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秋格
【摘 要】閱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其內(nèi)容多為文學作品,由此文學作品教學是其重點,對其教學模式探究具有現(xiàn)實意義。文章主要從探究式、比較式、朗讀式、讀說演評式等模式來設(shè)計文學作品教學,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文學作品;教學模式;教學設(shè)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3-0066-02
閱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文學作品是閱讀教學的重要部分?!读x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課程目標部分都分別就文學作品作出要求,即“能夠區(qū)分寫實作品與虛構(gòu)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欣賞文學作品,豐富情感體驗,領(lǐng)悟作品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薄霸陂喿x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guān)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由此可看出,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和中學語文文學作品教學模式探究的必要性。下面從三個不同模式入手,探究中學語文文學作品教學模式。
一、探究式教學模式
探究式教學模式是指學生在學習時,教師給出問題、事例,讓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思考、討論等途徑去探究,進而發(fā)現(xiàn)并掌握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罢n標”中強調(diào)“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1. 小說的探究式教學模式——以《孔乙己》為例
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并在此基礎(chǔ)上分析其主題思想。在探究式教學模式中,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會有不同的效果。如從“主題”的維度來分析《孔乙己》:
魯迅先生的經(jīng)典之作在思想上皆具有深刻性,對于選多少、選哪些文章編入教材一直存在著爭議。中學生應(yīng)向魯迅先生學什么,這需要深思。思想深刻的文章,中學生未能切身體驗,在教學中可不必深刻解讀,隨著學識的不斷增加,學生會逐漸認識深刻。就《孔乙己》來說,其內(nèi)涵豐富,解讀方式更是多樣,在中學課堂可將其變成文學賞析課。而“作者對炎涼世態(tài)中弱小者命運的心酸與嘆息,以及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是應(yīng)該讓學生深刻感受的?!边@可作為《孔乙己》在中學課堂教學中的一個主題??滓壹骸笆?lián)”了(眾人有何作為——無人尋找,無人過問)——若我們在當時,為孔乙己寫“尋人啟事”(加深對孔乙己的認識)——“聯(lián)系人”無可寫(他無親無友,無人問津)——旁人的“涼薄”。
2. 散文的探究式教學模式——以《荷塘月色》為例
散文是一種較為獨特的文體,它雖寫人事景物,但并不是向讀者介紹,而是為抒發(fā)所思所感,表達自己的思量感悟。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經(jīng)典散文,關(guān)于它的解讀眾說紛紜。閱讀孫紹振先生關(guān)于《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荷塘月色>解讀》一文,頗受啟發(fā)。由此,探究其教學模式:總的問題——作者夜游荷塘的活動軌跡都經(jīng)過了哪里?(家——荷塘……江南,江南是心里所到之處)。分別探討:一作者從家出來,看到的景物如何?(分析第二段景物描寫);二在去荷塘的路上,作者有哪些心理活動?(著重考慮“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理解作者此時內(nèi)心的寧靜與自由。讓學生結(jié)合一下,自己在晚上一個人時,是不是也會有類似作者的感受。);三荷塘月色究竟如何?作者心情如何?(學習景物描寫,以及體會作者的情感);四作者為何會想到采蓮?
正如王榮生所言,“散文是要表現(xiàn)自己眼中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與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要注重作者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始終圍繞獨特的這一篇,進入文本之中”。因此,散文的閱讀教學,需注重“這一篇”中作者的所思所感。
二、比較閱讀教學模式
孫紹振先生《解讀語文》一文序言中,寫到“很多教師進入不了文本隱形的深層,讀不出文體風格的講究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習慣于孤立地讀經(jīng)典,不能在歷史語境中把眾多的經(jīng)典文本加以比較。要在比較中顯出人格與風格的精彩。”比較閱讀是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式,可同題材比較,也可同主題比較,只要能找到切合的比較之處,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1. 同題材散文比較閱讀模式——以朱自清的《春》和林斤瀾的《春風》為例
