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蘭
【摘要】文章介紹了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理論基礎——積極心理學,詳細闡述了積極心理學的希望理論,并進一步探討希望理論在高中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希望理論在高中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希望理論 高中生 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應用策略
一、引言
新課改強調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注重學生的積極發(fā)展。而積極心理學強調挖掘人自身的積極潛能,以人實際和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為出發(fā)點,注重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發(fā)展性”,契合了新課改的理念要求。其中,希望理論是積極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充分展現(xiàn)了人的“積極性”“主動性”與“發(fā)展性”,且提高個體希望水平,對改善人際與學業(yè)水平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教育實踐中也凸顯了其理論的實用價值,值得深入探討與應用。
二、積極心理學與希望理論
“積極心理”“積極教育”和“積極心理學”等都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基礎,“積極心理學”更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胺e極心理”“積極教育”等早已經被學者們關注并進行實踐研究,然而直到賽里格曼在1998年美國心理學會(APA)年度大會上首次提出積極心理學,倡導積極心理學運動,并將此作為他在職的最重要使命之一,積極心理學才開始正式受到世人的關注。順勢在國外掀起了一陣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熱潮,并形成了“一個中心三個支撐點”的理論體系:以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為中心,以積極體驗、積極人格特征,積極社會制度或者積極組織為三個支撐點。積極心理學與傳統(tǒng)消極心理學關注問題為主,只重視對個體缺陷的彌補、傷害的修復不同,它的研究重點指向人自身的積極因素,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實際和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為出發(fā)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來對人的心理現(xiàn)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fā)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近年,積極心理學一經引入我國,迅速引起心理學界的廣泛關注,并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引起極大反響。如孟萬金發(fā)起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就在國內引起熱潮。
而“希望”作為個體積極的心理資源,屬于24種積極品質之一,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在國外已有很長的研究歷史。希望理論的應用研究在醫(yī)學臨床和教育行業(yè)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近些年來,“希望”也得到國內學者的青睞。心理學界對希望的理解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傾向于情緒理論的研究,認為希望是一種情緒體驗;二是傾向于認知理論的研究;第三種觀點認為希望既包含認知成分,同時也包含情緒成分。認知情緒整合論得到了當代學者們的基本認同,其中比較具代表性,并已被普遍應用的是Snyder等人提出的希望理論。Snyder等人(1991)認為希望是一種朝向目標的思想,包含兩個部分:一是“路徑思想”(pathways thinking),即個體認識到自己能夠尋找到實現(xiàn)愿望目標的途徑,也可以理解為達到這些目標的一般策略(路徑)的知覺能力;二是“意志思想”(agency thinking),即個體認識到在實現(xiàn)愿望目標的過程中自己需要意志力,也可認為是在追求目標過程中運用這些路徑的動機(能力)。Snyder等人的研究對希望的結構進行分析,為個體希望的培養(yǎng)提供了現(xiàn)實的可操作性。
孟萬金倡導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已經在部分地區(qū)推行并取得一定成效。希望理論作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理應成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高中生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中,希望理論的應用是具有強大的實踐價值的。有學者提出“如何提高希望,如何運用希望的特質幫助人們更好地應對困境,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其具體的干預策略的研究較少,這些都是在未來的研究中值得研究的方向”。有部分研究者也嘗試探討了“希望理論”在學生群體的應用研究,如張青方研究發(fā)現(xiàn)團體干預訓練可以顯著地增強大學生的希望特質,提升他們的總體希望水平;田莉娟對中學生的希望特質進行干預研究也發(fā)現(xiàn),希望特質的團體干預訓練可以顯著提高中學生的希望特質水平。不同的是,張青方的干預對動力思維特質的改善尤為顯著,而田莉娟的干預對路徑思維的改善尤為顯著;相同的是,他們都很少對“目標”進行干預,然而都印證了希望理論在高中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的實踐可以成為可能。筆者在高中生心理教學、心理咨詢和班主任工作中利用了希望理論,也已初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希望理論在高中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
