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文
【摘要】工業(yè)社會(industrial society)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個階段,是指以工業(yè)生產為經濟主導成分的社會,是繼農業(yè)社會或傳統(tǒng)社會之后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以輕工業(yè)為主的是工業(yè)社會前期,以重工業(yè)為主的是工業(yè)社會后期。從時間上大約為蒸汽機出現(xiàn)之后到20世紀70,80年代電子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之前。工業(yè)社會以經濟增長為軸心,同經過加工的自然界競爭,機器是資源,企業(yè)主是社會的統(tǒng)治人物。工業(yè)社會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發(fā)展,同時也存在著種種弊端。讓我們在狄更斯的《艱難時世》中,看一看工業(yè)社會對人性的摧殘。
【關鍵詞】《艱難時世》;女性形象;人性;摧殘
狄更斯的Hard Times,中文譯名《艱難時世》,是19世紀最有影響的小說之一。小說中有兩個主要人物,一個是格萊恩,國會議員。另一個是龐德貝,一個銀行家。格萊恩自詡為“教育家”,他倡導一套壓制人性的教育方式,而龐德貝則包裝自己為自我奮斗的成功者。他們用“腳踏實地”的教育方式和“看重實際”的觀點一起控制著小鎮(zhèn)的經濟體系與教育機構。在這些思想主導下,格萊恩的女兒、太太等女性都產生了嚴重的心理變態(tài),而龐德貝則因為為了吹噓自己白手起家,竟不惜拋棄生母,假充孤兒,最終落得了眾叛親離的下場。
一、工業(yè)社會
農業(yè)社會的教育是保存和延續(xù)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習俗,更多地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了解和認識,強調了對于維護社會生存、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愿望和認識。在農業(yè)社會,人類要依賴大自然,故而更加尊重大自然,也因為勞動力的低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也較多。這一點,從古代各種“天地人和”“道法自然”的理念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與依賴。人類步入工業(yè)社會之后,即蒸汽機出現(xiàn)之后到20世紀70,80年代電子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之前,有生產資料的人則可以統(tǒng)治沒有或有較少或極少生產資料的人。其特征之一,是以大機器的使用和無生命能源的消耗為核心的專業(yè)化社會大生產占據(jù)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故而存在許多弊端,其中包括:1.工業(yè)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由順應走向征服與掠奪,導致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2.城市化的極度發(fā)展壓縮了人們的生存空間;格萊恩和龐德貝受到工業(yè)生產方式的影響,對于人性,他們已經失去關注,在他們的思想里,只有利益,只有機械,只有“事實”,只有“理性”,沒有了人情味,沒有了感情,不僅如此,他們還要他們身邊的人也不能有感情,因而產生了很多悲劇的人物。
二、受害的女性
在《艱難時世》里,格萊恩女兒路易莎、其妻子格萊恩太太、龐德貝的女管家斯巴塞太太都是受機械思維控制的悲劇人物。她們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鮮活的個性,格萊恩太太和斯巴塞太太還是機械思維的幫兇。三人中最大的受害者是格萊恩的女兒路易莎。格萊恩強塞給她的知識使她的生活枯燥、思維僵化、心靈空虛,他要摧毀她的想象力。在格萊恩的思想毒害、摧殘下,路易莎失去了童年的歡樂和兒童應有的感情、興趣和愛好,成了精神上畸形、生理上毫無生氣的人。路易莎被動地接受父親的教育,任憑自己的想象力和美好的情感被事實哲學所扼殺,長大之后變成了一位智力平庸、毫無熱情的女人。她思想空虛、感情貧乏、沒有目標、失去理想,連生活的信心也喪失了,年紀輕輕便悲觀厭世。她“冷漠”地接受父親病態(tài)的教育,“冷漠”地面對龐得貝對她的精神殘害,最后她因不堪忍受心靈的折磨而精神崩潰,活著對她來說都是虛無和盲目。格萊恩太太是受害者也是幫兇,在小說里,格萊恩太太出場時的描述是“矮小、瘦弱、臉色蒼白”,是一個在精神和身體方面都非常衰弱的人,作者直接把她描述成了病態(tài)的人。更為可悲的卻是她身為母親,不僅沒有維護孩子們的天性,沒有培養(yǎng)孩子們的獨立性格和情感精神,反而擔當“家庭天使”的角色對她的子女實施格萊恩式的精神壓制,使得女兒路易莎失去本性的活潑熱情,使兒子湯姆墮落自私,最終年紀輕輕就亡命天涯,而她自己也一直都是精神萎靡,常年病態(tài),因為她本身就沒有精神、沒有感情,只活在格萊恩的事實哲學和機械思維里。斯巴塞太太為龐得貝家做女管家,她利用自己的出身,偽裝成高貴的樣子,以滿足龐德貝的虛榮心。
三、總結
在以上女性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艱難時世》不僅僅是對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和工業(yè)社會的深刻反映,更是描述了工業(yè)社會下人性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給人性帶來的摧殘,當人類被機械主導,當人類眼里只有利益,當人類想要去征服自然、掌控精神,人性將會滑向麻木的邊緣,墮入冷漠無情的深淵,所以說,《艱難時世》不僅是描寫階級矛盾的,更是狄更斯對人性去真去善去美的深層預見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