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秋
(唐山市果園賴旺莊小學)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研究
◆李春秋
(唐山市果園賴旺莊小學)
《品德與社會》課程作為小學課程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以品德教育為核心,以培養(yǎng)小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正確的價值觀為目標。這門課程作為一門綜合基礎(chǔ)學科,是校園對小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對小學生正確引導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小學生《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水平,提升教學有效性是擺在所有小學德育與社會教師面前的一大課題。
小學 品德與社會 課程教學 效果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也明確了相應(yīng)的課程教學標準,明確要求廣大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師嚴格落實《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各項要求,立足于小學生的特點,不斷改進教學方式,確保該門課程教學能夠順應(yīng)新課標的要求,也能夠達到小學德育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并通過有效的社會活動培養(yǎng)正確的認知能力。筆者作為一名小學德育教育工作者,深知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以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以及對民族精神的傳承與弘揚為己任,不斷加強對這門課程的研究,以切實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達到預(yù)期的教學目標。本文通過對現(xiàn)階段我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深入分析,針對性地提出了提升該門課程教學效果的有效對策。
盡管教學改革不斷深入,但植根于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家長內(nèi)心的語文、數(shù)學、英語是主科,而科學、品德與社會等學科為副科的觀念很難改變。由于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不足,無論在課程設(shè)置、教師配置和教學管理上都較三大主科略低一籌。我們知道,教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織者,對小學生學習品德知識和社會知識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如果教師缺乏該門課程的教學經(jīng)歷,且沒接受過專業(yè)系統(tǒng)的培訓,很難將這門課程上好。同時,很多德育教師仍然在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仍然是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記,缺乏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開發(fā),未能讓學生有效的思考,也沒能讓學生去分析自己的看法,這就造成很多學生能夠熟練地將課本上的內(nèi)容進行復(fù)述,但被問及如何認識這一問題時就不能完整、清楚地進行表達。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對學生理解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也不利于該門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除此之外,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還存在著較嚴重的應(yīng)試化傾向,看重的是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情感表達,嚴重阻礙了學生對心靈美的追求,也削弱了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力和領(lǐng)悟力,讓學習過程變得枯燥而乏味,德育教育成了機械性的重復(fù),學生的整體氣質(zhì)變得呆板沉悶,對課程缺乏興趣。這些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效果,也不利于對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值得我們深思。
針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的上述問題,筆者認為提高該門課程教學有效性的解決策略如下:
一是要切合小學教學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小學德育教師要以新課標確定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標準為依托,以三維目標為教學目的,再充分把握小學生智力和思維發(fā)育特點,制定出盡量科學合理的課程教學目標。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jù)教學進度和學生的接受程度適當?shù)貙虒W目標進行微調(diào)和修改,使其更加趨于科學合理。在教學目標確定后,德育教師要將對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與方法、情感、和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培養(yǎng),避免理論與實踐的脫鉤。這就要求德育教師在教學中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真正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尊重學生,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開展教學,深層次觸碰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使學生得到關(guān)注好人文關(guān)懷。與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立足差異,因材施教,照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使他們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和提高,都能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以正確的認識走進生活。此外,教師在制定了《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后,要千方百計地將教學目標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這樣才能體現(xiàn)出目標制定的價值。
二是對課程教學精心設(shè)計、多下功夫。課程教學設(shè)計實際上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設(shè)計規(guī)劃,只有進行有效的前期規(guī)劃,才能使課堂教學內(nèi)容更豐富、形式更活潑、效果更豐碩。教師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時,要遵循認知、體驗和實踐有機結(jié)合的原則,如何巧妙地引出本節(jié)課所要講授的內(nèi)容,如何循序漸進地讓學生認知,如何通過提問、交流、分組討論等方式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讓學生在探索中總結(jié)出良好的品德習慣,在引導中學會借助榜樣的示范作用,使整堂課精彩紛呈、別開生面?!镀返屡c社會》課堂教學設(shè)計看似容易,實際上對德育教師有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師積極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如借助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教學方法,將生活中的場景引入課堂,并要求學生扮演各種角色,親身體驗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另一方面,要積極發(fā)揮教師在德育課堂中的主導作用。眾所周知:“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們要有耐心的引導,要善于對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傾聽,要對小學生有足夠的尊重和關(guān)懷,還要積極有效地引導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要更多地借助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手段使這門課程教學內(nèi)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靈活。因此,教師要認識到自己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作用,不斷自我完善和提高,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主導作用,使制定的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也使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斷提升。
任何人都脫離不開他所存在的社會,每個孩子其實都是“社會人”,我們在對其進行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外在的社會環(huán)境對孩子產(chǎn)生的影響。首先,每個孩子都生活在各個家庭中,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這就需要教師有機結(jié)合學校與家庭的關(guān)系,相互溝通,及時掌握學生在家庭中的情況,積極營造學生與家人之間核膜融洽的家庭氛圍,同時讓學生主動與家人一起參與社會思想道德活動,使孩子與家人同時得到正能量的熏陶,共同培養(yǎng)和塑樹良好的品德和習慣。同時,《品德與社會》教學的課堂還可以搬到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去,通過課堂習得的基本知識和初步認知,在參與活動中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融合。例如,學??梢越M織紅領(lǐng)巾關(guān)愛活動,德育教師分批組織帶領(lǐng)學生到敬老院慰問老人,為老人表演節(jié)目,帶去歡樂,使他們理解尊敬老人要付諸行動?;顒咏Y(jié)束后,分組交流,談自己的心得體會,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認知的理解,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印象,做到知行合一,能收獲更好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教師要巧妙地將在社會中、家庭中、校內(nèi)活動中以及德育課堂中的知識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整合,使學生無論在哪里,都能夠得到德育教育,為其快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總之,教師要不斷提升《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會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如何更有理想和報負,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這樣就達到了德育教育的教學目標。
[1]徐化偉.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思考.科學教育,2016,(09):341.
[2]吳盛華.試論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考試周刊,2015,(02):131.
[3]孫亞斌.關(guān)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的思考.新課程,2013,(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