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平
【內(nèi)容摘要】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能推動時代的進步,不斷創(chuàng)造知識?!倍胂罅Φ闹匾栽谡Z文學習中尤為突出,想象力意味著創(chuàng)造,意味著創(chuàng)新精神的貫徹,是學習領(lǐng)悟的必要條件?;诖?,本文就在閱讀中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 閱讀 想象力 提高
當下的語文教學仍然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方式略顯單一、重成績輕過程,使感性的閱讀教學變成了走公式的理性分析,失去了語文閱讀的美感。針對這一現(xiàn)狀,我們應擺脫應試教育的干擾,大膽創(chuàng)新,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讓其在閱讀中體會學習的快樂。
一、“激活”文字,賦予形象
文字是文本的基石,在一份好的閱讀文本中,每一詞、每一字甚至每一個標點的運用都是作者用心雕琢、細心揣摩出來的結(jié)果。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用心感受文字,通過想象激活文字的內(nèi)涵,讓靜止的文字化為動態(tài)的場景,作品便是真的被賦予生命了。科林伍德說:“真正藝術(shù)的作品不是看見的,也不是聽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種東西。”其理論根據(jù)即在于此。
以郁達夫《故都的秋》為例,其中有一個片段寫道:“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lián)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到這里,我便要求我的學生“咬文嚼字”一番了。我提出問題:為什么作者會寫“腳踏上去”?為什么不說“沒有聲音,沒有氣味”,卻說“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一個“也”字里面到底包含了什么內(nèi)容?
學生們認真思考了一會,有一個小女孩舉手回答:“是雪,似花非花的雪花,是雪后觀景的場景?!蔽衣犃朔浅8吲d,盡管學生們大都沒見過秋季槐樹落蕊的景象,卻能通過調(diào)動想象力,感受到了這樣的一幅畫面:早晨,作者從夢中醒來,推開房門,秋季的颯爽不禁讓人心曠神怡,然而更加驚喜的是,滿地的槐花,雪一般瑣碎明亮,厚厚地鋪了一地?!斑@難道是雪?”他竟有了錯覺,腳踏上去,一點聲音都沒有,不似踏雪那般的“嘎吱嘎吱”的聲響,彎腰鞠一把,聞一下,卻似雪一般干凈無味。掃帚輕掃而過,“雪”就這樣沒了,只剩下一條條掃帚的條紋。葉落知秋,一種悲涼的情懷頓時塞滿了作者的心境。通過這種激活文字的想象,學生將自己融入文本當中,真正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意。
二、架設“心橋”,達成共鳴
作者與讀者之間不可能達到完全的契合,這必將導致文本閱讀的困難與理解不通。就像法國哲學與德國哲學。法國人民天性浪漫,其筆下的哲思往往具有散文詩歌的味道,易于接受,而對于嚴肅謹慎的德意志民族而言,真正的哲學應當像數(shù)學一樣嚴謹,因而到處是哲學符號,人們大呼看不懂。無奈,只好加上各種注釋,但仍讓世人費解。同樣的道理,學生無論是在人生閱歷方面,還是語言修養(yǎng)方面都不可能和文本的作者在一個層面上。因此,在教學中,需要借助想象力構(gòu)建心靈橋梁,從而達到心靈上的溝通。
以李太白的《蜀道難》為例,文中多次出現(xiàn)“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睘槭裁催@么難,難道僅僅是夸張嗎?如果不細講這部分,學生恐怕真的把它當作詩人的壯懷激烈的夸張了。所以,講明背景,拉近學生與詩人之間的距離尤為重要。其實,自古以來,中原與蜀地之間就被高山阻攔,太白峰位于秦都咸陽西南,是關(guān)中一帶最高峰,由秦入蜀,太白峰是主要障礙,甚至飛鳥都難以逾越。另外,這里面還有著五丁開山的神話,傳說秦王為了攻陷蜀國,便以財寶和美女誘惑蜀王,令其派五壯士越嶺迎接,結(jié)果因巨蟒而掀翻大山,蜀道因此通了,蜀國也遭到了亡國之災。“武公太白,去天三百?!痹娙艘载S富的想象、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描繪出不可攀越的險阻,并融于神話,引人入勝,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反復詠嘆,更像一首交響曲,其主旋律一次又一次波動了讀者的心弦,讓人不禁感嘆。李白的才華正源于骨子里的浪漫主義情懷,將自己生命里的沖動化為激情的藝術(shù)抒情。
三、巧妙“留白”,激發(fā)想象
中國人作畫講究留白,偌大的白紙上點點綴綴,卻能給人以豐富的遐想,真可謂“筆有盡而意無窮”,就像齊白石先生慣常畫蝦,幾只小蝦放在紙上,周圍放幾片草葉,真是再簡單不過了,然而看者卻總能從蝦的神態(tài)中感受到水的波光粼粼,真是很奇妙。放在文學作品中,就像海明威的“冰山效應”,作者描繪出的僅是冰山一角,更豐富的在水面以下。這種手法運用在學生閱讀中,就會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對文本再創(chuàng)造,從而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文本。
課文中的各層結(jié)構(gòu)或具體細節(jié)中都存在著“留白”的現(xiàn)象,事實上它們都有一定程度的暗示。例如在《最后的常春藤葉》這篇文章中,老貝爾曼的描述極少,甚至于最后的舍命也是一筆帶過,然而我們卻總能感覺到他作為主角的存在。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發(fā)學生去思考,甚至可以讓他們自己去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個片段:暴風雨中,一個瘦弱的老頭,彎著腰,顫顫巍巍地將梯子放到墻腳,打著傘,頂著雨一點一點爬到梯子的頂端。他一只手端著顏料盤,另一只手顫抖著揮舞手里的畫筆,同時還要盡力維持身體的平衡……在這種想象的氛圍里,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老貝爾曼崇高的人格。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放飛思緒,從文字中看到美景,從美景中感受思想,從尋常事物中體會不尋常的世界,在閱讀中展開想象的翅膀,真正享受到語文閱讀的美感,這便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