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慶
摘 要 從任務驅動與演示教學特點入手,闡述運用該教學方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以便更好地用好這種教學方法,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服務。
關鍵詞 初中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演示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23-0129-02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對初中生進行信息技術教育,不僅讓他們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這是學科教學的根本任務。在具體實施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新穎的課堂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與演示教學。采用這種教學方法的一般步驟是:首先設置“任務”引發(fā)學生思考,通過教師的“演示教學”讓學生從中解決問題,最后學生“演示練習”加固理解。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既符合學科教學特點,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1 任務驅動與演示教學法的特點
將任務貫穿教學始終 改變傳統(tǒng)的以“知識點”為課堂教學線索的做法,而是要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學科的特點,通過一個個簡單的“任務”,并將這些“任務”組成知識模塊,精心設計好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以問題激發(fā)、學生參與、教師演示來逐步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也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強調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注重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讓學生根據(jù)“任務”的需求來學習,由被動轉變?yōu)榉e極主動探求知識,改變傳統(tǒng)學習觀,從而實現(xiàn)“學會”到“會學”。
突出學生能力發(fā)展 任務驅動與教師演示法強調教學內容的針對性,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意識。新課程理念下積極倡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突出強調學生能力的發(fā)展。采用任務驅動與教師演示法為課堂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對照需要完成的“任務”,積極主動探究所需知識,在其過程中讓他們的綜合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局限于教師的演示過程,還會積極地去思考、探索每個人的思路,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提升綜合能力。
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其中“演示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滿足各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讓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對于眾多人數(shù)的班級,每位學生學習能力有差異,加之部分學生在小學時根本沒有開設信息技術課,或接觸的相關知識甚少,這就造成接受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勢必導致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不同。通過演示教學,讓學生從中獲取必備知識,在實踐中理解抽象理論,從而完成教師的“任務”;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還能選擇不一樣的處理方法,提高實踐操作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提倡的任務驅動、演示教學法是一種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加以引導的新穎的教學方法。這樣便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是以完成一個“任務”作為驅動來進行教學,完成教學任務。不僅獲取必備基礎知識,還以此為基礎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2 任務驅動與演示教學法實施的基礎
任務設計要有一定的層次性 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是要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掌握知識,激發(fā)參與熱情,提高綜合能力。因此,任務的設計至關重要。根據(jù)課標要求,對教學目標進行合理分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來設計每一個模塊,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也就是說“任務”要有層次感。這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注意每位學生的特點與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充分考慮學生的現(xiàn)有文化知識、認知能力等,讓學生在完成每個小的任務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氛圍 根據(jù)教學內容,確定好每個環(huán)節(jié)的任務,將之滲透于適宜的情境氛圍之中,通過設置特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便會自覺自愿地學習,主動完成學習“任務”。如在學習有關網(wǎng)頁的制作方法時,為了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境氛圍,教師不妨課前就搜集一些精美的網(wǎng)頁,包括節(jié)日賀卡等,這些精致的網(wǎng)頁不僅有各種不同字體的文字,還有學生愛聽的優(yōu)美的背景音樂,以及一些好看的動畫效果。這樣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給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學生易于接受,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當學生對此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時,教師就要將“大”任務進行有效分解,設計成一個個“小”的任務,用一個個“任務”來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學習網(wǎng)頁設計。通過創(chuàng)設和諧的探究氛圍,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和感性認識,并用一個個小“任務”貫穿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操作實踐,學生便會積極投入課堂學習活動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任務設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 任務驅動型課堂教學模式,就是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最終讓學生不僅獲取必備知識,還提高綜合素質,實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如在學習Excel函數(shù)時,教師要從學生最熟悉的求班級學生總分、平均分等問題入手,通過任務驅動,首先讓學生自己將準備好的有關成績的Excel表展示出來,要求學生算出全班的總分、平均分、班級前20名的平均分等,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了解有關Excel中的函數(shù)基本問題,讓學生自己操作實踐,然后教師進行教學演示。通過任務驅動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演示操作,最后歸納總結,學生不僅學會分步使用有關函數(shù),還學會利用鼠標快速“拖拉”的方法計算出各種類型成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通過任務設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所提任務的難易度,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自主探究。
通過演示練習,給予合理評價 教師的演示教學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與歸納,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wǎng)絡,形成有機的知識整體。當然,學生的“演示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自主學習、教師演示等過程,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并利用所學知識去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這時教師不妨設計幾道不同類型的操作實踐題,讓學生走上講臺,通過演示練習展示所學的成果。學生的演示過程,不僅讓教師了解學生所學情況,以便及時采取教學策略;同時在演示過程中如出現(xiàn)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學生互幫,讓其他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當學生演示練習完畢后,教師要給予及時合理的評價,指出成功和不足甚至是錯誤的地方。當然,對于實踐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適當降低難度,及時給予引導,克服學生心理障礙,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操作完成后給予鼓勵,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慢慢主動起來。
3 結語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初中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科,課堂教學方法也多種多樣。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師演示的課堂教學方法,正在被大部分教師所接受。實踐證明: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采用這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讓教師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大大降低課堂的無效勞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艾奉平.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1(9).
[2]黃旭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鐘柏昌.“任務驅動”教學中的誤區(qū)及淺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