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樣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我們的生活中涌現(xiàn)出的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這個時代有著千變?nèi)f化的精彩,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會,去感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是固定的,也是較為淺顯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與日益發(fā)展的科學技術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無法滿足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的過程中對于教育的需求。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yǎng),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關鍵詞:初中語文 自學 能力培養(yǎng)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212
古人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我們將知識比作黃金,那么,學生自學的能力就猶如是“點金術”,雖然黃金非常珍貴,如果和點金術相比,二者高下立見,相信所有人都會選擇后者。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培養(yǎng)呢?培養(yǎng)和提高初中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途徑有哪些呢?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經(jīng)驗,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引導,促進良好自學習慣的養(yǎng)成
自學是有很大的困難的,初期學生可能會不習慣,有很大的抗拒心理。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教育,讓他們明白學習方法的獲得是終身受用的財富,必須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鍛煉下去。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為他們制定一套科學的自學計劃,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學生的自學進行有條不紊的安排,使學生的興趣能夠持久,從心理上接受自學這種學習方法。在學生進行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經(jīng)常性地對他們的學習結果進行檢測,教師可以自己出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檢測題,也可以利用口頭提問的方式進行。
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自學中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引導和糾正。有進步的就要對其進行表揚,堅定學生自學的信心。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取得成效,或是效果不太好,教師可以及時對學習計劃進行調整,但是主要的方向不能變,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靈活的安排。一般來說,我們應該指導學生做到“三要三不要”,它們分別為:要專不要散,要深不要淺,要久不要松。
在自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記筆記的習慣,因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新學到的知識很容易遺忘,只有記下來并時常翻看,才能記憶深刻。除此之外,筆記還能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明確學習的重點。翻看筆記的過程就是對知識進行回放,學生能對其進行再一次的思考和運用,猶如牛的反芻一樣,吸收更加細化的營養(yǎng),拓寬學生的思路,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識網(wǎng)絡,鞏固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記筆記的形式有很多,有的學生習慣直接在書上做記號和批注,有的則習慣把重點內(nèi)容寫在筆記本上,還有的學生喜歡將知識剪貼下來。教師進行了必要的指點之后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學生的想法很奇特,有的時候會超出教師的預期,帶來更好的效果。
二、通過課堂內(nèi)外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在課堂內(nèi)指導學生進行閱讀
學生自學能力的起始就是課堂閱讀,有些教學內(nèi)容易于理解,學生能夠在自己閱讀中對其進行理解和把握。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閱讀時間,讓他們通過閱讀完成教師所指定的目標。在學生的閱讀完成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一些針對性強、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幫學生理清思路,加深理解。如果學生閱讀后還是無法對文章形成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對其進行引導,讓學生繼續(xù)仔細閱讀文章,挖掘文章的內(nèi)涵,獲得真正的對文本的理解。
(二)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課內(nèi)閱讀的延伸,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內(nèi)自學效果,是學生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關鍵步驟。課外閱讀的范圍廣泛,不受教材與教師的限制,學生能夠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并從中汲取各種類型的知識,獲取在課堂閱讀中所無法得到的技能,可以說,課外閱讀為學生打開了一片廣闊的天地。教師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放任不管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教師對學生的指點可以具體為兩個方面,一是讀什么,二是怎么讀。從讀什么上來說,教師要對學生閱讀的書目和類型進行指點,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課內(nèi)學到的名家作品的片段去讀一讀全本,也可以讓學生讀一些該作者的其他短文。而怎么讀,則是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講述和指導。課外閱讀不像課內(nèi)文章那樣需要精讀,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如瀏覽法、范讀等。對于大部分的作品而言,瀏覽和范讀都是較為適用的。而對于那些經(jīng)典作品,則要指導學生進行精讀,使學生品味文本,領略其中的思想情感,汲取優(yōu)秀作品的精華,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精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動筆的習慣,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批注,結合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對作品進行評價和鑒賞,積累素材,促進自學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課外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極其有效的形式。課外活動有益學生的身心,能夠在學生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完成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并不局限于閱讀一項,很多類型的活動都能對學生的自學因素進行培養(yǎng)。如講故事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復述能力,演講能培養(yǎng)學生的條理性,作文比賽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外活動具有豐富的形式,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只要教師稍加指引,就能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步驟
(一)制定自學計劃,明白訓練的目標
第一階段的訓練是基礎知識的訓練,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和參考書,歸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大意,對文章的脈絡和思路有一個初步的把握,能夠寫出文章的結構提綱,并形成自己的見解,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文章的特點,并聯(lián)系實際生活說說自己的感想。對于文言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參考書進行自譯。
(二)模仿性訓練
第二個階段是要交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和步驟,我們可以在講新的單元或課文之前向學生展示此類文章的學習方法,即進行自學的步驟,讓學生掌握這個步驟,并在此后放手讓學生模仿該步驟進行自學。這樣,既教給了學生自學的方法步驟,同時對照講解又能起到示例的作用,為學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對獨立性訓練
我們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對學生自學的思維方向進行引導,強化學生的有意注意,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梢杂蓪W生設定自學目標,也可師生共同制定,然后由學生獨立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解決一些基本的問題,還具備了“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獨立性訓練
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后,教師可以對其進行獨立性訓練。教師可以結合教學目標為學生制定自學任務,學生要做的就是完成該任務。學生依靠研究和探討,并借助參考出獲得答案,觸發(fā)感觸,就達到了訓練的目的,實現(xiàn)了由“自己走路”到“獨立思考”的飛躍。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核心是教師將教學思想進行改變,教師要信任學生,指導學生,為他們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自由發(fā)揮的平臺,繼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