙通道,邊刺激邊做空吞咽,根據(jù)患者表現(xiàn)逐步改進食物的質地和增加數(shù)量。2組均連續(xù)治療10 d。
1.3評價方法 參照才藤吞咽障礙7級評價法[2],由治療師記錄患者有無誤吸和侵入,是否有食物殘渣,是否有進食延遲情況以及進食量等。誤吸、喉上升、食物殘留、進食量評分標準[3]見表1。吞咽障礙分級[4]:重度0~2分,中度3~5分,輕度6~8分,正常9~10分。
表1 誤吸、喉上升、食物殘留、進食量評分標準
臨床治療效果根據(jù)入院時和治療后吞咽功能改變程度判斷。痊愈:吞咽障礙≥7級,吞咽障礙積分達到9~10分;顯效:吞咽障礙<7級,吞咽障礙積分增加6~8分;有效:吞咽障礙提升1~2級,積分增加3~5分;無效:治療后吞咽障礙無明顯變化,積分增加≤2分。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完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2組間療效比較采用等級資料秩和檢驗Mann-Whitney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22組吞咽功能評分比較見表3。
±s)
2.32組治療前后喉上升、誤吸、進食量及食物殘留量評分比較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誤吸、喉上升、進食量、食物殘留量
注:與對照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討論
近年來,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逐漸受到國內外的關注,一致認為早期對卒中后吞咽功能進行積極治療,可以明顯縮短病程,減輕患者家庭及社會負擔,降低腦卒中病死率,已成為神經康復領域的重要課題之一。
喉上升減弱是吞咽障礙、誤吸的主要原因。Bulow等[4]報道,誤吸、喉上升減弱極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喉的上升對氣道能夠起保護作用,有利于打開食道上括約肌。神經肌肉電刺激是利用預設的電刺激程序刺激咽喉部肌群,主要通過置于咽喉部特殊電極(舌肌、環(huán)咽肌及咽縮肌)對神肌肉施以電刺激,促使咽縮肌群收縮與擴張,恢復和重建吞咽反射的大腦皮質控制功能,以產生喉提升,避免誤吸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在結構和功能存在高度可塑性密切相關[5]。
本研究顯示,治療組有效率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5);與治療前相比,2組治療后吞咽功能評分均有所提高,但治療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喉上升減弱、誤吸程度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而2組食物殘留量、進食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Yokoyama等[6]報道相符。
綜上所述,NMES治療DAS主要通過改善喉上升減弱、誤吸程度起作用,療效肯定,能及時、有效恢復患者的吞咽功能,即時效應明顯。該方法對中度吞咽障礙患者療效較好,對輕度患者無明顯優(yōu)勢,對重度患者具有較好療效,可作為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宜盡早使用。該設備便攜小巧、操作方便、無創(chuàng)、無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本研究病例數(shù)較少,使用分層分析法,今后期待納入更多病例,采用分層設計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研究。
4參考文獻
[1]Lawrence ES,Coshall C,Dundas R,et 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acute stroke impairments and disability population[J]. Stroke,2001,32(6):1 279-1 284.
[2]高懷民. 腦卒中吞咽障礙的7級功能分級評價[J]. 現(xiàn)代康復,2001,5(10):78.
[3]Gary Y,Shaw M,Kristina K,et al. Vital stim curative therapy for severe dysphagia: myth or reality[J]. Laryngology,2007,116(2):36-44.
[4]Bulow M,Olsson R,Ekberg O. Do dysphagic patients with an abnormal pharyngeal swallow have a shorter survival than dysphagic patients with pharyngeal swallow? Prognostic importance of a therapeutic videoradiographic swallowing study(TVSS) [J]. Acta Radiol,2005,46(7):126-129.
[5]Rosemary M,Norine F,Sanjit B,et al.Dysphagia after stroke: incidence,diagnosis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J]. Stroke,2005,36(3):2 756-2 763.
[6]Yokoyama M,Mitomi N,Tetsuka K,et al. Role of laryngeal movement and effect of aging on swallowing pressure in the pharynx and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J]. Laryngoscope,2000,110(2):434-439.
(收稿2015-01-12)
【中圖分類號】R743.3;R741.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110(2016)03-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