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玲??
[摘 要]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和課程改革的推動下,當前教育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學生除了要求具備扎實的語文知識基礎外,還要求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這既是順應教育改革和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需要。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為研究對象,就其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 實踐應用能力 師生對話 合作學習 激發(fā)興趣 涌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280016
目前,我國正處于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學除了要重視語文基礎知識和解題方法的教授,而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想和綜合素質為教學指導思想來開展課堂教學。然而,在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都只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新課標下,教師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開展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尤其是增強其實踐應用能力。
一、關注師生對話,融合師生視界
隨著課程教育改革的持續(xù)發(fā)展,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教學的需求,同時“滿堂灌”“一言堂”“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無法滿足人才培養(yǎng)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上述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始終使學生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狀態(tài),無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所以他們實際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思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也無法得到切實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對話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其實際上就是通過師生間就文本和問題的溝通交流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其學習能力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對話是交際活動的主要形式,其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對話教學就是要求教師放下架子,與學生秉承平等的地位進行教學溝通和交流,這樣可以大大激發(fā)學生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并且答案具有靈活性,沒有對錯之分,任何學生均可以暢所欲言,自由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但是當師生或者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偏離主題的時候,教師需要適當加以引導,將學生的討論拉回到問題的中心來,而不是盲目地進行討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另外,對話教學實際上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啟發(fā)學生思維,促使他們積極進行探究和思考,從而有利于他們快速掌握知識,發(fā)展探究能力,提高實踐應用能力。
例如,在講解《故鄉(xiāng)》的過程中,為了促進師生間開展積極對話,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和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并解決課文中生字詞的含義,同時要求學生初步了解文章所講的主要內容,然后教師由一系列的問答來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從而使學生充分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掌握必要的寫作技巧。比如,教師可以問學生:“(1)小說《故鄉(xiāng)》中的主人公是誰?是閏土還是‘我?(2)為什么他是文章的主人公呢?(3)針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通過這一系列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使學生積極思考,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目的。
二、開展生生合作,增進同伴交流
在新課程改革日益推進的背景下,合作學習策略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青睞,并積極將其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來。合作學習方式的開展,可以促進生生間的溝通和交流,促進師生教學相長。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倡導合作學習方式,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有效手段。雖然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有助于增進彼此的友誼,提高師生視界的融合質量,但是師生間畢竟存在著知識、閱歷和觀念的差異,而學生作為同齡人,他們的觀念大都具有一致性,所以他們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更加理想。在生生合作學習的背景下,每個學生均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但是也要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的意見,他們互相交流思想、取長補短、互相啟發(fā)、集思廣益,在寬松的討論環(huán)境中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實踐應用能力,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合作學習方式已經成為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常規(guī)教學方法。
例如,在講解《童趣》這篇文章的時候,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運用合作學習法,率先提出一些具有啟發(fā)性和探索性的問題后,再由小組間進行積極討論,然后由全班就小組討論的結果進一步交流。但是為了確保生生間互動交流的質量,避免他們缺乏指導而肆意就別的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必須要適當地加以引導,避免課堂討論過于混亂。比如,針對“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這句話的翻譯,可以讓學生展開思考,教師適當告誡學生該句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從而避免學生偏離討論的主題。
三、重視興趣激發(fā),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讀寫能力的提高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課堂上學習和實踐的時間非常有限,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必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其對于母語的親切感,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要積極挖掘生活中潛在的素材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闭Z文課堂教學畢竟無法面面俱到,所以必須擴展學生學習的范圍,將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貫穿于學習的整個階段,切實使學生感受教材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童趣》作為學生首次接觸到的文言文,其教學質量和效果直接決定著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情況以及能否喚醒學生對生活情趣的感悟,進而會對學生后續(xù)的文言文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為了切實激發(fā)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興趣,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兩幅圖畫,一幅為“一個小孩對著蚊帳外的蚊子噴煙,觀察蚊子的反應”,另一幅為“一個小孩在雜亂的墻角處愣愣地看了一個多小時”,然后教師問學生由這兩幅畫聯想到什么,從而調動學生思考,深化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和認識。
四、注重誦讀教學,提升學生感受能力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闭b讀也是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訓練方法,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感的有效手段?!白x”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首要訓練方式,比如步根海學者提出的“沉浸、體驗、感悟、思辨”等,而通過深刻地讀,有利于深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使其與作者產生感情共鳴,為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誦讀不僅要求聲音的大小和閱讀的速度,還要使學生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作品中所包含的神韻和情趣。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文本內容、篇幅和類型來為學生選擇合適的誦讀方法,文言文的誦讀要注重節(jié)奏的把握,感受文言文的言語美和韻律美;長篇的文章可以采用跳讀和精讀相結合的誦讀方式。
總之,在素質教育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教學的需求,變革教學方法和目標勢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實踐應用能力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幾點切實可行的策略,以期更好地指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展。
(責任編輯 陳劍平)