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珈臻
朱永新教授說:站在教室講臺上的那個人,決定著教育的基本品質。確實,沒有教師的發(fā)展,學生成長就會是無本之木。正是循著這樣的想法,六年間我從一名區(qū)名師發(fā)展工作室的主持人,成長為區(qū)名師發(fā)展工作室的領銜人。反思六年來的經(jīng)歷,我覺得我和伙伴們的收獲、成長,應該得益于“吉祥四寶”。
專業(yè)信仰——站在理想的肩膀上眺望
2009年,我認識了廈門市教科院的段艷霞老師,在她的帶動下,我們9位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學科的老師,在廈大行政學院門口的草地上開始了第一次的廈門青年教師成長共同體活動。段老師點燃了我內心深處建立一個閱讀教學專業(yè)共同體的火種。2010年,我在思明區(qū)教師進修學校的支持下,在全區(qū)招募14名對閱讀推廣感興趣的志同道合的研究伙伴,成立了名師發(fā)展工作室,并開始了課題研究。
2012年10月,我在一次活動中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其中談到三個關鍵詞——“快樂”“健康”“感恩”。那天晚上,我發(fā)現(xiàn)郵箱里有一封來信。信中寫到:
……還記得三年前,第一次聆聽您的關于班主任工作的分享,就被您對孩子的真誠、對工作的熱愛所感動。時隔三年后的今天,聽著您的專業(yè)成長經(jīng)歷,我又一次被震撼。
……您今天的分享帶給我太多太多的感動和震撼?;蛟S我不能像您那樣優(yōu)秀,但我愿意保持快樂、健康、感恩,選擇做個幸福的人、幸福的老師!真心感謝您的指引。謝謝!
讀著這封信,我心潮澎湃:沒想到我的話能給工作室成員這么多的感觸,
我感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感到了那種相知相惜的溫暖!
三年過去,名師發(fā)展工作室的項目順利結束,我被評為思明區(qū)名師發(fā)展工作室優(yōu)秀項目主持人。2014年3月,我在原來的基礎上又申報了名師工作室,招募來自全區(qū)的11名志同道合的致力于閱讀教學研討的成員,申報了省級課題并立項。我們還通過征集討論,定下了屬于我們自己的“工作室匯聚令”:
我們習慣了仰望,卻孤獨站立在茫茫大地之上。我們不愿跪倒,因此默默生活在現(xiàn)實重壓之下。孤獨沉默了太久,以致我們幾乎忘卻:每個生命的誕生,本都是一個奇跡,一場勝利。我們每個人的存在本應自有價值。眼下我們度過的是我們唯一的人生。
心為火種,才會傾情燃燒,點亮自己,照亮他人!就是懷著這種“點燃孩子閱讀的火種”的教育理想,我們走在了一起。
專業(yè)閱讀——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
專業(yè)閱讀是教師成長的重中之重。沒有教師的閱讀,就沒有教師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與發(fā)展。回想起來,我們工作室的同伴們的閱讀走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好讀易懂的名師專著,包括《教育閱讀的愛與怕》《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童書非童書》等,從這些書中汲取名師的成功經(jīng)驗,運用到教育教學中,現(xiàn)學現(xiàn)用。
第二階段——晦澀難讀的教育經(jīng)典,包括《兒童文學概論》《教育腦神經(jīng)科學》《教育科研中的數(shù)據(jù)處理》等教育經(jīng)典名著,雖然讀起來困難,但讀后讓人豁然開朗。
第三階段——貼近孩子的兒童文學作品,包括曹文軒的《火印》,常新港的《我想長成一棵蔥》,張之路的《漢字奇兵》等。要破譯閱讀教學的秘密,就得了解兒童的世界。
在我們的工作室,同伴們每月一次的集中都是從閱讀交流開始,掀開研討的序幕,而在QQ群里,我們也留下了大量閱讀感悟。有意思的是,每學期的第一次研討活動,我們都會把研討地點定在廈門市外圖書城,在其中的星碼咖啡屋里暢談過去一學期的收獲,并在書香彌漫中勾畫新學期的藍圖。
專業(yè)磨課——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學生閱讀的重要性可謂眾所周知,但孩子們該讀什么書,該用哪些科學方法讀書,卻值得深入研究。為此,工作室的成員每人選擇一項閱讀策略進行深入研究。如:學習地圖就是思維導圖,它運用線條、符號、詞匯和圖像,把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通俗地說,它就是我們平常教學中所說的列提綱。為了讓孩子喜歡上這種閱讀策略,我們稱它為“學習地圖”。
在一次區(qū)級匯報活動上,工作室的林琳老師執(zhí)教《用“學習地圖”讀寫景組文》,教案經(jīng)過9次較大修改,先后進行了5次研討碰撞。
第一次研討:原本確定上三年級“我的課余生活”群文整合課。預設在一節(jié)課上精讀三篇關于課余生活主題的文章,并教給學生抓關鍵詞讀懂文本的方法。但試教后就完全推翻了預想,因為對三年級學生來說,一節(jié)課內精讀一篇文章都有難度,更何況要精讀三篇,還要抓關鍵詞。工作室為此研討了改進策略。
第二次研討:用思維導圖畫三篇文章的脈絡,但孩子們一節(jié)課才畫好一篇。我們反思發(fā)現(xiàn),是畫思維導圖的方法學生沒掌握,特別是如何抓關鍵詞孩子不容易掌握。我們借鑒圖書《作文地圖起步》,提出“學習地圖”的概念,幫助孩子們把握文章脈絡。此外,我們挑選閱讀素材,把所有寫景文章都找出來,從中挑選適合孩子閱讀的教學文本。
第三次研討:確定用“學習地圖”畫寫景文章的脈絡,教給找關鍵詞的方法,課上閱讀三篇文章《臺灣的蝴蝶谷》《海底世界》《香港海洋公園》,并畫出學習地圖,結果發(fā)現(xiàn)文本結構不夠明晰,有些段落連老師都很難找出關鍵詞。我們在研討后,改寫了閱讀素材,把它改成總分總的結構,降低學習難度。
其后,我們又進行了兩次深度研討,結果林琳老師的課獲得了巨大成功,在福建省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獲得專家的一致好評。而林琳老師的四篇關于學習地圖的文章之后也相繼公開發(fā)表,關于學習地圖的課題研究也被立項為省級課題。短短幾年時間,她先后成長為思明區(qū)學科帶頭人、廈門市語文學科帶頭人、學校教導主任。
專業(yè)寫作——站在現(xiàn)時的肩膀上重構
如果說閱讀是一種學習吸納,那么寫作就是一種思考,一種重構。教師光能站在大師的肩膀上還不夠,還需站在現(xiàn)在的肩膀上,回望過去,反思過去,重構思想。為此,我們規(guī)定工作室成員要在閱讀心得、教育敘事、教學案例、教育論文四個方面堅持寫作。每個學期末,伙伴們都要上交“四個一”,并在Q群中交流、分享。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工作室的專業(yè)寫作不以外在的名利為終極目標,不只為寫作而寫作,而是讓寫作恢復本來面目,服務于日常教育教學實踐,成為自我反思的基本手段。針對實踐的反思包括自我反思與幫助他人反思,以及從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批判性或建設性的意見中,吸取認識自我和重建實踐的資源等三方面的能力,以專業(yè)寫作促進教師反思,并引導師生共同書寫生命的傳奇。
就是帶著這工作室成長的“吉祥四寶”,我們快樂行走在教育教學研究的路上,在成事中成人,在成人中成事!
(作者單位:廈門市檳榔小學
福建廈門 361004)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