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德育的根本是靈魂高貴
當代著名哲學家周國平認為,從人性看,道德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人的社會性層次,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另一個是人的精神性層次,是靈魂的追求。這兩個層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層次更為根本。我們進行道德教育,應該從根本入手,使人們意識到人的靈魂的高貴,在行為中體現(xiàn)出這種高貴。
什么是靈魂的高貴呢?就是有做人的尊嚴,有做人的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做褻瀆人身上神性的事。一個人為了滿足物欲而百無禁忌,不擇手段,只能說明他身上的神性已經(jīng)泯滅,只剩下了獸性,就已經(jīng)不是人了。智育限于知識,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規(guī)范,都是舍本求末。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yǎng)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潑、智慧的頭腦;豐富、高貴的靈魂。如果這樣,我們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來源:騰訊教育2015年8月20日)
檀傳寶:現(xiàn)代德育應當盡快建立“德育美學觀”
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傳寶教授認為,美學是未來的教育學,主張從現(xiàn)在開始,讓審美、立美的教育在全部教育生活里成為教育工作者的自覺,讓審美標準成為所有教育實踐的基本標準與常識。真正的美育應該包括藝術美、自然美、社會美、生活美,尤其包括教育美等所有美的形態(tài)對人的全面陶冶。而美育的精神實質,乃在于消解對于人的各種異化,求得人格及其發(fā)展的自由與完整。
從廣義上說,美育與全部教育的審美化實質上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倡言美學是未來的教育學,實際上就是主張美育事業(yè)是全部教育的使命。按照這一邏輯,他堅決主張,現(xiàn)代德育應當盡快建立“德育美學觀”以及基于德美、育美欣賞的“欣賞型德育模式”。
(來源:《人民教育》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