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衛(wèi)
摘 要:多元智能理論為智障兒童體育教學及綜合評價提供了多元化的參考方式,運用多元智能理論指導智障兒童的體育教學,不但能促進其感知能力、身心協(xié)調能力的發(fā)展,而且對其大腦功能和智力的發(fā)育都將起到促進作用,對補償和矯正弱智兒童的身心缺陷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智障兒童;多元智能理論;身體運動智能;體育教學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智能的結構》一書中指出,身體運動智能是指善于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思想和情感,靈巧地運用雙手制作或操作物體的能力。而大多智障兒童由于大腦發(fā)育不健全,導致肢體不靈活甚至殘疾,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有意識地組織智障兒童參加體育活動,既能增強其體質,又能促進孩子感覺運動能力及智力的發(fā)展,對其低下的智力起到康復治療的作用。由此可見,運動智能的發(fā)展是多元智能發(fā)展的基礎,它不但能促進智障兒童的學習發(fā)展,使其掌握運動技能和協(xié)調肢體的功能,而且對其大腦功能和智力的發(fā)育都將起到促進作用,對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弱智兒童來說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如何將多元智能理論與體育教學結合起來,這應是廣大特教工作者共同去探尋的問題。
一、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探索促進智障兒童體育潛能發(fā)展的方法
加德納認為,智能是原始的潛能,人類在出生前就已具有各種潛能發(fā)展的基礎,但智能并不是向傳統(tǒng)理論所認為的是完全來自遺傳,而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yōu)橹钦蟽和峁┮粋€有利于其特定智能發(fā)展的條件,那么每個孩子都有可能在這種智能發(fā)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也就是說,只有為智障兒童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環(huán)境,他們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發(fā)掘出來,從而獲得全面的發(fā)展,并以強帶弱形成良性循環(huán)。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我們根據智障兒童的年齡特點及生長發(fā)育情況設計不同的活動內容、組織形式、游戲活動及多元評價標準,從多方面來發(fā)展智障兒童的體育潛能,以此帶動其他智能的全面發(fā)展。
1.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
為滿足不同年齡智障兒童的需要,培養(yǎng)其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在設計體育活動時,應根據孩子的興趣、年齡、身體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制訂訓練計劃,設置不同的練習目標。教學內容應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顒又羞€應以游戲為主并注重“教”與“玩”相結合,讓孩子們在體育活動中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如低年級的智障兒童理解能力和應用能力都比較差,立定跳遠時,一些孩子沒有雙腳跳的意識,就讓孩子們模仿小兔跳、青蛙跳,使其初步感受雙腳跳躍的感覺,再進行雙臂前后擺動的練習和兩腿配合做自然彈性屈伸的練習,最后再進行立定跳遠的整體動作,使孩子們一步步地按照體育教學的要求有目的地進行活動。需要注意的是,訓練前,教師要先動作示范,訓練中還應注意語言指示要清晰、簡潔、明確,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可能作出較規(guī)范的動作。
2.豐富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
在體育教學中,練習手段和訓練方法新穎多變,能激發(fā)孩子參與活動的興趣,調動智障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而適宜的體育活動不但能豐富智障兒童的生活、開闊視野、穩(wěn)定情緒,還能使智障兒童控制身體的能力有所增強,從而更好地促進智障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和心理健康。因此,組織形式和教學內容的多樣化是提高體育教學效果的關鍵,實踐中,需要對活動計劃進行認真設計,把握細節(jié),預測活動效果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并準備好調整預案,以備需要。例如,在本學期第三周的投籃訓練臂力和觀察力綜合活動中,筆者采用此種形式,預先制定詳細的活動計劃,并按計劃層層推進?;顒娱_始時以個訓為主,每人投籃次數(shù)不得少于5次,使每位學生有訓練的機會。在學生訓練前,教師先做好示范。訓練中,讓學生在投籃、眼睛的觀察力和手臂伸出的力度等方面注意掌握技巧。在此基礎上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訓練,小組之間、班與班之間進行投籃競賽,以激發(fā)孩子們的競爭意識,從而知道輸贏與個人努力有關,人人都可以通過努力爭取成功。在活動時還應視智障兒童具體情況選擇活動方式,如重度智障兒童就必須采用個訓來開展拍球、握物體、沿直線走等活動。除投籃活動之外,還把跳繩、投實心球等活動作為每學期運動會的項目,使孩子們的練習有目的性,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練習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此類活動的開展一定要根據智障兒童的需求來逐步提高他們訓練的難度,以達到訓練的效果。
3.重視游戲活動的應用
游戲活動不但內容應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而且應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這樣才能充分引起孩子們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使孩子們在游戲中不但體能得到了提高和發(fā)展,而且語言、社交能力都得到提高和發(fā)展。如游戲《小馬過河》的目的是訓練孩子雙腳向前跳的動作和發(fā)展腿的彈跳力及靈敏素質,要求孩子先從3~5米處跳至小河邊然后雙腳跳過相距15~20厘米橫線的小河,到達目的地?;顒忧拔蚁茸寣W生做準備活動,有針對腿部和腳腕的,也有頭部和上肢的關節(jié)運動,邊做邊配上兒歌:“小馬小馬膽子大,什么困難都不怕。媽媽媽媽放心吧,我們跳過小河了!”這樣既調節(jié)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在游戲中,我還要求孩子們邊跳邊雙手前后有節(jié)奏地甩動,這不僅增強了小馬的形象性,而且配合了跳躍,訓練了上臂肌肉,還發(fā)展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孩子們果敢的意志品質,達到了身心共育的目的。
二、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
智障兒童因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身體素質參差不齊,如果用傳統(tǒng)的體育評價標準去衡量每個智障學生,即使這個智障學生非常努力,也很難達到所謂的“標準”。所以我們在制定教學評價目標時要充分了解智障兒童不同年齡的發(fā)展狀態(tài),表現(xiàn)水平和認知水平,不能拿同一尺度來衡量。每一次體育活動都要讓孩子有收獲,讓每個學生都感覺那個“果子”只要一跳就能摘到。這樣一來,學生沒有負擔,也產生了練習興趣。如“下蹲起”一分鐘要求做20個。對協(xié)調能力不好的學生我就放寬要求,讓他慢慢來,一個、兩個、十個……,經過一個多月的練習,每個孩子都有了進步。這種方法運用在其他項目上,效果也非常顯著。
三、總結與討論
多元智能理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方法,它是幫助教師了解智障兒童的能力強項及喜好并以此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的理論指導。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個別化的教育,促進其他智能的全面發(fā)展。教育者在教學中應自覺運用多元智能理論,以多重視角去考察教育問題,樹立多元評價體系去指導智障兒童的康復。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針對智力落后兒童的訓練方法將越來越生態(tài)化、社會化,各種教育交流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但是無論什么樣的理論都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不能生搬硬套,而是真正掌握其實質并為我所用,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走出一條適合智障兒童智能發(fā)展的全新道路。多元智能在智障兒童的教育方面還有許多領域值得我們探討,我們只是對其中的一些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將繼續(xù)深入研究,努力開創(chuàng)適合智障兒童發(fā)展的教育新領域。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
[2]鄒冬梅.智障教育名師教學案例導讀[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3]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錢志平,陶杰.提高弱智兒童學生體育教學效果的探討[J].體育科研,1998(04).
[5]李旬.殘疾人體育研究述評[J].南方論刊,2006(12).
[6]張立文.體育教學中智障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初探[M].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0(0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