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涌
?
對普通高校視唱練耳課程改革的構想
姜 涌
(重慶文理學院,重慶 402160)
摘 要:視唱練耳作為普通高校音樂學院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必修課,它既是一門理論課程,同時也是一門技法課程。視唱練耳課程效果的優(yōu)劣,不僅僅是教師教學方式的呈現(xiàn),也是學生學習方法的反饋,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這門課程是否需要進行革新——無論是教師的教法還是內(nèi)容等。面對當前傳統(tǒng)的視唱練耳教學模式,從教學實踐出發(fā),本文提出了一些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的辦法,以便更好為學生專業(yè)技能、理解和體驗音樂內(nèi)涵打好基礎。
關鍵詞:視唱練耳;音樂教學;教學實踐改革
對學習音樂的每個人來說,視唱練耳這門課程并不陌生。或者說,視唱練耳在音樂學習中無時無刻不存在。這門課程雖然在我國出現(xiàn)不算太早,但發(fā)展卻有目共睹。視唱練耳作為普通高校音樂學院的一門必修課,是專業(yè)化程度相對廣泛的一門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基礎性的綜合交叉學科。所以,視唱練耳教學效果及方式會直接影響到每個學習音樂的個體和學科的發(fā)展。作為學科專業(yè)教師,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筆者面對當前普通高校視唱練耳教學現(xiàn)狀,探討性地論述這門學科在多樣性教學方式中進行課程改革。
傳統(tǒng)的視唱練耳教學有人說主要是兩部分,即視唱和練耳兩部分,也有人說主要有三部分,即視唱、練耳、音樂分析和感知。其實視唱練耳作為一門綜合課程,作為音樂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學科,它不僅是提高人的音樂技能知識、更是體現(xiàn)音樂修養(yǎng)、再現(xiàn)音樂品格的一門課程。
(一)視唱練耳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
在每個學習音樂學生的心中,視唱練耳課程都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記憶:一班同學、一位教師、一間教室、一臺鋼琴和電腦,學生不停地唱、聽,教師不停地講、彈。一堂課下來,教學計劃估計完成了,學生的收獲怎么樣?我們是否發(fā)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這堂課的教學效果如何?我們是否在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盡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效果不言而喻。
(二)視唱練耳課程設置
作為學習音樂的一條重要途徑,視唱練耳課程在各音樂系院都有開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音樂學專業(yè)一般都有兩年的學習時間,一般一周至少兩學時,也有的學校一周四學時。有的學校舞蹈學開了半學期的視唱練耳。一般都是在一年級開始學習該課程。
(三)視唱練耳的教材選用
據(jù)了解,各音樂系院教材沒有統(tǒng)一的要求,多根據(jù)學校學科教師自己需要決定選用。就現(xiàn)狀而言,有的學校選用西安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室集體編寫的《視唱分級教程》、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視唱練耳教研室編著的《視唱練耳》分級教程、王光耀、黃明智主編的《視唱練耳教程》、許敬行、孫虹編著的《視唱練耳》和上海音樂學院視唱練耳教研室主編的《單聲部視唱》等。一些音樂系院也提倡本校教師自己研發(fā)教材為本校學生內(nèi)部使用。可謂教材繁多、種類齊全。
(四)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
和所有課程一樣,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是差異性比較大。就同一學生,有的視唱不錯,聽辨不太理想;有的學生聽辨較好而視唱識譜很慢,音準不好。再有不同地區(qū)在招考內(nèi)容上的差異導致學生在學習進度上的差異等。如果連最基本的音準節(jié)奏都不能較好把握,教師就沒太多必要講解把握風格、明確調(diào)式調(diào)性、句逗的銜接等作品的處理,讓學生去理解、體驗音樂的美和視、聽、想、唱、記的結(jié)合也許引導起來就有些牽強,更沒有余力詮釋音樂與修養(yǎng)與人生的素質(zhì)教育了!
既然這樣,視唱練耳教學是不是已只是45分鐘的“時間藝術”?恐怕,連技術都談不上!這種教學效果也只是周而復始的重復直至結(jié)束吧!那么怎么才能突出視唱練耳的課程特點、才能提高教學質(zhì)量,怎么通過這門課程讓學生更好感知音樂、理解音樂、思考音樂是我們值得研究的課題。
馬克思的座右銘是懷疑一切!帶著審視的態(tài)度去看待事物有時是新事物產(chǎn)生的開始。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嘗試去改變、去創(chuàng)新一些以前不曾用到的教學方式和手段。
(一)好的教學制度應該延續(xù)和推廣
分級教學制度:一些國外和國內(nèi)音樂院校在學生進校時就對學生進行視唱練耳的測試,根據(jù)測試成績決定學生學習進度,每學期期末根據(jù)學生測試成績再次分班,學時不變、學生總?cè)藬?shù)不變;如果學生成績特別優(yōu)秀可以免修。個別學校這種制度已實行多年,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種因材施教的方式雖然很好,但由于種種原因,大部分學校得不到普及,甚是遺憾!
