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俠
摘要:本文重點分析的是提前干預易錯題的有效途徑,結合現階段小學數學的教學情況展開討論,明確遇到易錯題后需要采取的應對方案,解決學生的難題,幫助他們更好地提升數學學習成績。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易錯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錯題這一教學資源,有效地建立錯題卡,讓學生在糾錯、改錯中發(fā)現自己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將知識點形成體系,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許多題目是教師多次講過、做過、考過的,但是學生還是做錯了。這些錯題只是現象,隱藏在學習過程中的漏洞才是其本質,這些漏洞平常不注意封堵,日積月累就會出現越學越難,越學越學不好的現象,從而嚴重影響教學質量。所以,在平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學習錯誤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導學生建立起錯題本,這不僅有利于改善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也有利于培養(yǎng)起學生自主學習、總結錯題的習慣。學生通過自己建立錯題卡,將錯題歸類,可以抄寫某個典型例題,將這一題的題目、學生錯誤解答、正確答案、錯因等總結在旁【1】。
例如:王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一張長32厘米、寬15厘米的長方形彩紙,最多可以剪成邊長是2厘米的正方形彩紙多少張?
易錯點:用長方形的彩紙剪正方形的紙,不能簡單地求長方形紙的面積里包含多少個正方形紙的面積,而要考慮剪紙時的實際情況。每排可以剪32÷2=16(張),整張紙可以剪15÷2=7(排)……1(厘米),余下的一張長犯厘米、寬1厘米的長方形邊角料,不能再剪成邊長是2厘米的正方形。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小學數學授課應符合實際生活,課堂應與實踐相結合?!皵祵W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廣泛應用的過程”,這是對數學這門課程的定性。這說明數學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也是從實際問題中抽象總結出來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將生活中鮮活的例子帶到課堂中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yǎng)他們用數學的思維觀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因為小學生的個人閱歷、理解能力等束縛,一些偏抽象的題目需要教師授課時聯系生活解釋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從生活中尋找一些相似的事物的特點來講解,幫助學生消化、記憶。
例如:教師在講解加減乘除法時,可以假設學生叫“小明”,小明的媽媽讓他去買五瓶醬油(一瓶醬油大概500毫升)。小明來到超市詢問售貨員買五瓶醬油多少錢,售貨員告訴他一瓶是15元,此時,小明買五瓶醬油要花多少錢?又如,教師在講解平行線或圓形時,可以讓學生聯想平行的馬路,天空中圓圓的太陽等這些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事物【2】。
綜上所述,易錯題是小學數學教課的難點、重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忽視。要解決易錯題的高發(fā)率,就要提前尋找潛在問題,盡早找到策略,做到提前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