筆者曾經(jīng)問過一個東北的小學生,秋天是什么樣的季節(jié)?原本以為他會回答“收獲的季節(jié)”,但他的答案卻是“寒冷的季節(jié)”,這與常聽到的衡量秋天的詞大相徑庭,令人深思。正如一直以來對朱自清筆下的《春》無比贊美一樣,會不會也把他筆下的春光作為唯一的標準去衡量全國各地的春天呢?因此,通過比較閱讀教學,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的春天。首先,閱讀《春》。找出它的描寫對象及描寫特點:江南的春,婉約,柔和,細膩。其次,對比閱讀《春風》這是一種怎樣的春?北方的春,粗豪,豪邁,蒼勁。最后,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春放置一起,比較不同的美——江南春天的美是一種易于察覺的美,是文人氣質(zhì)的美;而北方的春天是一種潛在的美,是北方勞動漢子的美。
2. 詩歌比較閱讀教學模式——以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鄉(xiāng)愁作為人類普遍的情結(jié),是詩歌創(chuàng)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不論是古詩詞,還是現(xiàn)代詩歌,都以此作為抒情的基礎(chǔ),譜寫動人的篇章?!多l(xiāng)愁》和《天凈沙·秋思》這兩首時代相差甚遠的作品,恰恰因“鄉(xiāng)愁”有著相比之處。因此,在詩歌教學中,可設(shè)計如下比較閱讀教學模式。
第一,賞畫面。朗讀兩首詩,找出其中的意象,尤其意象的特點,試著勾勒出畫面。教師帶領(lǐng)學生分析一首,另一首學生合作解決。
第二,悟意境?!短靸羯场で锼肌窢I造了怎樣的意境,是如何營造的?而《鄉(xiāng)愁》通過這些獨特的意象,將四個畫面聯(lián)系起來,整體如何表達情感的?endprint
第三,析構(gòu)思。從形式和內(nèi)容兩個方面分析構(gòu)思的精巧。
第四,品感情。詩歌是抒情的產(chǎn)物,兩首詩運用不同的事物道出了同樣的深情。
三、朗讀(誦讀)教學模式
《課標》中多次出現(xiàn)朗讀、默讀、熟讀等,體現(xiàn)出了對“讀”的高度重視?!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北砻髁朔e累的重要性,更是體現(xiàn)出“讀”的關(guān)鍵。因此,對于或短小精悍,或語言優(yōu)美,或情真意切的作品可以采用朗讀教學模式,在讀中想,在讀中學。
1. 散文自讀自悟式教學——以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為例
“創(chuàng)設(shè)情境——自讀自悟——商討學習——悟讀學習——質(zhì)疑領(lǐng)悟,這五個環(huán)節(jié)是散文教學中最常見的‘自讀自悟?qū)W習方式,這種方式并非一成不變,也可以運用其他變式?!币罁?jù)這種基本學習方式,結(jié)合優(yōu)秀課例,對《秋天的懷念》作出朗讀教學設(shè)計。具體如下:
第一,教師深情師范,引入課題,“秋天的懷念”,懷念的是什么?引起學生興趣,并談其切身感受。
第二,學生在有了感受的基礎(chǔ)上自讀課文,結(jié)合感受,圈點勾畫。(找出母親與“我”有著怎樣的共同之處,同時有些怎樣的表現(xiàn)?)
第三,細讀課文,合作交流,著重談?wù)勀赣H與“我”的具體語言、動作等,概括人物形象。(“我”有著怎樣的表現(xiàn),體會“我”的情感。面對癱瘓的兒子,同樣重病的母親如何關(guān)懷生病的兒子的?你從中體會到怎樣的情感?)
第四,集體朗讀重要段落,合作探究,體會母親“好好活”的期望,以及懷念的深刻含義。(問題設(shè)置:文章結(jié)尾為何濃重墨彩寫菊花?“秋天的懷念”懷念的究竟是什么?)
2. 詩歌誦讀教學模式——以柳永的《雨霖鈴》為例
“誦讀就是以清晰響亮的聲音、飽滿的感情和恰當?shù)墓?jié)奏,把作品的意態(tài)、語氣生動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闭b讀法是詩歌常用的一種方法,因為是詩人用精煉的、富有韻律的語言來承載思想和感情的藝術(shù),需要以誦讀來體味其妙處?!岸砥湟簦淖砥淝椤笨芍^是真實寫照。
將《雨霖鈴》設(shè)計為“四讀”教學思路。一讀感整體——讀準字音,落實基本知識,結(jié)合注釋了解詞意;二讀悟意境——意境的創(chuàng)造離不開意象的選擇,在這首詞中有多種意象,分析這些景象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情思成為了意象,進而構(gòu)成全詞的意境,把握好節(jié)奏;三讀味情感——詞的上片書寫別前的凄涼氛圍及別時的難舍難分;下片書寫作者,讓我們看到一幅孤清冷落的別后圖景。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分析過后,帶著詩人的情感及自己的領(lǐng)悟再次朗讀;四讀明寫法——上片寫實在的分別場景,下片寫作者想象的別后圖景(一實一虛,虛實結(jié)合);作者的情感寄托在意象中,寄托在景物中(景中見情,寓情于景的寫法)。
除上述教學模式外,還有更多的教學模式有待探索。例如,跨文本閱讀教學模式。講述楊絳的《老王》時,應(yīng)當結(jié)合其在同一時代所寫的《丙午丁未年紀事》,通過對后者的閱讀,讓學生更為深刻地了解到當時老王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又如,讀說演評的戲劇教學模式以品味、鑒賞、表演等形式來理解戲劇,培養(yǎng)學生能力。言而總之,文學作品的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在不斷發(fā)展之中的,教師需要不斷結(jié)合文本樣式,探索適合的教學模式,為教學增添色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譚桂林.中學生應(yīng)向魯迅學些什么[J].語文建設(shè),2013,(11).
[4] 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5] 錢理群,孫紹振,王富仁.解讀語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4.
[6] 吳積雷.散文“自讀自悟”式閱讀教學設(shè)計[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07,(3).
[7] 賀衛(wèi)東.中學語文教材研究與教學設(shè)計[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1:1.
(編輯:易繼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