(二)豐富教學內(nèi)容,教學形式多樣化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所有內(nèi)容幾乎都是以歐洲傳統(tǒng)大小調(diào)體系和我國民族五聲音節(jié)體系為主,學生視唱、聽記、練習都依賴鋼琴十二平均律為基準,這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已成為較少再思考的一種標配。
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會給學生一種固化思維。視唱練耳不單是音高、節(jié)奏的學習。在世界音樂領域中,我們還忽視了在音樂中處于極其重要的西亞、南亞以及我國新疆等地方具有的波斯—阿拉伯音樂體系的音樂和非洲黑人音樂等。關于這些音樂,我們在鋼琴上無法再現(xiàn)其特有的音樂形態(tài),但我們可以讓學生聆聽、讓學生思考,讓他們接觸、了解更多元的音樂文化。通過內(nèi)容的充實延伸其音樂思維,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我們除了強調(diào)音樂各要素的訓練,可以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讓他們學習。可以讓他們視唱再聽記一些用不同樂器演奏的各國音樂名曲片段,如門德爾松《e小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勃拉姆斯《匈牙利五號》的第一主題等;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分析、聽記當下主流媒體競演音樂的前奏或片段器樂演奏部分,讓學生去體會作品力度、速度的變化等。這些新穎的配器方式以及更人性化的音樂演繹形態(tài)會給學生一種真正的音樂感受。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應試教育同樣是最好的素質(zhì)教育。學生常有唱不準、聽不了、記不下的現(xiàn)象,其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習方法和練習較少所至。如果先給學生制定比較完善的制度,再定期讓學生自己組織相互測試,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視唱中注重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分析
在教學中,視唱可以以兩種形式進行:第一種看譜即唱,可以是單聲或多聲部音樂的即興演唱或有歌詞的聲樂作品看譜唱詞,第二種是老師以作業(yè)的形式布置給學生課后練習的重點視唱曲目。
對于第一種,要求所有學生都較好完成,有一定難度。它需要學生有較好的視唱基礎,即在音準節(jié)奏有較好把握的情況下相互配合、協(xié)調(diào)聲部、迅速反應來詮釋作品,在短暫時間做到看、唱、想、聽、動各個感官在同一時間共同協(xié)調(diào),為詮釋完整的作品服務。
第二種情況學生會有充分時間在課后查閱資料、思考練習,教師會比較詳細講解作品。當然,它需要教師有較高的音樂專業(yè)綜合素養(yǎng),在此時,教師猶如一個樂團的指揮。這對學生深入理解作品風格、把握結(jié)構、分析音樂要素,掌握較高視唱技巧很有好處。譬如我們在演唱一些京劇選段時,教師就應該講清楚它是西皮還是二黃聲腔,它在劇中表現(xiàn)什么,應該用高亢活潑還是用端莊緩慢的情緒來演唱等。
視唱不單是一門綜合的音樂專業(yè)技術,讓學生感受、聆聽、思考則更是一門復雜的音樂藝術。在教學中學生唱的同時啟發(fā)學生聆聽聲音的位置、聲部的均衡、音色的處理,強調(diào)音樂性,重點在“樂”等,這樣也許更能接近音樂本身。
(四)讓音樂聽辨無出不在,讓學生認真聽音樂
音樂無處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聽辨能力也可以隨時進行。如果教師要求學生在每周上課時交一份他們在課后聽的一些旋律片段或音樂和聲進行,或讓學生聽聽演奏的樂器音色特點或音樂結(jié)構等,上課時教師抽樣并做個簡短的點評,讓學生更多元理解不同的音樂思維和風格也許會更有利于教學。
隨著數(shù)字化視唱練耳教學的深入研究,我們也可以充分借此資源,服務于學生,充實于教學,把學生所學知識轉(zhuǎn)化為實際運用能力。
視唱練耳作為普通高校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專業(yè)基礎課程,為了順應學科的特點、學生的成長、社會的發(fā)展,改革勢在必行!何時改、怎么改也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給專業(yè)任課教師多一些交流的機會,多參加一些視唱練耳專題的研討,讓教師先在認知上有所提高,是該課程改革的前提!
有一個好的課程評價體制是視唱練耳課革的關鍵。好的評價體制會把差的學生變成好學生,注重平時練習,夯實基礎,細化評分細則,給學生一個成長的過程。普通高校視唱練耳不同于專業(yè)音樂院校,但我們可以借鑒,取其精華為我所用,國外的一些先進經(jīng)驗更要學習。千教萬教教人成真,千學萬學學成真人,視唱練耳這門學科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相信會越來越有趣而生動。
[參考文獻]
[1] 趙易山.多元語境下的藝術搞笑視唱練耳學科改革新探[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04.
[2] 解曉瑞.論高師視唱練耳的實踐性教學與改革[J].藝術探索,2014,12.
[3] 張雯.國內(nèi)音樂院校本科視唱練耳專業(yè)方向教學現(xiàn)狀分析與研究[D].2010,05.
[4] 鄧興軍.論新疆維吾爾民歌在視唱練耳中的運用研究[D].2012,06.
[5] 韋喜鄉(xiāng).新時期高師視唱練耳課程改革探索[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5,01.
作者簡介:姜涌(1976-),男,重慶文理學院音樂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理論研究、器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