Snyder希望理論的模型認為希望的結構和內容主要包括:目標、動力思維、路徑思維與障礙等。另外,Snyde等人認為“情緒”僅僅是希望行為系列個體對目標認知的附屬產物,沒有將之作為希望的必要成分之一。如有認為積極和消極情緒是目標指向的希望和無望思維的副產品。然而筆者認為,現(xiàn)實中的個體在追求目標過程中,無論是否遇到障礙,都會伴隨各種情緒的影響,情緒在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影響因素,因此“情緒”也是希望要特別注重的因素。當然,一般情況下情緒的積極影響才會促進目標的實現(xiàn),成就“希望”。鑒于此,筆者嘗試從希望的結構和相關因素出發(fā)來探討和分析希望理論在高中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
(一)目標思維的重要性
Snyder等人認為希望是“途徑思想”和“意志思想”的合金,且這一過程是以目標為核心。在具體情境中,希望過程的目標定向行為是由以下三個因素共同決定的:(1)對結果或目標等級的價值評定;(2)對達到目標的所有可能路徑的思考及相應的期望;(3)對個人動機的思考,以及對這些目標路徑的功效評價。從這里可以看出,意愿動力及路徑是以目標為中心的。因此,個體的目標在個體希望的產生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依據(jù)希望理論,當一個目標可以達到,具有挑戰(zhàn)性,障礙也可以克服時,希望是最強烈的;當我們確定目標不可能達到時,則感覺無望。目標是具有導向功能,并能激發(fā)個體行為動機的力量,不然就失去了目標的效應;目標最好是清晰的具體的,并且是可變動的,當最迫切的目標實現(xiàn)之后就可以嘗試擬定下一個主要目標。當然,目標必須是可行的才成為真正有價值的目標,可以擬定一個較之個體當前階段能力范圍超前一些的目標,這樣更能激發(fā)個體的動力與積極性。實踐中發(fā)現(xiàn),目標的這些特性更能引導高中生積極去行動和激發(fā)其動力。
(二)路徑思維的關鍵性
加強路徑思維的基本原則是目標分解和尋找替代方法。目標分解是指借用行為塑造技術中的小步子原理,把一個大的、時間跨度很長的目標分解成一系列小的、相互之間有邏輯聯(lián)系的目標。為達成這些目標,就要制訂相應的計劃、方法和策略。路徑思維就是達到這些目標的一般策略(路徑)的知覺能力,具體而言就是方法、策略等。個體的策略、方法的可行性或者有較多較好的備用策略對實現(xiàn)目標是非常關鍵的。高中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學習目標和生活目標的實現(xiàn),正確的可行的方法策略尤為重要。
(三)動力思維的必要性
動力思維即“意志思想”,或者說個體的信念系統(tǒng)。動力思維在持續(xù)地追求目標過程中,尤其是遇到障礙時,發(fā)揮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動力思維提供了目標追求所需要的動力。希望療法中,回顧成功經驗、發(fā)展積極思維和選擇難度適當?shù)淖幽繕硕际羌訌妱恿λ季S的有效手段:回顧成功經驗或積極因素有利于來訪者把注意力轉向積極方面,從而加強動力思維;通過歸因方式的訓練可以改變來訪者消極的思維方式,重新獲得活力;把目標分解成對來訪者難度適中的子目標也是增強動力思維的有效途徑。通過設置合理的可行性的子目標,訓練其合理的可控的歸因方式,能激發(fā)高中生學習的動力。
(四)情緒力量的必然性
霍爾(G.S.Hall)將青年期形容為不可避免的“疾風怒濤”的時期。處于這個時期的學生,在情緒表現(xiàn)上出現(xiàn)明顯的兩極性和矛盾性。高中生可能因為一次班級球賽的勝利而歡呼雀躍,也可能因為一次成績的不理想,人際間的小矛盾而悶悶不樂,甚至影響睡眠,上課也受這些事的干擾,這勢必會影響其在校的學習和生活。然而高中生往往以積極的情緒體驗為主,熱情飽滿,富有朝氣。其情緒往往高亢強烈,充滿激情,開始更多地考慮未來并充滿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在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情緒的伴隨是必然的,引導其調節(jié)好情緒,發(fā)揮情緒的積極力量是可行的,是必然的。
四、希望理論在高中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策略
希望還存在更為普遍的意義,就是幫助個體利用這一積極心理品質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和發(fā)掘這一品質的潛力,使個體生活得更幸福,工作更富有成效,擁有更完美更積極的人生。
國內外已經有很多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希望水平與個體的人際關系、學業(yè)成績有密切關系,希望水平高的個體,其人際滿意度高,學業(yè)成績也就好。根據(jù)前文的分析探討,可以從希望的結構出發(fā),對希望進行干預,提高高中生的希望水平。首先,注重目標的合理擬定,多層次分重點,并且把大目標、長遠目標分解為更小的子目標和短期目標,可以擬定一個較之個體當前階段能力范圍超前一些的目標,一步一步實現(xiàn),一點一點進步;其次,幫助高中生制訂學習計劃,引導各種學習方法,當然也包括教育的方法策略,拓寬其路徑思維;再次,注意觀察和激發(fā)其學習動力,抓住個體的特點為突破口,多鼓勵來激發(fā)高中生動力;最后注意情緒的調節(jié)力量,可以通過個別輔導或者團體活動達到這一目標。希望的干預可以應用于個體咨詢中、團體輔導活動中,也可以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中,促進學生希望的積極品質的培養(yǎng),深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