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玲
摘 要:本文淺談了農村中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尷尬,老師們在教授文言文時常常顯得力不從心,教學課堂出現(xiàn)“少、慢、差、費”的負面效應,筆者針對這樣的情況,結合自己教學經驗,簡單介紹了一些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并對課堂教學做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事實上教學核心仍離不開學生的“多閱讀”“多思考”“多討論”等因素,說得明確一點,就是逼迫學生在課堂上“鮮活”起來。
關鍵詞:農村中學;文言文翻譯;晦澀;鮮活;翻譯方法;揭開面紗;親密接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1-227-01
2016年的重慶將不再單獨命制高考題,而是和另外的二十四個兄弟省市一起加入到全國卷的考試行列中??刹还苁裁淳硎冀K擺脫不了文言文這個“重頭戲”,而文言文翻譯對于農村中學語文教師來說卻是個心病。其實,文言文翻譯的教學也并不是令人望而卻步的,我們可以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得到啟發(fā),從而身體力行地揭開它身上那層晦澀的面紗,和學生來個親密接觸。
傳統(tǒng)文言文的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循規(guī)蹈矩的,它側重在“講”字上下功夫,教師講,學生聽或記,這在文言文翻譯的教學中尤為突出。在講授知識時,教師不厭其詳,不厭其細,可這樣的講解在學生聽來就猶如耳畔那煩不勝煩的嗡嗡直叫的蒼蠅蚊子,因此課堂氣氛呆板死氣,無論老師在上面講得多么的天花亂墜,學生依舊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蓢@我們這些“語文傳教士”辛苦了一堂課的“成果”卻在學生們的木然與呵欠中灰飛煙滅。固然,我們老師的敬業(yè)精神著實讓人感動,但是,面對滿屋子無動于衷的書生們我們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風吹過水面尚且會泛起波瀾,為什么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卻在學生心中激不起半點漣漪呢?
試問一個成年的人,有誰能夠心無旁騖地一天八節(jié)課坐在教室里靜聽講授呢?何況還是些活潑好動、幼稚與理智并存的少年兒童們。所以,我們應該本著課改的精神,從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來審視傳統(tǒng)的文言文教學。原來的單調又單向的學習方式肯定會讓學生厭倦,而且這種方法施教的結果學生只是“學會”,卻沒有實際作戰(zhàn)的能力,一旦他們脫離了老師這根拐杖勢必寸步難行。如今的時代,已告別了以不變應萬變的時代,要想與時俱進,不被社會發(fā)展的洪流淹沒,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學那種少、慢、差、費的做法,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突破學習的瓶頸,來個質的飛躍呢?
作為長期工作在農村中學教育一線的我有幾點粗淺的想法。
首先,千講萬講,不如學生一“讀”。這個讀不是單調的讀,而是讓學生變著法的讀,因為長期一味地誦讀最終會讓“讀”流于形式,收效不大。由于上課做這個工作有點耽擱課時,所以我就讓學生在早讀課上進行。半個小時的時間里,學生先結合注釋和工具書把字音訂正好,然后選定一學生范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并找出它讀得不對的地方,大家一起矯正過后再來齊讀,然后男女生pk讀,下次早讀時可以再讓學生分組讀,甚至有的還可以分角色讀,總之,最終要達到讓學生們熟讀課文的目的。
其次,由早讀回到課堂教學,這時的我就讓學生結合注釋自行去疏通課文,如遇到不能翻譯的地方就用鉛筆做好記號,然后,學生分小組討論解決各自遇到的問題,并由小組一同學把最終留下的問題分條形成書面文字,最后集齊所有小組的問題,大家相互解決這些問題,剩下還沒解決的問題反饋給老師,由老師來完成“點石成金”的最后一步。此外,老師根據(jù)各小組的表現(xiàn),評出最積極小組或最有效率小組給予獎勵,做得不好的小組也要懲戒一下。批評與獎勵并存的機制才能杜絕怠工,刺激上進。通過這樣的方式,老師最終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不僅避免了“自己滿堂唾沫飛,學生集體夢周公”的尷尬,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其實說句大實話,要問課堂要質量,真正還是要讓學生“鮮活”起來。
接下來,就要檢驗一下學生是否真正解決了難題,搞清楚了重點。于是我從文中提取出一些重要句子讓學生到黑板上來翻譯,檢驗本次學習成果。在學生翻譯之前,老師趁勢引入文言文翻譯的技巧:翻譯文言文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字字落實,句句翻譯。學生翻譯時有以下方法可以借鑒:
1、保留法。專有名詞(人名、地名、官名、書名、年號、謚號等),直接落下來,毋需翻譯。例如:佚之狐言于鄭伯曰(《燭之武退秦師》)一句,我就讓學生首先給那些不需要翻譯的專名打上下劃線。
2、刪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虛詞只是在句中起著某種作用,沒有實際意義,這時我們就要刪掉它。比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其中的結構助詞和句末語氣助詞都沒有意義,所以就果斷刪掉它,但仍要注意翻譯后的句子保留原來的語氣,必要時也可在句末加上一些表語氣的詞(了、呢、嗎、呀等等)。
3、加字法。文言文比現(xiàn)代漢語更精簡、更凝練,但對于學生來說就是晦澀。在現(xiàn)代漢語里使用的雙音節(jié)詞到了古漢語中基本上就變成單音節(jié)詞了,故而我們的學生在翻譯時就要有這樣一種自覺。例如: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燭之武退秦師》)根據(jù)文意,這里的秦(秦國)、晉(晉國)、圍(圍攻)、鄭(鄭國)、知(知道)、亡(滅亡),全都按照雙音節(jié)的方式去添加。只有“既”字,我們還要掌握它的基本義項,才能有的放矢。
4、補充法。文言文始終走的是簡約治文的路子,除了慣用單音節(jié)詞外,還喜歡動不動就省略。其實,你只需要把句子放進具體語境中去琢磨,自然會豁然開朗。如“秦王購之金千斤(《荊軻刺秦王》)”一句,推敲下來,會發(fā)現(xiàn)“之”后面少個介詞“用”,文言文用“以”字表達。
最后,我們就把整個句子連綴起來,該調整詞語的調整詞語,該調換順序的調換順序,最終讓句子朝著“雅”的標準靠近。不過,要在文言文翻譯時一馬平川,學生還需在平時多積累一些古文化常識(像“下車”“視事”“乞骸骨”分別指上任、就職、告老辭官還鄉(xiāng)),倘若缺乏對這些的了解,翻譯時難免吃虧上當
以上就是我關于文言文翻譯的一點心得,其實,不管在教學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你一定明白一個要點:知識死的,而學生是活的,我們不是讓知識僵化學生,而是讓知識在學生身上煥發(fā)生機。由此,不管文言文頭上那層晦澀的面紗捂得多么嚴實,我們都有能力把它揭開,與之親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